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重修望海楼记全文翻译大神们帮帮忙”。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泰州,汉唐古郡,襟江负海,壤沃物阜,人杰地灵。其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先祖范文正公曾为泰州西溪盐官,而滕子京为泰州海陵从事,尝相与登楼,把酒赋诗,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亦已呼之欲出。再历二十余载,乃有《岳阳楼记》问世,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故《泰志》称斯楼为“吾邑之文运命脉”,洵非虚语。元明以降,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岂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 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楼之举。公历二〇〇七年秋,巍然一楼飞峙泰州凤城河之滨,上接重霄,下临无地,飞阁流丹,崇阶砌玉,其势可与黄鹤楼、滕王阁媲美,允称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之再兴,岂独泰州一邑“文运命脉”之象征哉! 予登乎望海一楼,凭栏远瞩,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谐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愿世之登临凭眺者,于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楼之义。是为记。 泰州是汉朝和唐朝的古城,前面临江后方近海,土壤肥沃物庶丰富。泰州的东南有座楼,名叫望海楼,建于宋朝,是泰州城的一处著名景观。各代的名人圣贤,常常在这里吟咏作乐。先世祖上范仲淹(字文正)曾经在泰州的西溪镇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适逢那时腾宗谅(字子京)在海陵做事,他们曾相约一起登楼,饮酒作诗,范仲淹有“君子不独乐”等词句,他“先忧后乐”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又经过二十多年,才有《岳阳楼记》问世,发出的(“先忧后乐”的)呼声传遍四海 流传百代。因此《泰州志》称这楼是“我县文学气象的命脉”,这绝不是虚妄的话。 元明年间,战争兵乱不断,这楼多次摧毁再建,承受不起这样的哀叹了。难道楼的兴盛荒废,有时也和国家命运的繁盛衰败有关? 今日恰逢盛世,于是有了重修望海楼的事。公历二00七年的秋天,望海楼巍峨峙立在泰州的凤城河畔,上接重云,(在望海楼上)向下望去深得不见地底。阁道横空彩饰鲜艳,重重的楼阶都是用玉砌成,它的气势可以和黄鹤楼、滕王阁比美了,可谓是江淮第一楼。望海楼的再次兴盛,何止是泰州一县的“文学气象命脉”的象征啊! 我登上望海楼,靠着栏杆远望,默默地思考着:古时的海和天,已不是今日眼中所看到的了:然而看海的情感,古时和今日是一样的。看见这海的奔腾的气势,就感慨世界潮流的变化,然后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改变;看到这海浩瀚广袤的样子,就感叹它孕育万物的品德,然后思考如何去敬畏它;看见它容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就感慨它因为包容而壮大的气量,然后思考如何效仿它;看到它神秘难测的深度,就感叹宇宙中这无尽的宝藏,而后就思考如何珍惜它;看到它波澜不惊的平静,就感慨它碧波千里的美丽,然后思考怎样与它相和谐;看到它咆哮震怒的威严,就感到有堤岸裂绝的危险,然后会思考怎样才能安全。哎,望海楼的意义宏大,愿世上登楼凭栏远眺的人,在遐想的空闲,会想到重建这楼的意义,这就是写这文章的目的了
解决方案2:
【原文】 镇海楼,据福州北城屏山之巅,始创于明洪武间,初称样楼,盖环城诸门楼之范式也。后易今名,累代承沿,阅六百余载矣。 古者建楼,必考形势而寓义理。观之以势,州城北高南卑,楼则雄峙北端,凭楼南望,于山、乌山交护左右,白塔、乌塔掩映其上,蔚为春花竞艳,秋月留香,南门之秀气郁然钟焉。复引目延眺,闽江清波横漾,若玉带蜿蜒,东注向海,时有渔舟唱晚,洋舸遥徕,江海之豪气廓然蕴焉。察之以理,楼名镇海,其指盖亦深矣。 闽峤临海,夏秋台风,频或致患;又江海天隅,畴昔海氛偶作,间扰皇州,民颇虞之。楼之所镇,其在绥海宇、致和瑞乎?善矣前贤语曰: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惟世运迭更,明清以降,楼屡遭毁,幸亦屡获重修。考清光绪间复建之楼,于二十二年罹火毁圮,后改建乡哲林森纪念堂。公元一九七零年,有司因故拆除。兹逢新纪晖光,省市主政以承风敦俗为务,秉,振宏纲,广延多士,醵集资金,重为建楼。楼式循依旧制,尊崇古道也;楼基拔升十米,庶便瞻瞩也。兴工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经营弥载,始克告蒇。於乎!后之登楼者,其临高骋怀,遐览物华盛景,遥睇天风海涛,将谓吾州之福,宜有系于斯楼欤? 【译文】 镇海楼,坐落在福州城北的屏山顶,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起初称样楼,大概是作为环绕福州城各门楼的样板吧。后改为今天的名字,各代沿袭,经历六百多年了。 古代建楼,必定要考察地形地势寄寓义理。从地势看,福州城北高南低,楼可雄伟地耸峙在北边,凭楼向南望去,于山、乌山在左右护卫,白塔、乌塔掩映两山的绿荫间,景色多姿,春花竞艳,秋月留香,南门的秀气积聚眼底。再放眼远眺,闽江清波荡漾,如玉带蜿蜒,向东注入大海,时有渔歌唱晚,海船驶来,江海的豪气蕴蓄在这里。从道理上考察,楼名旨意深远。 闽地背山面海,夏秋台风,常常招致灾患;再有,闽地处江海天边,过去海盗事件偶有发生,不时骚扰州府,百姓颇以此为忧。楼所说的“镇”(安定),大概意在安抚海疆,得到和平祥瑞吧?前贤说得好:楼以“镇海”命名,得名在楼而深意实际在海。只是改朝换代,明清以来,楼多次遭焚毁,但也有幸多次获重修。考察清光绪年间再建的楼,在二十二年遭火毁坍塌,后改建为乡哲林森纪念堂。公元一九七零年,有关部门因故拆除了此楼。在新世纪的阳光下,省市领导以继承地方风俗为责任,秉承,规划大纲,邀请多方人士,募集资金,重建了此楼。楼的样式依循旧制,尊崇古道:楼的地基拔升十米,便于登高远瞩。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动工兴建,工程满一年,就告完成。啊!此后登楼的人,登临高处,敞开心怀,近看物华胜景,远看天风海涛,将会说我们福州有福,应该与这座楼有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