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作者:陈天春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
摘要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69-02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主要指在农村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民,为了克服孤立的个体劳动和分户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原则,以约定共营的形式组建的民间自助服务性合作组织[1]。近年来,我国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一些合作社由于受资金、人才等制约,合作社距离规范化发展之路还很遥远。通过综述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对策,旨在为今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1合作社的现状
1.1合作社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合作社分为不同的类型。依照所从事的产业不同划分,可分为技术服务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和综合型5种基本类型;依照组建方式不同划分,可分为各类“能人”牵头兴办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专业市场带动型、涉农部门牵头兴办型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型4类;依照合作方式不同划分,可为股份制型和会员制型2类。
1.2合作社的发展态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前,我国合作社发展迅猛,1990年全国各类合作社有123.1万个,1993年达143.0万个,1996年底,农村的合作社组织已达150.0万个。近年来,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3年来,我国合作社发展速度有所减慢。目前,全国各类合作社有27万多家,入社农户超过2 300万户。现阶段,合作社产业门类日益增多,服务内容不断拓展,组织功能逐步完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3合作社的组织模式
我国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企业依托型。即由企业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合作社充当桥梁和纽带;二是种养殖大户创办型。即由种养殖大户牵头发起,以“合作社+农户”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销售网络等优势进行联动;三是行业协会牵头引办型。采取“协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协会的生产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等优势逐级带动。合作社组织模式的选择,由不同地区的地域、产业、文化等决定,各种不同模式的合作社均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特点。
1.4合作社的主要价值
合作社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农民组织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的有效载体[2]。合作社显著的特点是帮助农民增收,具体体现在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定货、运输、购买和质量检查等诸多环节提供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以确保农副产品保值增值。
2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2.1规模偏小,发展不成熟
目前,我国30人以下的合作社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合作社占多数,这些合作社发展壮大较为困难,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国先进地区参加合作社的成员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为50%左右,非先进地区的这一比例更低。而美国这一比例为82%,按美国共有200万农场主计算,相当于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2]。同时,我国多数合作社处于合作社的初级阶段,对资源利用不足,产销衔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2.2运作机制欠规范
许多合作社没有规范的运作机制,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一是合作社产业发展单一。多以开展技术服务和开拓农产品营销渠道为首要任务。据胡经伟等[3]的调查,在所研究的147家合作社中有123家(占80%)从事单一产业发展。二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合作社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领办人个人的能力维持运作,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合作社章程有名无实,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三是部分农户合作意识不强。“搭便车”心态严重。四是许多合作社没有完全依照相关法律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如许多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并没有按GAP要求种植中药材,这就使得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3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合作社主要以农户为服务对象,经营场所也多在农村,受经济等因素制约,目前,严重缺乏经营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群众服务的高尚品质,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的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另外,许多合作社为单一经营类型,其组成人员层次单一,内部结构单薄,致使合作社缺乏活力。据笔者调查,许多合作社没有专职人员,社员以纯农民为主,理事、监事多为当地的村干部或种植大户兼职,受年龄、知识结构和利益等影响,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社的管理上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4其他
一是由于合作社起步晚、积累少,农民不愿意冒可能赔钱的风险出资,到信用社贷款优惠兑现困难,许多合作社资金短缺,无法有效开展业务活动,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存在很多误解,导致单个合作社内部不统一,出现许多问题。三是对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许多地方仅仅把合作社建设作为政绩工程,无实质性的扶助措施。
3发展对策
3.1提高认识,规划科学合理
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需要加强对合作社管理的认识,并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是有关部门应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要在基层干部和农民中普及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知识,增强合作意识[4]。具体可以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开展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实现;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发展合作社,并制订科学详实的发展规划。
3.2积极与衔接,争取资金扶助
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出台了许多优惠。例如,一些地方的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一些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涉农部门也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持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等向合作社倾斜,同时出台了很多优惠,如税收、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与优惠。因此,合作社应当积极与各部门衔接,争取资金扶助。
3.3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事实证明,缺乏专业人才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所在,合作社应重视人才培养,以增强发展潜力。一是应该着力引进人才,而不应该停留在仅仅依靠大户、村干部充当合作社一把手的层面。例如日本农协为促进农产品销售,经常从社会上海选市场营销能手[5]。二是合作社应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如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派合作社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等。三是吸引优秀返乡农民工到合作社任职,特别是愿意为家乡做贡献、有专业技术、懂管理的优秀青年农民工。四是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
3.4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内部行为
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合作社成功运作的保证。一是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杜绝独断专行。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二是要规范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合作社会计应由公认度高、懂财务的人员担任,合作社理事、监事的亲属不能担任会计,并建立完善的项目责任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三是要健全利益分配制度,特别是要明确产权。合作社要兼顾生产者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并按法规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明确每一个社员的产权份额。四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事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3.5更新经营理念,强化市场意识
任何一家合作社面对的都是整个市场,应更新经营理念,强化市场意识。一是合作社要多与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经营技术,以增强竞争实力。二是合作社应拓展经营范围,提升服务领域,结合当地的资源实际,走多样化生产的横向发展道路或上下延伸的纵向发展道路。三是打造合作社品牌。结合当地实际走品牌战略之路,通过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四是利用区位资源优势,提高合作社覆盖面,实现规模效应,以有效增强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4参考文献
[1] 方强,周瑞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6):334-335.
[2] 郭红东,钱崔红.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营管理,2004(5):15-18.
[3] 胡经伟,傅新红,鞠立瑜,等.四川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5902-5904,5910.
[4] 申龙均,高强.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形态、功能及其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2-16.
[5] 孙浩杰,王征兵,许婕.国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及其借鉴——以美国、西班牙和日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