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84-85内容。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具体的活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亲历认识11~20各数的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的意义,初步了解计数单位“十”,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形成初步的数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知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形成初步的数感。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小棒,橡皮筋,课件等。 课前准备:复习《数数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唤起原知 1、 2、
数字朋友排队,谁排错位置了?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更大的数字,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 实践探索,建构新知 1、 2、 3、
认识“一”和“十”,感知10个一合在一起就是1个十。 学生动手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 猜一猜,摆一摆
①出示一些小棒(隐去),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大约有几根? 要想知道正确答案怎么办?(数一数)
看来这种摆法不能让小朋友们又快又准的看出有几根? 谁能摆出一种让大家一眼看出是几根小棒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展示学生摆的方法,让学生说说哪种方法很容易看出是12根? 4、
看一看,说一说。摆11、14,请大家快速地说出来。
5、学生摆数
6、观察小棒图,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1捆和几根,一捆表示1个十,几根表示几个一) 这几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前面都是1) 谁知道这个1表示什么?
学生摆19根,再添上一根小棒是几根? 20根要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 7、在头脑中摆数。看数说组成。 三、认识11~20各数的顺序、大小 1、数尺子上的数,数数,提问题。 2、小动物住几号房? 2、猜一猜喜羊羊住几楼? 3、猜数。 4、生活中的数。
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尝试小结。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度大,设计独具匠心,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KT猫和喜洋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主要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11-20各数的认识》是概念教学,属于理性认识。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经验不足,理解概念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学生所熟悉、所喜欢的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探求新知活动,丰富感性认识,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新概念。11-20各数的数数读写,相信绝大多数小朋友都会了,但对计数单位“十”的引入的必要性及理解是一个难点,本节课充分利用小棒操作,突破这个难点。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朋友摆出了3种摆法:第一种是6根、6根,第二种是散的10根、2根,第三种是一捆10根,再摆2根。就这样学生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初步产生了10个一可以变成1个十的观念,为教学10个1是1个十提供了表象支撑,同时体会10根小棒捆一捆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摆13,15等,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2.重视学生的数感培养
从新课伊始,就引导学生估一排小棒有多少根?脑中摆小棒,练习时更是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例如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楼层的高低,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画圈物品,建构10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等等,无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不仅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尾更是例举生活中11-20各数的应用。例如18路公交车、红绿灯等待12秒、一袋大米20千克、电梯中的楼层表等等,接着引导学生举例,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11-20这些数?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不足的是,整节课不是放得很开,话太多。应当让学生多发言多表达比较好。虽然一年级孩子的话说得不是很完整,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培养,逐渐孩子的发言才会响亮,才会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