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小衔接,听说先行

幼小衔接,听说先行

来源:爱玩科技网
幼小衔接,听说先行

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黄书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可见,进行听与说训练是各年段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孩子知识面比较窄,认识的字少,听与说的习惯还没养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刚入学儿童的良好倾听习惯和说话能力,为更好地做好幼小语文教学衔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刚入学儿童的“听”“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创设听说条件

在儿童刚入学阶段,对小学教学环境比较陌生,他们的动作交流和表情交流较多,口语交流较少。此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为刚入学儿童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创设听与说的条件。例如《入学教育》,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今天早上你们来学校上学,是自己来的,还是爸妈带来的?”然后,进一步引导:“一到学校大门,你就会看到什么?就是说有什么人,还有什么物,也可以说看见的事。”播放课讲动画:小东、小明见面相互做自我介绍,并向大家问好。“你看,他们多有礼貌呀!可是我还不认识你们呢!你们能向教师介绍自己吗?”教师在台上向孩子介绍自己,要求孩子认真听,要学着老师的方法介绍。然后,让孩子学习先两桌一组自我介绍,再找别的组进行自我介绍。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孩子介绍方法,鼓励胆小的孩子,提醒孩子介绍要有礼貌。这样,通过创设听说情境,孩子们能

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觉,能够用简单的普通话相互问候、交换个人信息等,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培养了孩子的初步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语文做好准备。 二、贴近生活,确定听说内容

刚入学儿童的教学活动的选择应充分反映孩子所熟悉的生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学所涉及的语言材料要真实、实用,这样才能给孩子们留下具体、生动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分析获得初步的知识,经过反复口语交际实践,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听说的重要作用,学习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并从中得到愉悦。如教学声母《a o e》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你们得过感冒吗?到医院后,医生会让你做什么动作呢?请你们看看书上的图都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呀?”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说:“医生给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a’的音。” 接着,让学生重点观察小女孩的头,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字母“a”的字形。教师趁机引导:“张大嘴发‘a’要响亮。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 a a。”学生与同桌互说几遍。这样教学,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是最易于接受的,使学生在回忆生活中训练听说能力,从而掌握新知识。

三、创设情境,营造听说氛围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语言交际材料,为学生创设乐于听说的教学情景,如做游戏、打电话等,把单调枯燥的母语教学融入到真实情境中,为每一个孩子提供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机会。语文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手段,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语文的素养。例如《有趣的游戏》口语交际课(义务教育人教一年上册“语文园地一”)指导时,教

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张没有鼻子的女孩脸,然后手里拿着一个鼻子,告诉孩子这节课是要开展“贴鼻子游戏”活动,做完后要求大家把这个活动过程说出来。通过游戏,学生们都争着把活动过程及感受说出来。然后,教师让孩子在四人小组里把自己最喜欢的游戏讲给同伴听,同伴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介绍者要耐心给以回答。这种为学生创造自然、轻松、活泼的听说情境,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反应,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长时间地吸引刚入学儿童的注意力,营造了喜闻乐说的氛围。 四、倡导合作,加强听说训练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学生学完有关语文知识后,不要急着鼓励学生进一步扩展,应该先引导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让他们对同伴的问题展开讨论,不断提高听说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义教人教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句“小竹排在画中游”时,应先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为什么说‘在画中游’”?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中明白“祖孙二人坐在竹排上顺水前行,一路观赏着两岸如画的美景。真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然后,才拓展江南盛产什么,风景如何美丽。这样,在交流和反馈过程中提高了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并培养了儿童的发散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种听说训练为儿童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首创精神。 五、多元评价,促进听说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同伴的协作表现及行为表现等情况进行考查。教师对语文素养的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听说能力及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及

同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要努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老师可以竖大拇指说“你提出的问题太有研究价值了!”“原来你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聪明孩子!”当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老师可以夸他:“哇,你的见解太独特了!真不可思议!”当同伴读某一段时,教师让孩子们一边认真听,一边用笔做上记号,然后说说同伴好在哪。孩子通常会说:“某某同学读得很响亮。”“某某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某某同学把语句读得很通顺。”“某某同学读课文时能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真棒!”这样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说话能力,激发儿童学习和应用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获得实践语文的成功感,并初步形成用普通话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评价真正提高孩子的听说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自我进步。

听与说是言语活动的基础,听与说训练好了,有利于刚入学儿童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只有熟练地掌握听、话、读、写这四种能力,才能正确运用语言,发挥其交际功能。总之,听说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妙在教师的指导有方,让每个刚入学儿童都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让幼小衔接更加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