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西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广西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爱玩科技网
第29卷第9期 Vo1.29 No.9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9月 Sep.,2014 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 广西灵山县若干代表性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廖国一 ,曾永梅 (1.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2.广西横县中学,广西横县530300) [摘要] 广西灵山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并具有地方特色。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 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较好的艺术欣赏价值、较深的社会情感价值、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积极引 导,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彰显灵山地域特色,创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实 现科学利用和传承。 [关键词] 灵山县;文化遗产;穿镜岩;灵山型铜鼓;“跳岭头”;烟墩大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14(2014)09—0004—07 灵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富饶美丽,历 史悠久。隋朝始设南宾县,唐朝更名为灵山 县 J5。从唐朝贞观十年(636年)至宋天圣元年 发现岩中有螺蚌化石,就以“沧海桑田三变”的意 义,命名为“三海岩”,并作了《题三海岩记》 J。 三海岩摩崖石刻在宋代兴起,但是当时的作 品数量和体裁较少。明清时期为三海岩摩崖石刻 (1065年)400余年的历史当中,灵山县曾是州府 所在地和兵防重镇_l J。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 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具有灵山地域特点的 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灵山境内文物遗产颇多, 发展高峰期,数量达到152幅,约占三海岩摩崖石 刻总数的90%,其中作品体裁以诗歌为主,共计 134幅184首诗;其次是题记、题词,而题名、赋为 数最少。时期,三海岩摩崖石刻数量大为减 少。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三海岩有些摩崖石刻 三海岩和穿镜岩摩崖石刻是灵山县石刻的代表, 灵山型铜鼓、“灵山人”遗址等是灵山珍贵的文 物、古迹。此外,还有“跳岭头”、烟墩大鼓、灵山 采茶戏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已遭毁坏,现存宋、明、清、时期摩崖石刻作品 共计169幅和2尊造像。 、灵山县若干文化遗产的概况 三海岩摩崖石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 特点:一是三海岩摩崖石刻开发历史悠久,有900 (一)三海岩和穿镜岩摩崖石刻 1.三海岩摩崖石刻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三海岩位于灵山县县城西郊,由月岩、钱岩、 龟岩组成,有“粤西胜景”的美誉…¨0。三海岩为 余年,相对久远,内涵丰富。三海岩摩崖石刻作品 年代最早为宋代(1106年) J1髂郭哗作的《三海 岩》题记刻于钱岩北壁。该题记前段介绍三海岩 的胜境,后段描写县令祈雨应验,并命道士在三海 岩举行酬神活动和内容。二是数量多,刻幅密度极 北宋诗人陶弼命名,他曾任广西钦州刺史。据明 朝崇祯版《廉州府志》记载,陶弼在游览此岩时, 高。三海岩洞内总面积不到1 000平方米 Jl盯,岩 [收稿日期]2014—07—01 [作者简介]廖国一(1963一),男,广西合浦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9旅游学院教授,钦州学院兼职教授,博士, 硕士生导师。 第9期 廖国一,曾永梅:y-西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9开发 山型铜鼓。 2.灵山型铜鼓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5 壁上现存169幅作品及造像2尊,用单位面积计 算,三海岩摩崖石刻刻幅密集程度极高,在广西其 他地方是比较少见的。 2.穿镜岩摩崖石刻的历史及人文底蕴 穿镜岩又名半月岩、通天岩,与三海岩紧密相 (1)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意识的反映 自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十分密切,对人类影 响很大。灵山型铜鼓都装饰有太阳纹、云雷纹、青 连。穿镜岩的命名由来,据明朝崇祯版《廉州府 蛙塑像等自然物纹饰。太阳纹饰在铜鼓鼓面正中 的位置,光圈由中心光点向外延展,代表了太阳的 志》载:“穿镜岩与三海岩相接,翠屏耸立,峰半一 孔相通,望若城门状,其中天Et恍然有如穿镜,故 名_4 J。”穿镜岩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南宋时期 吴文震所题刻的《半月岩诗》,此幅诗刻尚存。吴 文震是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曾任钦 州通判。他到灵山境内游览山川时,作《半月岩 诗》 题刻在半月岩(穿镜岩)岩壁上,穿镜岩摩 崖石刻由此兴起。 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率第 26集团军总司令部驻于穿镜岩等地进行抗日。 他于1940年9月16日离开灵山县时,在穿镜岩 留下题刻一幅,至今保存完好。此幅题刻高 2.13米,宽0.77米,其中题词为“振旅岩疆”四 个直行楷书大字,字径0.4米,前款是“廿九 年抗敌驻军于此”,后款是“蔡廷锴书”,均为直行 楷书,还有方印“蔡氏”二字。“振旅岩疆”题刻见 证了灵山人民抗战的历史。穿镜岩作为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可使人们感受到涤荡心灵的抗战文化。 (二)灵山型铜鼓 1.灵山型铜鼓的考古发现 灵山型铜鼓是以广西灵山县绿水村出土的铜 鼓为标准器命名的,是中国古代铜鼓的类型 之一。灵山型铜鼓铸造的年代上限为东汉,下限 为唐代,它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是乌浒人和俚人 ]。 据《广东新语》记载,灵山县在明代就发现有铜鼓 出土 盯,这是目前关于灵山出土铜鼓的最早信 息。从明代至时期灵山出土的铜鼓已全部散 失,属于哪一类型已无从考证。在20世纪60年 代初至80年代末这段时间里,灵山出土的灵山型 铜鼓数量比较多,1990年以后灵山型铜鼓鲜有出 土。灵山出土的灵山型铜鼓绝大部分是单个鼓, 1962年新圩镇绿水村出土了一面伴有一枚“开元 通宝”钱币的灵山型铜鼓。灵山县是出土灵山型 铜鼓的重点区域,全县18个乡镇中已有l2个镇 出土过灵山型铜鼓,分布地点几乎覆盖全县。目 前,灵山博物馆收藏的25面铜鼓中有16面是灵 光和热源源不断的传递,寓意太阳是万物之源。 灵山型铜鼓分布的地区是多雷雨的地区,雷雨天 气可造成灾害,闪电、雷鸣还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恐 惧感。因此,装饰太阳纹、云纹、雷纹是自然纹饰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敬l8 J。在南方地区,人们经 常见到青蛙,传说青蛙是雷神之子 J,又是益虫, 可将害虫吃掉,保护农作物。所以人们选择青蛙 作为氏族图腾神物铸于鼓面,希望通过青蛙能祈 求风调雨顺、保证生产顺利。 (2)财富和权威的象征 在古代,铸造铜鼓需要大量的贵重金属材料 和精湛的技术,而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 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一般的平民百姓是难以铸 造铜鼓的。灵山型铜鼓体型硕大厚重,纹饰华美 细致,制作工艺精湛,只有拥有较高的权力、地位 或财富的人才能铸造。在古代,“富者鸣铜鼓,贫 者鸣铛,以为聚会之乐。故谓铜鼓为大器,铛为小 器 J4弼。”所以灵山型铜鼓作为古代铜鼓的类型之 一,不管是用作贵器、重器还是礼器,都象征着拥 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威和地位,体现出富贵贫贱、尊 卑有别的封建等级观念。 (3)自身情感所表现的审美意识 艺术创作往往是现实需要与审美的结合。铜 鼓作为一种艺术品,是一种反映人类主观创造的 客观存在,铜鼓上的纹饰、塑像大多都是人们对自 然神灵的模拟和想象,模拟过程中充分表达自身 的情感。有专家认为:灵山型铜鼓最显著的特点 是将青蛙的足铸成三足,这与古人崇尚“三”的观 念有关。“三”在古人看来是富有哲理的数字,它 寓意神圣、吉祥、美好。青蛙繁衍力强,多子,灵山 型铜鼓上装饰的三足蛙臀部高耸肥硕,隐喻与生 殖相关的女性的臀部和乳房,更是蕴含人们对繁 衍后代、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这一看法是很 有见地的。可以肯定的是,灵山型铜鼓上其他的 装饰同样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以及 6 钦州学院学报 第29卷 追求美好生活的纯朴情感。 (三)烟墩大鼓 1.烟墩大鼓的起源 烟墩镇是灵山县的“大鼓之乡”,这种大鼓主 要集中分布于烟墩镇的大部分村落,地域特征明 显,因此称为“烟墩大鼓” 此外,烟墩大鼓也存 在于灵山县平南镇的白花、大宾村、六潭等壮、汉 民族聚居的部分村庄,与烟墩镇接壤的横县南乡 镇的部分村落也有烟墩大鼓。 关于烟墩大鼓的起源,目前仍未发现相关古 籍文献的记载。在《灵山文史》第13辑提到:烟 墩大鼓脱胎于古代的崇尚铜鼓遗风,在明代形成 并流行于烟墩n1] 。我们认为:烟墩镇是壮、汉 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壮族先民有铸造和使用铜 鼓的习俗,因此他们崇尚铜鼓遗风而制作烟墩大 鼓不无可能。在烟墩镇还保藏有三面最大的大 鼓,鼓身上的文字说明大鼓的制作时间是清代宣 统元年(1909年),已有百年历史。可见,烟墩大 鼓兴起于明清时期。 2.烟墩大鼓的社会功能 烟墩大鼓是灵山县重要的民间习俗,流传至 今长盛不衰,它的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不断变化。当地有烟墩大鼓能驱赶虫兽的说法。 烟墩大鼓的鼓声雄浑震撼,发出的神威可以驱赶 各种“害虫”,也可以赶走一种叫“年”的吃人野 兽。在明代,烟墩大鼓应用于战事。明代《钦州 志》载:“天顺、成化年间,蛮寇残横、邕,逾岭攻破 县郭,廉与其属城无一能完其守者¨ 。”烟墩在明 代属于两广交界,并无天然屏障,防守又薄弱,倭 寇容易攻破,由烟墩攻人灵山地区,再进入到广西 境内。而明末农民也利用烟墩这个地方进出 两广,躲避追兵。战时人们就击鼓为号,团结起来 保卫家园。到了现代,烟墩大鼓已经演变成过大 年(春节)擂大鼓,贺新春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 间,人们齐聚开鼓,场面十分热闹,这不仅增添了 春节的喜庆氛围,还增进了人们的感情,烟墩大鼓 的文化娱乐功能更突出了。 (四)灵山“跳岭头” 1.灵山“跳岭头”的起源 “跳岭头”是农村郊野祭祀中所跳的一种面 具舞蹈,每年在农历八至十月之间举行 m。。灵 山县“跳岭头”最负盛名。 灵山“跳岭头”的流行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清 时期,甚至更古的年代。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在 灵山县新圩镇官屯保存有一套明朝嘉庆时期的面 具,在灵山县武利镇金安村也保留有一套清朝道 光年间的手抄唱本《岭头科》。据三年版《灵 山县志》载:“‘跳岭头’,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 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 瘴疠,亦古乡傩之遗意也。”在武利镇安金村的 一本清代唱本中有这样的唱词:“天机秘诀留传 后,乡傩救济得安然。”可见,灵山“跳岭头”应起 源于傩文化。由于壮、汉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 与交流,灵山的“傩”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跳岭 头”了。 2.灵山“跳岭头”的文化内涵 (1)万物有灵,乡傩遗意 明清之交由于战乱不断,徭役及苛捐杂税繁 重,加上自然灾荒的原因,这一时期人口骤减,经 济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落后,天灾人祸使 他们保留传统的观念和原始的宗教意识相对较 多。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只有通过祭祀活动来酬 神、报神,才能辟邪纳祥,保证生产生活顺利。 “傩”这种除邪疫纳吉安的功能正迎合他们的心 理需求。灵山县属于丘陵地貌,矮坡低岭很多,地 方空旷,于是人们就在郊野岭头设置庙坛以唱歌、 跳舞形式祭神酬神。灵山“傩”又与道教结合,并 吸收当地民俗,发展成为灵山独特的“跳庙”—— “跳岭头”了。 (2)娱神祈福,交流情感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 水平大大改善,对自然不再盲目崇拜和畏惧,而是 客观地利用。“跳岭头”每年都要按照惯例举行, 于是形成了传统的“岭头节”。“跳岭头”祭祀仪 式渐渐淡化而节日氛围浓厚,越来越切合当地群 众娱乐的现实需要,可以说“跳岭头”已经生活化 了。“跳岭头”在灵山地区发展保存下来,既是人 们探亲会友的重要节日,也是人们娱神祈福,表达 美好愿望、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 i一、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 遗产的价值评析 (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摩崖石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符号。三海 第9期 廖国一,曾永梅:广西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7 岩摩崖石刻年代久远,分布密集,保存完好,不仅 反映了宋代以来中国古代文人政客的文化情结, 体现出了诗意审美的赏石文化,也反映出了灵山 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穿镜岩“振旅岩疆”等 题刻见证了灵山军民在蔡廷锴将军领导下抗击日 本侵略者,保卫祖国寸土的历史,是珍贵的文 化遗产。灵山型铜鼓盛行于东汉至唐代,是文明 时代的青铜制品,是中原青铜文化影响并结合本 地文化而产生的结果,它的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 水平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灵山是出土 灵山型铜鼓较多的地区,灵山型铜鼓对于研究当 时的历史面貌和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灵山“跳 岭头”和烟墩大鼓是灵山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 民俗,反映了当地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特点。 因此,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研究灵山县的历史、文 化、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二)较好的艺术欣赏价值 灵山县这些代表性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 产物,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人们在与自 然交往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普遍涉及美的内容,相 关的文物、社会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例 如三海岩和穿镜岩石刻作品各具风格,书法诗文 甚佳,并与自然景观相映衬,是灵山县具有代表性 的摩崖石刻艺术。三海岩摩崖石刻作品分别用 楷、行、草、隶、篆等字体刻石,石刻工艺十分精 巧,书法十分精美,而穿镜岩壁上“振旅岩疆”四 个直行楷书大字更是书法艺术的珍品。灵山型 铜鼓是我国南方民族的青铜艺术瑰宝,铸作精 良,体型高大、规整,比例协调,装饰华丽,图案 精细清晰,青蛙造型立体装饰丰富独特、生动形 象,音质优美悦耳,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较深的社会情感价值 对于当地社区而言,“跳岭头”、烟墩大鼓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在于它作为一种文化 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融人当地社区人们 的社会生活中,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心理、生活习 惯、价值观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跳岭头” 唱本的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各异,集舞蹈表演 与歌唱为一体,是民众表达情感、寄托愿望的重要 方式。烟墩大鼓已成为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文化 活动,本村的村民与村民、本村与外村的村民之间 常相聚,从鼓的制作到擂鼓比赛都会相互交流,因 此大鼓表演活跃了人们文化生活,团结了民众。 所以,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稳 定民族社会、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 (四)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具有的历史文化 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等,从而衍生出旅游开发价值 等其他价值。因此,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对 这些文化遗产要合理利用,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生 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如将“跳岭头”、烟墩大鼓 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应用于具体的旅游活动中, 供游客欣赏、体验和参与,增加游客旅游的欢愉 感。如游客既可以观赏大鼓表演,也可亲自擂打 大鼓。也可考虑制作石刻拓片、铜鼓和大鼓工艺 品等,作为当地具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其他方 面,如当地的民间故事、特色饮食、山歌等可以作 为辅助性旅游开发。 三、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 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 灵山型铜鼓的征集和保管最初由灵山县文 化馆负责,1984年后由县博物馆负责。至今县 博物馆共收藏有l6面灵山型铜鼓,除展出的一 面灵山型铜鼓外,其余的灵山型铜鼓都存放于 文物仓库。目前,铜鼓得到较好的维护,但在开 发利用方面,铜鼓文化景观、铜鼓工艺品等未见 踪影。 1982年蔡廷锴将军题刻被列入县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1994年三海岩摩崖石刻成为第四批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海岩和穿 镜岩摩崖石刻都位于灵山中学校内,原貌仍维持 较好。2012年县出台了《灵山县六峰山—— 三海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30)》,其 中要将三海岩打造成以自然观光游览、文化探寻 为主题的观景怀古胜地,“清风、石乳、碑刻”成为 三大特色景观,同时将穿镜岩及国耻纪念碑打造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海岩和穿镜岩的摩崖 石刻文化将得到开发。 总的来说,对摩崖石刻、铜鼓等这些文物的保 护和开发虽有一定的进展,但仍缺乏充足的资金、 专业的技术和人才。 8 钦州I学院学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 第29卷 保存,给予传承人物质帮助和提高他们的文化地 位等。二是管理人才。现有文物管理工作者要提 高自身的遗产知识水平,加强对外交流,引人人才 竞争机制。三是培训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人才。文 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评估需要专业的人才, 可适当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开展培训班或者交流 会。 3.制定切合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 烟墩大鼓作为传统的习俗,在2008年被列 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部门以烟墩 大鼓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创作,如将烟墩大鼓结 合音乐和舞蹈元素创作的《鹤舞》舞蹈节目在 2010年获第8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银奖,2010年 以烟墩大鼓为元素的《刘永福三拒总统印》获第 七届广西曲艺文学奖一等奖,2013年烟墩大鼓 队应邀参加第三届广西(南宁)园林园艺博览 会。 “跳岭头”在2007年被确定为广西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灵山县文艺工作者根据“跳岭头”改 编成《丰收锣鼓》等多个舞蹈节目_1 。2014年元 旦,灵山“跳岭头”代表队参加了广西第一届乡土 文化表演。 总的来说,烟墩大鼓、“跳岭头”作为灵山特 色的民俗文化在舞台上得到了展现,但还未作为 一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尚未产生社会 经济效益。相关部门还未开展非遗传承和保护培 训班等,扶持力度比较薄弱,这都影响了烟墩大 鼓、“跳岭头”的传承和发展。 四、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 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积极引导,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 护与开发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地方财政部门要制定对文化遗产的财政政 策,明确投入的具体经费等,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有 固定的资金来源;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 重视及保护资助经费;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筹集资 金,如民间捐款等;出台合理的文化遗产开发项 目,鼓励和引导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或者投资者 进人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给予他们一些优惠, 通过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注重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一是传承人才。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和发扬的“活载体”,部门要做好传承工 作,如培训一批优秀的烟墩大鼓、“跳岭头”传承 人,对“跳岭头”唱本、烟墩大鼓鼓谱进行整理和 法律和 文化遗产在开发之后会具有“商业性”,如灵 山型铜鼓文化产品的研发、烟墩大鼓文化生态旅 游区建设等文化品牌和项目都需要法律的保护, 以约束不法的经济行为。因此,要根据灵山 地区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和 开发的相关法律和,使灵山县文化遗产在开 发利用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彰显灵山地域特 色 1.开发灵山型铜鼓文化景观项目 灵山型铜鼓是以灵山地区出土的代表性铜鼓 命名的,也是灵山先民使用过的器物,开发灵山型 铜鼓要注重其文化内涵,要体现它的“形”和 “神”,使其成为灵山地区的名片之一。一是将灵 山型铜鼓作为灵山县城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之一。 例如鸣珂江是灵山的母亲河,横贯县城,两岸绿化 甚美,在两岸构筑灵山型铜鼓雕塑或按照鼓面青 蛙塑像排列格局雕塑“三足蛙”塑像,意在灵山地 区风调雨顺、人口繁盛,增加江岸古风古韵。目前 江边的中心广场设置有喷泉,但十分单调,如改成 灵山型铜鼓喷泉,使泉水从“三足蛙”口中喷出, 使其成为独特的喷泉景观。在县城代表性的楼 宇、桥梁、道路上,可以适当以灵山型铜鼓为元素 进行设计和装饰,打造灵山型铜鼓特色文化。二 是打造荔乡——灵山型铜鼓文化旅游项目。灵山 是“中国荔枝之乡”,俚人是灵山型铜鼓的使用者 和荔枝的种植者 ,渊源颇深,可以将灵山型铜 鼓与荔枝品牌结合起来,打造《荔乡鼓韵》大型文 艺会演等,扩大影响力。三是研发灵山型铜鼓文 化产品。灵山型体型精巧凝重,纹饰繁华美丽, “三足蛙”文化寓意更加独特。可以开发以铜鼓 为题材的工艺品、邮票等,开发的产品要面向不同 层次的消费群体。 第9期 廖国一,曾永梅:广西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9 2.建立烟墩大鼓文化生态旅游新区 村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以古建筑、古文 化、古树著名,在广西古村镇中独树一帜。另外 大芦村的“跳岭头”民俗也非常盛行。可以将 “跳岭头”与其他民俗活动融芦村旅游开发 文化与生态结合是旅游最具魅力的品牌。烟 墩镇山清水秀,有着独特的地域旅游资源。烟墩 大鼓是当地村民最喜欢的民俗活动,此外,还有解 放战争时期的“断折寨剿匪战”、“土匪洞”、“ 当中,形成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文化旅游 胜地。 烈士纪念碑”等英雄事迹和遗迹,茅针村委田氏 祠堂和六加村委梁氏古宅等古建筑,以及石瓯山 生态茶园、石人湖景区、擎天一柱、竹林和竹编工 第三个节点:烟墩大鼓文化生态旅游新区。 在烟墩大鼓文化生态旅游村游客可以观赏或者亲 艺品等自然资源,它们都可以作为建立烟墩大鼓 文化生态旅游的背景元素。六加、茅针是烟墩大 鼓的分布区域之一,可将六加或茅针作为中心建 设核心景区,增加烟墩大鼓鼓点及数量,并结合现 代音乐及舞蹈等元素,创作烟墩大鼓音乐节目。 还可培训专门的表演团队,建造专门的大鼓安置 场所和表演的舞台,同时对六加、茅针自然村古建 筑群原貌翻修,增加村落文化底蕴。在上述工作 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光,配 合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集民俗、 文化、乡村自然风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烟墩大鼓 文化生态旅游新区。 (三)创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实 现科学利用和传承 1.“三点联动”倾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长廊 灵山地区整体的风貌较好,自然与人文旅游 资源相互配合良好。结合灵山县代表性文化遗产 的分布情况,充分利用自然风光、交通优势等条 件,形成“三节点”式的特色文化旅游长廊。 中心节点:灵山县六峰山——三海岩风景名 胜区和灵山型铜鼓文化景观项目。县城区域是展 现灵山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的重点区域,《灵 山县六峰山——三海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2—2o3O)》将六峰山、三海岩及周围城区划 分为自然观光区(包括碑刻文化、抗战文化)、宗 教主题文化区、休闲游憩区及服务区。六峰山是 人文祭拜的场所,也是人们登高望远的休闲之地; 三海岩和穿镜岩景观优美,游客可以欣赏自然风 光和碑刻文化,体验古人赏石题刻的乐趣,也能触 摸到鲜活的历史,感受抗战文化;移步鸣珂江,人 们可观两岸美景,看铜鼓喷泉,聆听铜鼓音乐,购 买铜鼓文化产品等,感受灵山型铜鼓文化景观的 氛围。 第二个节点:大芦村民俗风情旅游区。大芦 自擂打烟墩大鼓,感受烟墩大鼓的古韵和鼓阵;参 观古宅群,进石瓯山观景品茶,看烟墩竹林等,体 验文化生态旅游的清幽。 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培育节庆民俗文化产 品 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需 要创新和完善,因此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其获 得长足的发展。例如烟墩大鼓在春节期间(农历 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元宵节)进行,“年味”十足, 传统文化气息浓厚,可以将“烟墩大鼓闹新春” 打造成灵山县的文化品牌。烟墩茅针等地盛行 五福临门(蝙蝠舞),是新春佳节祝福人间五福 临门的形式,后来演化为“福禄寿财喜”五种好 意头。烟墩过年时也有舞狮、舞龙的习俗。五 福临门、舞龙、舞狮都配上大鼓、锣,如果将烟墩 大鼓的鼓韵融入其中,共演一出更加盛大的“闹 新春”景象,再辅以特色的饮食、工艺品(如灵山 大粽、烟墩竹编等),将烟墩大鼓培育成节庆民 俗文化产品。 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文明 的文化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逐渐改善,精神需 求也不断上升。《党的报告》指出:开展群 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因此,相关部门要开展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和引导民众多进行文 艺创作和开展书法大赛,选取优秀作品举办民间 民俗文化展、书法作品展等,并给予适当奖励。如 举办大型的烟墩大鼓、“跳岭头”等民俗文化表演 活动和“文化遗产知识周”等。这样不仅能使群 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能提高群众对文 化遗产的认识,形成一个良好的自觉的保护文化 遗产的氛围,使社区民众成为文化遗产的亲历者、 志愿者和保护者。 钦州学院学报 第29卷 4.开发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走进 [2]阮元主修.广东通志・金石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校园 2011:178—179. 开发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丰富学校教育教学 [3]滕广茂.钦州文史:第l6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活动的重要途径,教师把它们变成丰富的教育资 [4]张国经修,郑抱素纂,盛熙祚纂修.崇祯廉州府志[M].北京: 源,不仅能够增加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30. 学习兴趣,也能通过学校教育来提高年轻一代对 [5]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编.全粤诗:第2册[M].广州: 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例如三海岩和穿镜岩是抗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415. 日战争期间蔡廷锴率军驻扎指挥抗日战斗的遗 [6]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中国古代铜鼓[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8:135. 迹,穿镜岩壁上有蔡廷锴题刻的“振旅岩疆”石 [7]屈大均.广东新语[M].中华书局分局,1974:437. 刻,这些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可结合中 [8]钱静.中国古代铜鼓纹饰的文化内涵[J].滁州师专学报, 国历史课程进行现场教学。三海岩景观优美,石 2003,(1). 刻书法精妙。灵山型铜鼓、烟墩大鼓、“跳岭头” [9]韩湖初.合浦汉代文物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等是地方性突出的文物和民俗活动,艺术观赏价 2011:183. 值高。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 [1O]玉永琏.灵山型铜鼓青蛙塑像探意[M]//陈远璋.铜鼓和青 铜文化的新探索.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 本土的文化遗产知识带人课堂,也可带领学生进 文化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 行课外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认识灵山的政治、经 社,1993:121-128. 济、历史文化,去感悟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 [11]政协灵山县第六届委员会文教卫体委员会办公室编.灵山 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历史、保护文化遗 文史民俗文化专辑:第13辑.2005:226. 产的情感。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灵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 室编.灵山文史资料:总第5辑.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钦 参考文献 州志)[M].1990:222. [13]钦州宣传部,钦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民间风情 [1]薛勇主编,灵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灵山县志[M].南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16. 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Heritages of Lingshan County,Guangxi LIA0 Guo—yi .ZENG Yong—mei (1.College of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1,China; 2.Guangxi Hengxian Middle School,Hengxian 530300,China) Abstract:Lingshan county,Guangxi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ich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The county’S several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respectively high values in history,culture,artistic appreciation,socila emo— 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paper makes in—depth study on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s including its val- H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and puts forward to feasible strategies to improve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Lingshan County;cultural heritage;Chuan Jing Yan;Ling Shan—type Bronze Drums;Tiao Ling Tou;Yandun Drums [责任编辑柴晋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