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使学生理解算理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举例说明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因此说,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抓算理的理解,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教学的首要任务。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如我们可以根据算式的意义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案例:10×5+8×5=(10+8)×5 内容: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率》 教师写出一组数:10 10 10 10 10 8 8 8 8 8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这些数的和。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先计算5个10是多少
生2:把300的两个0盖上,3×10=30,再添上2个0是3000。 生3:把10的0盖上,300×1=300,再添上1个0是3000。
生4:把10分成9和1,300×9=2700,300×1=300,2700+300=3000。 教师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
师:我们用这样几种方法都得出300×10等于3000,大家想一想,300×10表示是几个300呢?
生:300×10是10个300。
师:像这样,10个300就是3000,那10个200是多少呢? 生:10个200是2000。
师:那10个500,10个700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理解了10个几百就是几千的道理。
师:那你能算出300×20等于多少吗?
生:300×10等于3000,那20是2个10,用3000×2等于6000。 教师板书:300×20=6000。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计算300×10的方法研究上,而是通过多种算法算出300×10的得数后,引导学生理解300×10就是10个300,也就是10个300是3000的道理,这就为学生口算几百乘几十奠定了基础,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了口算的算理。利用10个300是3000,就是利用了300×10的意义进行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选择,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比如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可以用比较的策略,引导学生对口算过程和竖式进行比较,进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提倡算法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引导算法的优化,更需要理解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