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袁安慧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课程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随着课程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该发生改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现代教师除了要有较渊博的知识、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必须要充满爱心,给学生以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要有服务意识,为学生和家长服务。要有生命意识,关爱学生的生命和教师的生命。要有等待意识,学会等待,打破成人的考虑模式,用孩子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要有理想和激情,要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研究,还要拥有健康的身心。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观念和意识,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观 爱心 服务 生命 等待 理想 反思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课程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在课程功能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在课程实施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了过于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随着课程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该发生改变。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其观念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现代教师除了要有较渊博的知识、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必须要充满爱心,有服务意识、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要有理想和激情,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研究,还要拥有健康的身心。下面笔者就后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 师要充 满 爱 心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特别强调教师要“爱满天下”:老师要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师爱”要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在现实生活中,好多教师对学生缺乏爱。爱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爱,不是抽象的,需要实实在在的内容。教师的爱应当包括: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给予和责任。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更多的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而这一情感交流的基础便是尊重和信任。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必须讲求尊重和信任。
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一个人一般拥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还有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差生,学生之间的区别不是聪明与不聪明,而是存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区别。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正因为差异才使得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生活美妙绝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因差异的存在而不平等,这种爱不是专给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他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有教无类的爱,正如小草都需要阳光的普照一样。因而我们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师生之间在情感、思维、语言上都应平等,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
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容更宜于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教师应为此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现在的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成人霸权主义”,突出的表现就是苛求学生去适应成人的社会环境和成人的价值观念,要求学生摆脱自己的发展特点去模仿成人,替他们实现种种愿望。这种观念必定带来操作上的苛刻与,统一而缺乏宽容。其后果会扰乱和阻碍学生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有时过分的严厉只能给孩子更大的压力,造成更大的错误。对待孩子,有时候给他一份宽容,也许就会给他一片蔚蓝的天空,孩子会在这片蓝天下愉快地改正错误,诚实做人。
二 教 师要有 服 务 意 识
随着中国加入WTO,各行各业都在讲求服务的时候,教育服务也逐渐被人们提上议事日程,也开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出现。众所周知,如今商业经营没有服务意识,商场就要关门。我们的教师在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服务时,可曾想到过自己也是服务者呢?我们是否也应该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呢?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校是为儿童设立的,而不是儿童学学校而声的。”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没有学生,教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将教学的功能定位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应用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认知水平等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教育服务。而教师强制的教会让学生丧失表达自我真实想法的机会,学生没有机会说,也不敢说。这样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如何设想、如何、如何操作,而缺少的是学生如何学、学生是否明白、学生是否学得快乐。
强调教师为学生服务并不意味着要剥夺教师的尊严,面对学生小心翼翼、唯唯诺诺;也并不等同于商业运作上的服务。学生不是上帝,并不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实施全方位的服务。
教师要有服务意识,并不仅仅是对学生服务,还要有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都是单向的,家长畅所欲言的机会相当少,即便家长对学校的某些做法有意见或建议,也很少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哪怕有,也很少有学校会家长的意见当回事。真正能做到与家长良好的沟通的老师很少很少。
服务是一个行业的基本要区。有了这样的观念、这样的意识,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教师无私、恒常的爱。只有树立服务意识,才能凝聚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 要 有生命 意 识 和 等 待 意 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要教师明确自己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充满生机有个性的生命,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自己的生命。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急剧增强,使人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高考指挥棒的舞动,使“成绩至上”被作为信条与原则,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受到严重的忽视和压抑。在一些学校,学生知识的增长使以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最终直接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虚幻和破灭。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那么,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就更应该体现生命关怀。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关注生命,而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有生命意识,关注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教师的使命,不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为突出人才,而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让每个人都获得幸福和快乐。只有关注生命,才
能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动,给自卑和胆怯的学生以力量和勇气,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那种缺乏爱,缺乏尊重、缺乏平等的根源在于缺乏生命意识。
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生命之外,也要唤醒自我的生命意识,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几千年来,教师就一直沉浸在“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人梯”等这样的融融赞誉中忍受着牺牲着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个性。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去体验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懂得去品味自己的辛勤换来的满园缤纷与芳醇,那么,教师的奉献和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因而,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保持自身的身心健康。
所谓等待意识,就是教师要明确学生都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在知识和心理方面有不成熟的一面,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优缺点,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教师需要做到“学会等待”。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方式对待学生,不要期望学生能跟成人一样,要打破成人的考虑模式。教师要用孩子的心考虑孩子的事情,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四 要 充满教 育 理 想 和 激 情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它犹如精神支柱,支撑着一个人去面对多种多样的复杂的情况。一个有理想的人会将挫折视作人生的一次经历,一次锻炼,一种收获。
每一位教师走上教育岗位,首先就应该明确一个目标即今后自己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朝着这个理想去努力。有了这样的目标和理想,工作才有劲头,才会有真正的爱心,才会有毅力克服教育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才会迸发出教育的激情。
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课堂,也喜欢有激情的教师。课堂的激情需要教师去激发,“只有教师的激情,才能让课堂变成一潭流动的春水,才能点燃孩子心灵的圣火,才能真正诠释教学内容的真谛,才能赋予死的教学媒体以生命,才能以生命感动生命,以生命激活生命,拨动一根根生命的琴弦,才能让自己永葆青春的魅力,让学生真情投入,才能产生创造,才能使漫漫教海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的确,教师的激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使学生被教师的激情所感染,所折服。而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师的讲课如催眠曲,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不再年轻,学生不再快乐,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
有人说,现代教育模式下,教师除了接受教材,还无条件地接受教参。教师职业智能就会慢慢萎缩而不会成长,长此以往的结果,便是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和下意识的抗拒,又何来激情呢?面对这样一些现实问题,作为教师本人,应该主动地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要教师爱学生,那就会有激情。教师可以在允许的空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意识,在尝试和收获中感受幸福。要善于品尝教育的幸福,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教师要善于感受教育的幸福,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提升自己的教育理想。
五 不 断 反 思 ,成 为 行动研 究 者
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获得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有新发现就有快乐,反思就是一种寻找工作乐趣的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此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学会研究。作为教师,我们想要相信自己已经精通本专业了,但事实却是我们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反思并不断获取知识,进行自我调整,改善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个人所面对的独特教学环境。
《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一书中指出,“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学习进程的观察者,在结合更多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教学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而这些都将成为制定教学计划、作出教学决策的基础⑦。” 反思,可以让我们沉静下来,不再浮躁;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从个别的琐碎的决策中看到具有共性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激情和幸福。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仅可以改善教学,而且也能提高教师的适应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改善他们对专业发展的态度。从反思到行动研究,能够促使信心的增加和自我尊重,引发接受研究的意愿,释放从教育者转化为行动研究者所需的创造潜能。相反,没有了反思,只有一味机械地重复以前的工作和方法,教师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导致学生也没有了学习的渴望和兴趣。
因此,现代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素质,这些理念,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