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
作者:林丽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用户需求越来越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状况,企业开放式创新成为能够快速适应这种变化,能够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最好方式。本文从阐释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入手,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制约因素 解决对策
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始于Chesbrough(2003)的文章《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盈利的新规则》。之后开放式创新成为管理学当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关于其内涵的界定,在不同国家环境下的适用性情况,不同的学者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 一、开放式创新内涵界定
1.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封闭式创新是指创新思想的产生、开发、制造和营销均是由公司内部来进行承担。从用户需求的调研获取,到最终将技术创新投入市场,这个过程中企业都是将其作为核心机密来进行保护的。这种创新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经对于商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促使市场中产生了很多具有高端核心技术的巨无霸企业。但是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提升特别是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让企业进行封闭式创新所承担的风险急剧增加。封闭式创新开始变化,但是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转变的初始阶段,企业开始讲究技术创新部门的跨部门整合,解决好企业内部的营销、研发、技术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但是整合的重点出于保护的需求还是控制在企业内部。随着市场以及技术的进一步改变,单个的企业已经无法完成技术上的改变,需要依托于高校、研究院、其他企业进行联合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开放式创新才正式确立。仔细深入理解开放式创新不难理解,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用户、企业、高校、研究院、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
2.开放式创新内涵界定。在研究开放式创新内涵的时候,有几点必须要关注:开放式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其是将技术创新和商业资源结合在一起,进行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企业通过将内外部的资源整合到一个结构中进行技术创新,然后在通过内外部的商业渠道资源将产品打造进入市场。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全过程的创新过程,伴随着投资、项目、生产过程的进入;之后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将利润点对技术进行转让,同时在市场中形成信息对技术以及研发形成反馈,最终在开放式创新中形成闭环;需要关注的开放式创新内涵的第二点是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式创新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动态的控制创新知识的流入流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企业还是高校、研发机构都处在不断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同时自身也需要去适应和做出相应的改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我国企业开放式创新发展现状
直接研究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很难得出直接的数据,但是开放式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最终检验和判断其成功的标志依然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所以本文在研究现状的时候,更多考虑开放式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现状。
1.基础条件现状。随着我国GDP的增加,我国在科技建设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显著的增加。当前,我国科技经费内部结构中,固定资产构建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30%,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开发的体系。
2.创新投入的状况。相比较于美国、日本、德国在创新上巨额投入,我国在创新投入上的总额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在创新投入上的增长率非常巨大。在当前我国普遍建设高新技术区的时候,这种投入会越来越大。在投入企业机构的选择上,中小型创新性企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投入力度大在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对于创新的投入,企业自筹的创新科技经费也在不断上涨。创新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日趋合理。
3.创新产出情况分析。近年来,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专利更多的是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很少有发明专利。在当前发明专利更多的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当前任然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4.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状况。今年以来,企业的R&D的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重每年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这也可以表明,当前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始有一点从高校和研发机构向高校倾斜的态势,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人员的投入状况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且差距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产品的转化需要依赖市场以及渠道的资源,但是我国在市场和渠道这两个方面的人力资源则是紧缺的状态。 三、我国开放式创新发展问题分析
正如第二部分所论述,我国在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已经取得到较大的进展,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找出差距,并且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1.创新源流动的单向型。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源主要有两个,企业的内部和企业的外部。两种资源通过跨边界的整合,最终产生创新型的产品。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在我国的企业当中缺少的正是内部创新源,双向流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的企业中,往往变成单向流动,也就就是企业外部资源向企业内部的流动,这种流动体现在资金、人才、管理等方方面面,这种单向流动存在的很大问题是,企业无法对其伙伴进行输出的话,将会影响平衡,并最终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源获得困难。开放式创新是建立在创新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技术资源还是商业资源又都是建立在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企业而言,其社会资本可以理解为两大类: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包含企业各个部门的关系之和。以及企业的外部资本,主要可以理解为企业和其价值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相互形成的资本,企业与企业内外部相关的实体、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总和,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够调动的资源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企业存在很多劣势,我国的企业无论在品牌上、企业规模上、资金技术实力,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在开始创新发展水平上有所落后的原因。
3.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不稳定。技术创新特别是通过开放式创新的过程想要实现技术创新,是一个需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过程。当前,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较为高昂的融资成本,这也了很多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能力。因为企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外部资源向内部资源传导的过程,很可能会因为资金或者人力投入的不足,而带来新的问题,甚至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开放式创新的失败。
4.我国企业对非技术创新手段依赖过多。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内外部资源整合的过程,虽然技术创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是也不是全部。在学者关于开放式创新的手段和方法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创新、销售的前置手段提升、生产组织的变革等等都是非常关键的手段,而分析中国企业,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由于在技术创新上的相对劣势,想要后发制人,在当前的情况下,更多依赖的是非技术手段,这些非技术手段在给我企业在短期时间内带来业绩显著提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的依然缺失和对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的依赖的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四、我国开放式创新提升策略研究
1.企业要学会开放思维。企业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改变思维的过程,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打破企业有边界的思想。要改变企业传统墨守成规的经营理念,在建立一定防护意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开放以及包容,企业最需要明白的是只要最终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实现企业自身增长的需求,创新的过程在哪里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上的不同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另外一方面,开放式创新也要求企业的竞争者必须有一双慧眼,能够对当前资源进行辨别,善于发现机会,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将技术以及商业结合在一起,最终为用户创造产品和服务。另外一方面,为了满足这样快速变化的思维要求,要求企业内部要形成相应的机制,对于企业可能介入的商业领域有相当的研究和思考。当前这种开放式创新的环境,对于善于转变思维的企业来说,说不定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机会。
2.企业要提升开放学习的能力。就如同我国当前企业在进行开放式创新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我们过度依赖非技术手段,这样短期来看,具有相当可观的成果,但是在技术方面的缺失,依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中,迎头猛进,在技术领域赶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企业的核心技术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会对企业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来看,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作为支撑,那么那样非技术手段的创新就没有依托,最终只能停留在给用户一个幻想,却不能最终实现进入市场的商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必须为拓展技术创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开拓更多的渠道,增加培训,培养自身的能够进行技术研发的团队,同时正好利用当前内外交流广泛的机会,更多的弥补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缺失。
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表现为我国将要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商标、和产品。能够进行自主创新是衡量企业开放式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下,企业的自主研发所面临的危险确实在不断的上升,这也就很多企业产生了我只注重短期效率与效果,而忽视了企业长期在市场立足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开放式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冲突,企业如何在开放式创新中吸取到能够提升自主研发创新的营养以及思维才是问题的关键,同时企业为了应对确实存在的一些风险,也必须出台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以外为主”和“以我为主”这两种创新的方式都各自存在有点也都有很多缺陷,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好的自主创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涛.牟宇鹏.《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创新》.《科学学与学科技术管理》2013.10. [2]陈劲.吴航.《企业开放式创新实施机制:项目管理视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01.
[3]陈伟.张昊一.杨彩霞.《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