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研究
【小组成员:高杰、李阳、石浩天、万辰、吴冕、张笑、朱佳文】
老子思想研究
【小组成员:高杰、李阳、石浩天、万辰、吴冕、张笑、朱佳文】
老子思想研究
一、总述
《老子》又名《道德经》,李聃西出函谷,遇太守尹喜,而为此作,后经河上公整理并注解,分为道、德两部共八十一章。
因其于老子出关前为太守而作,故其内容,总述治国之理,实
为帝王之术。据其义可分为述理、自修、治国三部。《道德经》为道学之根本,后李聃亦被尊为道学之始祖。
二、所宜
道分两类,一为李道,二为庄道,李庄二人虽同修道学,然其思想不尽同,其所宜亦不相同。
如上所述,《道德经》实为帝王之术,故其宜帝王,不宜平民。
何为其然?因其本为执事者而作。且书中曰:“常使民无知无欲”,而若人人皆习之,又岂可谓之无知?人人皆知上欲己无欲,又岂能无欲。唯其无知,故可无欲,是以不宜平民。
而庄生所著之《南华经》则不然,《南华经》可修身化境,却
实非帝王之术,故不适于帝王州长。因其言飘渺似脱世,故只宜少数之民,不可普及。
三、所述
1、述理
道可道 非常道
道非可述以言也。大道恒,而得者寡。有言道者,盖非得道之
实也;既得道,亦无欲于名利,安有所言?故人言之中鲜有真道。 然道非可得乎?曰:非也。万物皆处道之内,自内以观之,固不得其全,虽然,亦可知其理。能以其理推知其全,至亦。
名可名 非常名
名者,实之宾也。万物同处道中,本皆无名。所谓有名者,人
谓之而然。一物虽有多名,然其实未尝变也,故曰可名之名非物之常名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地之初,无美无丑,无善无恶,万物皆齐一也。然今之有美
善,固必先有丑恶。若非丑恶,焉现美善。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此所谓仁者,偏爱也。天地齐一以待万物,故曰不仁。圣人法
天道,亦无所私,一任万物随道而生。 闻道
《道德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者,玄也。下士者,不以其为事,以其不知之为真道也。固
然也,虽见之于前而必尤有人不识之,此天资之异也。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为学者,日积而月累,以至终年,尤未有尽;为道者则反,日
消而月损,以至于无。此为学与为道之异。 物壮则老
万物由盛而衰,此由天道也。强为之者谓之不道,不道者必将
早已。
2、自修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人皆争先,我独让其先。且争所得之先,人亦争之,终不得其
先。唯其不争先,故不失其先。唯其不争内,故不失其身。是不争之争也。
上善若水
水有三德:利物、不争、处恶。
水润万物于无声,此利物之德;功成而无所求,此不争之德;
人皆恶下,而水独居之,此处恶之德。有此三德者,至善也矣,可谓近乎于道也矣。唯水之德行,能主万物而不受其所恶。故为国者应以水为师,以效其德。
功成身退 天之道哉
所得之功,无为而成也,以其无为,故非己之功。既非己功,亦不可取,故身退为宜,此顺天道也。谓:然则孰为之也?曰:为之者,道也。
去欲
五色、五音、五味,此人之所好者也。且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故为国者不可存此杂欲。谓圣人为腹不为目,为国者应以此正其身,行不言之教。上者去欲,下亦法之,天下之民皆无所欲,方可复归于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人皆好宠而恶辱,此二者,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人之有患,以其忧身,若其无身,则无所患。
故唯以贵身之心为天下,方可寄天下于斯;唯以爱身之心为天
下,方可托天下于斯。
致虚极 守静笃
虚者,道之状也;静者,心之情也。致于虚极,方可寡欲;守
于静笃,方可无为。
曲则全 枉则直
胜人以力,不可长保,屈然取下,方可保全。此谓之:柔弱胜
刚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非虚言也。 希言自然
飘风骤雨,来势猛也,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此天地之理也。天地尚且不可长久,而况人言,故应顺应自然,希言寡欲。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之人,不知其有德。其所为之事亦不出于求德,故而曰之
上德者也;下德之人,以德者居之,虽为有德之事却出于求德,此固下亦。
3、治国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昔有舜者,终日南面而坐,闷闷兮无为,而国得以大治。何为
其然也,以其虽有帝位而尤若无,虽处民之上而尤若未处。百姓顺大道而生,故得以国治。此无为之治也。
且居上者正,居下者亦不敢有所私,虽无言而正天下,此不言之教也。
不尚贤 不贵难得之货 不见可欲
其上好贤,下比争相为贤,故不尚贤,使民不争。
民之所以为盗者,以其货贵,货之所以贵者,以其难得。故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民心之乱者,以其有所欲,且夫人本无知无欲,他人见之,然
后有欲,故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民本无知无欲,此人之本真。失其本真,祸乱必出。假人有知,
世必不安。假人有欲,世必不宁。故使民无知无欲。人虽有智,亦不敢胡为也。是乃保真之道也。
论上
太上之君,下不知其存。以其无为以顺天道,故百姓不知其上,
此圣人之治也。
其次者,百姓皆亲而誉之。此世俗之所谓明君也,然其所为非顺天道,不可谓之至善。
再次者,民皆畏之。譬如秦皇,以刑法治天下,天下虽治,百姓怨之,此再次也。
最次者,民皆侮之。桀纣之治,无益于民,而贪其己欲,百姓
皆欲揭竿以除之,此类君王谓之最次者也。
四、非武
圣人以道佐人,而不以兵强天下。以天将有所报:师之所处,荆棘丛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且夫战则出于不得已。胜而不可美,美则谓乐杀人也,乐杀人
者,天之所弃也。不得已而战,战虽胜,亦应以丧礼处之。此非武之心也。
五、论儒
识道之人,游于方之外;通儒之人,游于方之内。孔孟之流,
入世以安天下,此固善者也,非可非也。隐者逸士遁于世外,游于大道之中,亦善矣。
二者固有所异,然实则相依。天下儒者广而道者鲜也,此世之情也。此亦固然,道者,遁于世者也,非今之治世之术者也,必鲜矣,若非鲜,天下恐乱矣。故为道者不可非儒。且儒亦生于道,故儒者亦不可非道也。
此两者虽同有治邦之策,而纵横古今,唯儒是尚。道之不行,世之不可逆也,悲夫,世之去道也愈远矣。此固然乎?吾不知矣。
六、别庄
老庄虽同为道,亦有所别。前有所言,李聃所述实乃帝王之术,虽今之不行,尤有治天下之心。 庄周所述则不然,庄者,逍遥于物外者也,虽有天下而不受,而独享其身,独修其心,死生尚不能难之,固不以天下为事。一以修人,一以治世。二者相联也,故无所优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