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97 重庆市某高校绿色建筑示范楼地热能换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197 重庆市某高校绿色建筑示范楼地热能换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来源:爱玩科技网
重庆市某高校绿色建筑示范楼 地热能换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后勤工程学院 吴祥生 杨嘉 黄金强

第二炮兵设计院 信海

摘要 为了使建筑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在确定采用地源热泵作为冷热源后,本文针对该建筑所在地进行了地热能换热性能的测试与分析,在测试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下埋管作出了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 地热换热性能 测试 误差分析 单U型管 双U型管

1 建筑概述 该建筑是重庆市某高校一绿色建筑示范楼,是集办公室、客房、餐厅、会议室、宿舍、教室、影剧室、健身房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建筑总面积为11000m2,建筑层数5层,建筑高度为21.2m。预计节能率达到75%,采用地源热泵作为冷热源。所以本文就该建筑的地热能换热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 2 地热换热性能测试 2.1 测试内容 本测试依据为《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及《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2003),测试时间为2008年5月,测试内容包括地下埋管换热器制作、热电偶制作及标定、安装换热器及测温点,对双U型管、单U型管进行夏季工况的变流量换热性能测试,对土壤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及测试,并进行测试数据的分析。 2.2 测试原理 采用电加热法测试,即通过向地下输入恒定的热量,通过液体进出U型管的温度,计算出换热量。其原理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流体经过电加热器加热后,被送入地下,由于加热后的流体温度高于地下土壤的温度,热量通过管壁由流体向土壤放热,因而从地下再回到测试仪中的流体的温度就存在一定的变化,这就是地下土壤的温度响应。在仪器与地下管路相连的地方各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采集管道平均温度的实时数值,这是用来测试地下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关键数据。 补水装置图 例:P3T2截止阀放气阀接U型管T1P2P1接电源T温度传感器温度计水泵注:T1、T2、流量计、电加热器均连接到电脑进行数据采集电加热器P压力表流量计 图1 地热换热性能测试原理图 2.3 测试步骤

(1)首先根据测试要求,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如管材的选择、热电偶制作与标定、测试仪器与管材的连接、地下换热器与热电偶巡检仪的试运行检测工作。由于测试井孔径为110mm,本次测试选用PE管,管径为32mm,管件之间采用热熔连接,阀件部分采用丝扣连接。

(2)试压。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规定,分别在管道连接后(下管前)以及在下管后(回填前)进行了两次试验。然后对照规范规定:“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根据测试结果,试压情况符合规范要求。

(3)测温点的分布。根据测试井的深度,结合前期的相关工程测试数据分析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分别在埋深1m、3m、5m、10m、20m、30m、50m、70m、100m处设置测温点,每个测温点布置4个热电偶。

(4)下管。采用人工下管,下管的同时将制作好的热电偶粘贴在管壁上,间隔1米设置一个管卡。测试井深为103m,孔径110mm。

(5)回填。采用细沙直接回填,在回填之前对细沙进行翻晒、筛滤,保持细沙干燥,便于回填。 3 测试误差分析

3.1 温度测量误差分析

测试仪器配带的温度自动采集系统,是以热电偶和热电阻为测温元件,在不考虑传热误差情况下,其误差由下列几个方面组成:

(1)分度误差1

所采用的热电阻会因材料制作工艺而有所不同,形成了热电阻的分度误差。

1(0.30.006)

t式中:t为温度测量平均值。 (2)线路电阻变化引起的误差2

线路电阻变化引起的误差主要有:恒温槽温度偏差1,人员读数偏差2,万用表精度误差3。一般分别取0.05℃、0.01℃、0℃。

21230.051

222(3)自然误差3

由于电流加热电阻而引起的附加误差,与电流大小和介质有关,一般规定电流流量不超过6mA,其自然误差不超过0.1℃,所以取3=0.1℃。

整个测温系统的误差123

2223.2 流量测量误差分析

流量测量仪器为超声波流量计,使用传播时差法测量流量,与其他的测量原理相比较,“时差法”在精度和测量范围等方面都具有更好的性能。该流量计的误差为1.5%。 4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水源热泵机组》(GB/T19409-2003)中的冷热水型机组的额定工况表,冷凝器出水温度为35℃。本次试验通过调试测试仪器,使得进入地下换热器的水温度(进水温度)稳定在33.5~34.5℃左右,待地下换热器换热过程趋于稳定后,记录出水温度,计算出水温差,根据测试仪器上显示的瞬时流量值,计算地下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量。对双U型管夏季工况换热量模拟共进行了四组不同流量的测试,分别为1.6 m/h、1.9m/h、2.2m/h、3.0m/h,由管径计算得到对应的流速分别为0.42m/s、0.50 m/s、0.58 m/s、0.79 m/s。根据测得各工况下进出水温度变化、瞬时流量,得到各工况下的单位井深换热量,见表1。

表1 不同流速下双U型管换热性能

流速

流量 m3/h 进水温度℃

m/s 0.42 0.50 0.58 0.79 1.6 1.9 2.2 3.0 34.1 33.9 34.0 34.0 3

3

3

3

出水温度℃

30.9 31.0 31.6 32.4 平均温差℃ 平均换热量W/m

3.20 2.90 2.40 1.60 66.37 71.40 68.44 62.20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用Φ32mm的 PE管制作的双U形地下换热器,在不同流速下,单位井深的换热量不同,根据测试结果,在流速为0.5m/s时单位井深换热量效果最好,为71.40W/m,换热温差约3℃。

双U型管夏季工况模拟测试后,关闭一组U型管,用相同的方式,对单U型管夏季工况模拟测试。进行了三组变流量测试,流量分别为1.1 m3/h、1.3 m3/h、1.6 m3/h,由管径计算得到相应的流速分别为

0.58 m/s、0.68 m/s、0.81 m/s。根据测得各工况下进出水温度变化、瞬时流量,得到各工况下的单位井深换热量,见表2。

表2 不同流速下单U型管换热性能

流速

流量m3/h 进水温度℃

m/s 0.58 0.68 0.81

1.1 1.3 1.6

35.1 35.0 35.0

出水温度℃

29.9 31.2 32.0

平均温差℃ 平均换热量W/m

5.2 3.8 3.0

74.15 .04 60.30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使用Φ32mm的PE管制作的单U型地下换热器,随着流速增加,单位井深

换热量呈减小趋势,在流速为0.58m/s时,单位井深换热效果最好。但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的规定,单U型管最低流速不得小于0.6 m/s,所以对于单U型管,建议采用0.6 m/s的流速。

对比两组测试数据,可看出流速较低时,双U型管由于构造的原因使得换热管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换热影响,从而使换热不充分,当随着流速的继续降低,这一影响更为突出,相比之下,单U型由于管间影响较小,可实现比双U型管较为充分的换热,故在流速较低时,单U型管比双U型管的换热效果更好;当流速增大后,由于支管间热回流,传热影响比例减少,而双U型管由于与土壤有更大的接触面积,换热效果增强,因而双U型管地下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量大于单U型管地下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量。

本次测试采用的管径为Φ32mm,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由于管径加大,在加大与土壤接触面积的同

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管间距离减小,增加了管间热影响,管内流速较低时,并不一定能实现与壁面的充分热交换。因此,对于管径的选择,建议选用Φ25mm的U形管;对于单位井深换热量,选择流速0.5m/s,双U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70W/m;对于管钻孔孔径,根据测试施工过程,建议采用Φ130mm孔径。

5 结语

通过对地热换热性能的测试分析,可知在较低流速下单U型管换热效果更佳,而在较高流速下双U型管换热效果较单U型管好。所以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点,从而设计时作出更合适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军.竖直埋管型地源热泵地下传热及热力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12

[2] 田晓霞.垂直埋管式地源热泵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2

[3] 王勇.地源热泵的技术经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1,5:12~13

[4] 丁勇,刘宪英,胡鸣明等.地源热泵试验研究综述[J].现代空调,2001,3:11~32 [5] 张旭.土壤源热泵的实验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J].现代空调,2001,3:75~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