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营养配餐与设计技能》课程标准

营养配餐与设计技能》课程标准

来源:爱玩科技网


南昌职业大学专科《营养配餐与设计技能》课程标准

目 录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 2

(一)课程基本信息 ..................................................................................................................... 2 (二)课程性质 ............................................................................................................................. 2 (三)课程任务 ............................................................................................................................. 2 二、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2

(一)专业核心素养 ..................................................................................................................... 2 (二)课程目标 ............................................................................................................................. 2 三、课程结构 ......................................................................................................................................... 3

(一)课程模块 ............................................................................................................................. 3 (二)学时安排 ............................................................................................................................. 3 四、课程内容 ......................................................................................................................................... 3

(一)基础模块 ............................................................................................................................. 3 (二)拓展模块 ............................................................................................................................. 4 五、学业质量 ......................................................................................................................................... 4

(一)学业质量内涵 ..................................................................................................................... 4 (二)学业质量水平 ..................................................................................................................... 4 (三)考核方式 ............................................................................................................................. 4 六、课程实施 ......................................................................................................................................... 5

(一)教学要求 ............................................................................................................................. 5 (二)学业水平评价 ..................................................................................................................... 5 (三)教材编写要求 ..................................................................................................................... 5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 6 (五)教师团队建设 ..................................................................................................................... 6 (六)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 6 附录 教学设备设施配备要求 ............................................................................................................... 6

1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负责人 适用专业

(二)课程性质

《营养配餐与设计技能》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围绕营养配餐基础理论、营养配餐的原则、方法与步骤、不同人群的营养配餐设计、不同人群的营养配餐设计、营养配餐的效果评价等内容开展教学,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营养指导、营养咨询等公共营养服务岗位起支撑作用。

(三)课程任务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掌握平衡膳食宝塔内容、食谱编制的原则、步骤与方法,能针对营养失衡和代谢疾病人群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营养食谱,并进行膳食评价。能对婴幼儿、儿童、孕妇、乳母、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食谱编制和膳食评价;能对集体用餐如幼儿园、学生食堂、职工食堂进行食谱编制和膳食评价;能对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肿瘤患者等进行食谱编制和膳食评价。

吴琴 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性质 总学时 适用年级 专业选修课程 32 学分 编制 时间 2 2021年12月20日 考核方式 考试 三年级 二、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专业核心素养

营养配餐与设计技能的核心素养在于掌握平衡、营养膳食并能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配餐设计。其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平衡膳食及配餐基本原则。 (2)能进行膳食营养、能量计算及设计。 (3)具备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膳食分析及指导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协调和沟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职业技能能力目标

(1)了解营养配餐所需要的营养基本数据及指导原则,能够进行营养宣教和营养指导; (2)熟悉成本核算的方法、食谱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能够进行膳食设计; (3)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会对食谱的热量、营养素搭配等指标,能够进行膳食评价; (4)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能开展公共营养咨询和指导。

2

2.知识目标

(1)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每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内容。 (2)掌握进行营养配餐所需要的营养基本数据及指导原则。

(3)熟悉成本核算的方法、各种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和膳食原则。 (4)掌握食谱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能编制一日带量食谱或一周食谱。 (5)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会对食谱的热量、营养素搭配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 3.职业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崇德向善、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能够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无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本课程设置2个基础模块和4个拓展模块。 (二)学时安排

教学周 1 2 3 4-6 教学内容(或实验实践项目) 第一章 概 述 第二章 营养配餐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食谱编制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章 不同人群的营养配餐设计 第五章 特殊人群的营养配餐设计 第六章 营养配餐效果评价 第七章 营养配餐管理 合 计 理论学时 2 2 2 2 实验实践学时 0 0 0 4 学时 2 2 2 6 7-9 10-13 14-16 2 4 2 16 4 4 4 16 6 8 6 32 四、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

模块一、营养配餐的理论基础

3

模块二、食谱编制的步骤和方法 (二)拓展模块

模块三、不同人群的营养配餐设计 模块四、特殊人群的营养配餐设计 模块五、营养配餐效果评价 模块六、营养配餐管理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二)学业质量水平

按照职业技能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三个的维度目标达成程度不同,将本学科的学业水平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三个水平。

1.优良

一是能较好地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每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营养配餐所需要的营养基本数据及指导原则;二是较好地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各种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和膳食原则、谱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能编制一日带量食谱或一周食谱;三是能较好地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会对食谱的热量、营养素搭配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学业综合考核成绩在80分以上。

2.及格

一是能基本地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每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营养配餐所需要的营养基本数据及指导原则;二是基本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各种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和膳食原则、谱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能编制一日带量食谱或一周食谱;三是基本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会对食谱的热量、营养素搭配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学业综合考核成绩在60分以上。

3.不及格

职业技能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三个的维度目标基本未能达成,学业结合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 (三)考核方式 1.考核办法与所占权重

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未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平时测验、出勤等。平时成绩占比为40%;期末考试占比为60%。

4

2.成绩评定:百分制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要求明确、重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整体功能,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2、课堂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疏密恰当,容量适中,教学过程有张有弛,具有节奏和起伏性。根据学情创造性的灵活使用处理教材。

3、知识讲解准确、明白,知识结构清晰、完整、重点突出,提倡精讲多练,落实“双基”教学。杜绝科学性错误。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双基教学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具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

4、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讲课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在掌握知识和基础上,学会思维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注意发展其多向思维。

6、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7、讲究教学艺术,教态自然,做到声情并茂,教学语言要规模、生动,板书要正确工整,演示操作要规范、熟练,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求知气氛浓郁。

(二)学业水平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多元考核评价为原则,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评价。过程性评价就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三)教材编写要求

1、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有创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并注意教材的思想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2、编写教材应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有关问题或有关领域的延展思考,启迪学生的遐想空间。

3、教材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注意删减比较陈旧的内容,增加前沿及实战的内容。

4、编写教材编写主要总结教学经验,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教材中

5

的关键、难点、重点,尤其要阐述透彻。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试听光盘,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

(2)注重实战性教学,借助本系的实训基地、教师外接项目、产学合作企业提供项目,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和锻炼。

(3)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学生下厂实训期间进行现场教学。

(4)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学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五)教师团队建设

本课程应建设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设课程负责人1人,教师若干人。课程负责人应有副高以上的职称,教师应硕士以上的学历。实行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通过集体备课,建立教学资源库,积极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教学资源库。

(六)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无。

附录 教学设备设施配备要求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