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子》哲学发展前史略论

《老子》哲学发展前史略论

来源:爱玩科技网
第7卷第4期 Vo1.7 No.4 读与写杂志 2010年4月 April 2010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老子》哲学发展前史略论 陈辉焱 (五羊一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广州 广东511356) 摘要:老子哲学的形成经过了神话描述、实物解析、抽象提升和本体哲理四个阶段。这是一个对神话的俗化、从世界状态到 世界本源的认识、再到世界本体抽象的过程。它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命题的构成 关键词:神话水老子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 c2010)04—0192—02 具有终极价值, j3并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取向。但这 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它经 历了神话描述、实物解释和抽象提升和本体哲理几个阶段发展 种“秩序化”也必然导致原有神人关系的蜕化 而下形成的。对其进行解读,可以认识到老子哲学的发展轨迹, 早期的神灵与世隔绝,人神相距遥远,交通不畅。“率民以事 也有助于把握中国古人思维认识能力的深化过程。 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但先民在敬畏时,又因好奇而 1 神话是古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设法接近它,神灵被俗化,人神之间的距离感也开始模糊。“及少 神话探讨的主题是从人类到自然界到宇宙的起源问题。但 嗥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 当时,“人对辽远未知的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 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 去进行判断”①,表现为一种极端的人类中心观念。如《绎史》卷一 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 引徐整《五运历年记》云: 荐臻,莫尽其气。”(《国语・楚语》)对此,顾炎武说:“三代之上,人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 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 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理),肌肤 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 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 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神人不分导 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致了“人人皆知天文”,促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样,世界 “盘古开天”首先探讨了世界的产生.从人的生命系统一体 的神性在逐步剥离,而大自然的物形也不断明晰,甚至认为所有 化得出自然系统一体化,及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结论。在低下的生 生命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人的认识开始以抽象概念来取代神话 产力水平下,古人只有通过想象把自然力拟人化,来表现自己对 描述。可见,从本源上看,“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 自然力的理解。这是综合了原始仿生观念、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 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来说,它 哲学观念的一种原始的意识形态。可见,“神话思维并不是抽象 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④ 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而是具体的表象和感情的体验。这些具体 2 早期先民思维专注自然的神秘性。甚至把两个客观上不同 的表象并不是现代意识中的作为单纯客体而存在的认识对象, 种类的事物等同起来,把部分和整体等同起来。也觉得合情合理 而是种种与原始人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支配着他们的思维结 《庄子・达生》云:“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被定义为具 果的实在。”②人们幻想战胜大自然,甚至通过想象,虚拟超人来 有貌象声色等属性并可以为人感知的客观对象。因此,亚里士多 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淮南子・览冥训》所云: 德说:“古今以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 异。” 这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前哲学思维。《周易・系传下》云: 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 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 古人对自然既依托又敬畏,从而产生对生存的压力感,人们 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幻想以补天治水、杀恶兽猛蛇、抵御自然灾害以表现其抗争性, 八卦就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抽象.它以某种一体化生命沟 体现为大无畏精神。反映了古人与自然既矛盾又和谐的关系,也 通了各种各样个体生命形式,并扩展于自然的全部历史和人的 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是以一种与主体密切相关 全部历史之中。c 促使人们进一步探讨世界的奥妙,现象之间 的感受去体验,并幻化出一种超自然和人性的神,通过设计神的 或虚或实的神秘联系也凸显出来。原始“五行”观念也由此提出。 具体活动表达自己的解释。社会意识中的人类中心观念也得到 武王克殷以后,问箕子以天道。箕子答武王说:“五行,一日 进一步强化。《淮南子・本经训》云: 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楔输、凿 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 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 作辛.稼穑作甘。”(《尚书・洪范》)将具有一定物性基础的“五行” 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禊 作为世界的本源,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并构成人们的认识基 输,断修蛇于洞庭,禽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础 这完全超越了神话的思维模式。卡西尔说:“人类文化并不是 这反映了早期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状况,是当时社会生活的 从它构成的质料中,而是从它的形式,它的建筑结构中获得它的 缩影。它更多的是通过各种社会行动而不是纯粹的想象来表现。 特有品性。而且这种形式可以用任何感性材料来表达。” ‘五行” 尧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既人既神,是因为他不仅统序了天下, 就鲜明地印证了这个说法。 张扬了人类,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给人类的生存信念以无尽资 但是,五行作为被规定的世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因子,可以解 源,它象征的创造力把人的存在秩序化,并演绎为一个有意义的 释世界的构成。西周末年的伯阳父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世界。作为一种观念,对于生活于其规范作用中的人们来说,它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 192— 第7卷第4期 Vo1.7 No.4 读与写杂志 2010年4月 April 2010 Read andⅥ,rite Periodical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成百物。”(《国语・郑语》)但这不足以解 释整个世界的变化状态。于是就凭幻想对个别自然事物加以夸 张放大,来补救它们与所表现的普遍意义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之 间的不适应.也从更深层次上抽象出新的概念——阴阳。 伯阳父论地震时提出了阴阳理论。“伯阳父日:‘周将亡矣。 柔弱.其死也槁。”(第76章)他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外物 到人事,都有体察,并归结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有其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 者生之徒。”(第76章)老子由此引申出对朝廷政事、战争胜负、 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 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伯阳父试图用自然规 律来解释地震,并将其移植来理解社会现象。突破了以往侧重自 得失、祸福变化的看法,并且,通过对车辐、埏埴、户牖等的 观察,将其“负”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冯友兰指出:“一个完全 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 然认识的缺陷,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认识理 论之中。结合到春秋时史墨提出的“物生有两”(《左传》昭公32 年)的观点,证明古人一般地认识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法则,看 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 在政治意义上,老子指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16 章]‘‘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欲而民自朴。”(第57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不远徙,不 乘舟车,不用甲兵,结绳计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第80章)老子将道理一再引申,为的是人的生存和安顿。 到了矛盾双方的主辅地位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但对自然界还 当做一个整体来考察,还没有具体的解剖、分析,结论也只是直 观的。并且,不论是“五行”结构理论,还是阴阳变化理论.都只是 讨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相对忽略了对世界根源的追问。但不管 怎样,他们还只是停留在对世界状态的解释,没有更深入的追问 世界的本源问题。人们开始在自然中寻找一个特一性物质—— “水”来解释。 3 人类文明发源地遗址告诉我们。水是古人生活的第一必备 条件 足见,老子“不仅仅要在宇宙的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 且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 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 表明,老子哲学中的本体论、 认识论和历史观高度统一。意味着老子哲学或中国哲学建构的 基本完成。 人们对水的依赖性最大,受水的影响也最大,对水的了解也 最多。水是一切有机体f不含无机界1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老子没有停留于此,而是更进一步升华出了一个本体概 念“道”。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有功而不争功,这也就接近本体 “道”的意义。水的方意义也被概括为,“反者,道之动。”(第 离开了水一切生命终将停止。同时,水还象征着一种自然力,如 其载物性和破坏力等。水在古人的认识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出来了。因此在西方,泰勒士特别重视水。…水是原则’这句话是 泰勒士的全部哲学”(黑格尔语)。中国在古代也不例外。比泰勒 士还早近一个世纪的管子也很系统地论述了“水”。 40章)这一命题是老子对“水”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言简意赅的 概括。后来的思想家也把握到了这层意思,深化了这独特的见 解。苟子说:“其(水)流乎不尽,似道。”(《苟子・宥坐》)而郭店楚 简中的《大一生水》指出:“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 《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 也”。“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 诸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 体肥大,羽毛丰茂,文明理著。”水对世界本源意义不言自明,没 反辅大一,是以成地。”这可以说是老子“道”论的一种概括,更完 善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建构理路。 总之,从神话到神话的俗化,从五行到阴阳的提炼,从和的 状态到水的本源,并逐步发展到老子哲学的建构,反映了中国哲 学形成的发展理路。这也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关 注主题 有水就没有世界。此外,从水的特性抽象出了其方意义。水 平准而无形,《管子・水地》谓“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平准特性 也被应用到工艺技术之中,“(水能)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庄 子・天道》)。而孙子更引申出了其军事思想。他说:“夫兵形象水。 水之形避实而趋下,兵至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 注释: ①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P98— 99。 老子更将水做了本体性理解。在本源意义上看.水是“众妙 之门”(第1章)@,“似万物之宗”(4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 见其后”(14章);“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 章)。“门”、“宗”和“母”正是水的本源表现 在方意义上看,水向下流动。管子说:“人皆赴高,己独 ②高一农:《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晋阳学刊))2000年第6 期,P45—51。 ③斯特伦,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5,P66。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 P26。 赴下,卑也。”(《管子・度地》)“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天 下万物都是往上长的,而水恰好相反。而且,“夫水之性.以高走 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管子・度地》)这与 社会人事相比恰好相反。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 ⑤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书馆,1959,P5。 ⑥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105。 ⑦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46。 上人人向上的追求导致了激励竞争,社会问题也目益严重。老子 看到了这~点,指出:“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 78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第66章)这其 ⑧孙以楷注释:《<老子>注释三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下 注只标明章数。 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P394。 ⑩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 1994,P297 实是一种处世方式。孙子从正的方面引申出了军事方略.而老子 则从负的方面引申出了人生哲理 由此,老子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 1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