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分型
来源:爱玩科技网
2012年8月第10卷第22期 ・临床研究・251 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分型 王淑玲 孙德付 曹秋菊 原 河 李红丽 王秋香 崔玉华 杨丽娜 (河南省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河南郸城477150)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分析。结果超声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92.5%,其中单纯性阑尾炎39.4%,化脓性阑尾炎40.8%,坏疽性阑尾炎、穿孔、阑尾周围脓肿 12.3%,误诊10例。结论超声对阑尾炎的检出给临床医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是最简便而经济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超声;阑尾炎;诊断;分型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2—0251—02 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化,超声对诊断阑 管壁增厚,病程较长时则可显示为边缘不规则、模糊的不均匀至无回 尾炎很早就应用并得以发展,特别是近年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出现及高 声区。有时脓肿内有气体强回声,如果有穿孔发生时,在阑尾周围则 频超声的广泛应用后,超声检查阑尾炎受到临床医师的普遍重视,已 有片状无回声区,并可流入盆腔形成囊肿,伴发肠麻痹时可见肠管扩 经成为临床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本文对155例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 张,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J。 表现及检查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阑尾炎的超 3讨论 声诊断准确率。 3.1阑尾一般位于右下腹,脐与右髂前上脊连线中外1/3交界处,外 1资料与方法 形似蚯蚓,长约5 ̄10cm,直径约0.5~0.7cm,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至2011年我院经超声诊断阑尾炎并经临床 壁,正常阑尾管腔细小,常因肥胖或肠气干扰不显示,当阑尾组织发 及术后病理确诊的155例住院患者,其中男95例,女6O例,年龄7 ̄70 生肿胀、水肿进而溃疡、缺血 梗死、坏疽时才能显示。 岁,平均年龄38岁,10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疼痛,伴或不伴 3.2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①急性阑尾炎:阑尾 发热,55例表现全腹痛…。 可呈轻度肿大,成人直径多>0.7cm,儿童多>0.6cm,壁增厚一般 1.2采用美国GEVIVID一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0.3cm,纵切呈腊肠样,横切呈“同心圆征”,管腔内呈均匀弱回 3 ̄5MHz,患者常规采取仰卧位检查,以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敏感区 声,管壁显示高回声。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也称蜂窝组织炎,阑尾明 域为中心,发现可疑病灶后换用7 ̄15MHz,高频探头,详细观察阑 显肿大,直径>1.0cm,黏膜下层增厚明显,管壁呈不规则增厚,管 尾形态、腔内及周围改变,观察其周边和内部回声以及盆腔、腹腔有 腔内呈无回声或弱回声,内可及点状高回声充填。③坏疽及穿孔性阑 无积液、胀气,局部肠管有无扩张。初步分型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研 尾炎:直径一般>1.5cm,形态显示不规则,管壁显著增厚,穿孔后 究。 管径减小,阑尾周围可及不规则片状弱回声或无回声区。④阑尾周围 2结果 脓肿;阑尾结构显示不清,呈不规整的低回声固定性肿块,其内有粪 2.1诊断结果 石时可及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有产气杆菌感染时,可及气体强回 155例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占39.4%,化脓性阑尾炎占40I8%, 声。⑤CDFI:阑尾有炎症时,阑尾壁及周围血流增加。 坏疽性阑尾炎占12.3%。 3-3特殊类型的阑尾炎:①妊娠期的急性阑尾炎:在扫查时应根据具 2.2声像图特征 体情况变换体位,并结合临床进行鉴别。②异位阑尾炎:由于阑尾游 由于正常阑尾位置较深又有长气干扰,直径<7mm,腔内存有 离范围较大,阑尾不在正常位置,更应与临床医师结合其他检查进行 气体,超声检查一般不宜显示 】。阑尾发炎时,阑尾充血、水肿、渗 分析和判断。一般认为,正常阑尾不容易显示,有经验的超声大夫在 出,腔内液体滞留等一系列的改变是超生检出的基础原因。临床表现 阑尾炎的鉴别诊断及误诊分析本组阑尾炎超声诊断率达92.5%,显示 多为转移性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为右下腹。根 超声对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诊断中应注意将阑尾周围炎与阑 据阑尾炎的分型不同,疼痛也有不同:单纯性阑尾炎多为隐痛,化脓 尾穿孔形成的周围脓肿进行鉴别,炎性渗出为阑尾周围的无回声带, 性阑尾炎多为阵发性剧痛,压痛和反跳痛明显,可出现腹肌紧张及全 脓肿为阑尾周围不规则无回声区。还应将发炎脓肿的阑尾和含液之正 身症状。坏疽性阑尾炎多呈持续性剧痛,腹部刺激症状更明显,阑尾 常肠管加以区别:肠管管径较宽,动态观察可见肠内容物流动及环形 穿孔时,由于阑尾腔的压力骤减,腹痛反而暂时减轻,出现腹膜炎时 皱壁并与上下肠管相通。急性阑尾穿孔时还需与以下急腹症鉴别:① 又会加重,可引起里急后重和尿痛,全身症状也加重。 右侧宫外孕及黄体破裂,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多有停经史及下腹 阑尾有炎症时,特别是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超声显示阑尾肿 痛(无转移性)超声显像于盆腔内子官旁可见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包 胀、僵硬及化脓、坏疽后的继发改变,急性阑尾炎未穿孑L时超声显示 块,液体量多时无回声区可在右结肠外侧沟等部位,穿刺应抽吸出不 呈肿胀的管状结构,一般内径达0.7 ̄1cm时超声才可显示,其典型表 凝血液。②胆囊穿孔或胃肠道穿孔:超声显像在穿孔部位显示不规则 现为:无回声区阑尾腔积液或积脓,周围为一层较强回声的黏膜 的囊性或囊实性包块,有压痛。胆囊穿孔者应有胆结石的急性胆囊炎 层,环绕黏膜的低回声带为阑尾壁之肌层最外层较强回声线为浆膜 病史,胃肠穿孔者则在肠间有游离气体强回声。③回盲部肿瘤、回盲 层。化脓性阑尾炎腔内大量积脓,阑尾脓肿可如囊状,其内为无回 部结核、肠套叠、泌尿系结石、肠道炎症、附件炎及卵巢肿瘤蒂扭转 声,有气体和粪石时可出现强回声,后者可有声影,坏疽性阑尾炎炎 等。因急性阑尾炎超声显像缺乏特异性,并由于腹腔肠气干扰影响显 性渗出增多,其周围呈不规则低回声区。穿孔后的阑尾炎多呈不对呈 示,另外阑尾解剖变异较多,所以超声显像假阳性及假阴性均有发 252・临床研究・ August 2012,Vo1.10,No.22 生,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综上所述,确诊识别阑尾炎的超声分型及 【2]谢亚羽,陈彩萍,曹亚芳,等.低、高频探头超声联合应用在诊断 特征应恰当的应用扫查方法和病理分型,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为临床医 急性阑尾炎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o(11): 师确诊阑尾炎提供重要依据,也是确定阑尾炎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1744.1745. 参考文献 [3】 钱龙,喻钢.超声和CT平扫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比较研究[J]_实用临 【1】 吴在德_夕 科学[M].5版.北京1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38-544. 床医药杂志,2009,13(3):69—70. 干扰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沙吉达・巴吾东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n=3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患儿利巴韦林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n=35)患儿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70.0%(21/30), 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2/3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干 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是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理想方案。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22-0252-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指由EB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单核一 2结果 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以儿童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是发 2.1疗效分析 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其特征是外周血中淋巴疾病增 对照组显效11例、好转1 O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 加、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 。本文旨在观察分析干扰索联合丙种球蛋 (21/30);观察组显效24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 白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依 (32/3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效 据,现报道如下。 果见表1。 1资料与方法 表1 两组惠儿疗程结束后疗效评估结果[例(%)] 1.1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3年7月至201 1年3月收治的65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年龄(4.0-t-1.8) 岁;住院前病程1~8d,平均(4.5±1.5)d;所有病例符合《诸福棠实 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 】;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 察组(n=35),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情况,差 2.2不良反应 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调查可比性。 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用药过程3例出现恶心、呕吐,1 1.2治疗方法 例头痛,停药后均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与对照组相比, 给予对照组(n=30)患儿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0 ̄15mg/(kg・d), 差异无显著性(P=0.055955)。 连续治疗14d。给予观察组(n=35)患儿干扰索肌内注射,5 ̄U/(kg・ 3讨论 d),连用5d,同时予以丙种球蛋白lg/(kg・d)静滴,连用2d。治疗过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好发于学龄前、学龄期儿童,临床诊断儿 密切观察患儿反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伴肝 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正确认识异型淋巴细胞的诊断意义、加强 功能异常者应用保肝药,伴心肌酶谱异常加用心肌营养药物。 对肝功能的检测、重视眼睑水肿的诊断价值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 1.3临床观察指标 属,B淋巴细胞由于表面有EB病毒特异受体,容易受到EB病毒感染, 所有患儿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均进行各项临床检查,包括血常 引起抗原性改变,从而活化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进一步使B淋 规、腹部B超检查、胸片、肝肾功能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变异淋巴 巴细胞无限增殖能力退化,分泌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 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用药期间每日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咽喉炎、 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相关报道提出,6岁 肝脾肿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观察并记录患儿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 以下儿童首次感染EB病毒大多呈隐性感染或表现为轻度非特异性发 1.4疗效判断 热,临床容易将本病误诊为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及化脓性扁桃体 参考相关文献f3],以用药后3d内患儿体温降至37.5℃,治疗2周 炎等疾病 J。 内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消失为显效;治疗5d内患儿体温降至37.5℃,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原则以抗病毒为主,辅助对症 治疗3周内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消失为好转;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为 治疗、退热及支持治疗,同时对感染息儿应用抗生素,早期应用有 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好转病例数)/总病例数× 效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素能够诱导靶器官的细胞转录TIP— 100% mRNA蛋白,合成抑制蛋白,进一步妨碍EB病毒蛋白、核算及病 1.5统计学方法 毒复制所需的酶,从而抑制病毒繁殖。丙种球蛋白能够提高患儿体 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 检验,PA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jIgO水平,有效调节免疫功能,抑制T细胞的活化、中和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