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法律的本质及其本质作用

论法律的本质及其本质作用

来源:爱玩科技网
No.11,2011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11期 论法律的本质及其本质作用 尤 昊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是随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只有国家才有 资格制定法律,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律,道德先于法律。但是这种理论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种强调阶级性的法学理论是 为阶级斗争所服务的。法律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先于道德而产生,是维持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础的行为规范。传统的马 克思主义法学突出法律的阶级性是有其时代特点和需要的,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 关键词:起源;强制力;阶级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Ol1)ll—O219—01 法律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历史学、法律 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从这点上来说,原始 学的研究者。在中国法学界,基本上是沿袭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根本不存在道德的作用。而原始社会的法律是为了维 观点,认为是法律是随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只有国家 护整个氏族部落的利益,为了保证一切人的生存,在这种情 才有资格制定法律,原始社会不存在法律,法律的本质是阶 况下,遵守法律就是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就是好的,善的;违 级统治的工具等等,这些观点已被我国法学界奉为不易之 背法律就是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就是不好的,就是恶的。就 正宗,以此为真理教导给下一代,但是却没有发现这套理论 这样,原始社会的道德由原始社会的法律产生。 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的。 1.2从禁忌的形成和表现看 对于原始社会,一般人都认为原始人会自觉的遵守氏 1风俗习惯、禁忌:道德?法律? 从法律的起源说起:原始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禁忌, 族内部的各种禁忌。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看法,是一种 马克思认为那是道德的起源,其实不然,那应该是简陋的法 假象。人们只看到原始人在自觉地遵守氏族内部的各种禁 但却没有想过,在形成这种效果之前的几万年,甚至十 律,原因很简单:它缺少道德的自觉自律性,同时它身上有 忌,几万年里,多少代人不断地“试错”,用生命的代价去总结经 着法律所特有的最明显的特点——由强制力保证实施。 验最后才形成禁忌,多少人因不断触犯禁忌而被处死,最终 1.1从风俗习惯的形成看  通常,我们最初被告知的原始社会是这个样子的:人人 才形成了原始人会自觉遵守氏族内部的各种禁忌的状况, 平等,共享生活资料,尤其喜欢强调所有人平均分配,经常还 它的形成和实行是要靠强制力保证的。般来说,对触犯禁忌者本身最常用的处置办法是献 拿老人举例子,以此来说明原始社会的道德,但是事实上并 严重者则实行鞭打、罚款甚或驱除村寨、处于死 不是如此。中国很多地方就有这样一种规矩:弃老。比如在 祭和忏悔,湖北郧县等地就有大量弃老洞的存在和弃老传说,在武当山 刑。如在埃及王朝形成之前,埃及人将鳄鱼、山羊等被敬为 凡有杀害者,概处死刑;在南非有个野兔部落,倘 周边也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小的窑 图腾动物, 洞,这些窑洞是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 若有人误食了野兔肉,无论他是一般部民,还是酋长、显贵,“寄死窑”。弃老的习俗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在世界上很多地 都要按照禁规敲掉他的若干颗牙齿。在我国纳西族,虎被 区也都有弃老的习俗。而有些原始部落表现的则比较极端, 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如猎人打死了虎,轻者要受到鞭笞,重  达尔文在南美洲火地岛的考察中发现,当地的原始社会土著 者要罚款,有的还要坐水牢。这些禁忌大多明确而有具体的处罚措施,凡是违背这 居民在冬天缺乏食物的时候时,总是先吃掉老年妇女然后吃 些禁忌的,轻者是献祭和忏悔(类似罚款和警告处分),罚做 掉狗,理由是“狗可以捕水獭,而老太婆却不能”。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造成弃老习俗的原因大概有三:首 苦役(类似拘役),重则被处以酷刑,甚至处死。也只有在这 先由于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缺乏是对人类生 种明确的具体的由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禁忌的不断影响作用  存的最大威胁,没有剩余产品养活精疲力竭的老人;其次当 下,原始人才学会遵守禁忌,才会生存发展。如此强制力,是道德所永远不具有的。所以说禁忌应该是法 时社会处于蒙昧状态,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很少,老人丧失 如此效果,向大自然索取现成食物的健康体魄后便成了集体的累赘; 律而不是道德,这也就说明原始社会同样存在法律,同样需 并不是只有阶级社会才需要法律。 同时当时人类以氏族为单位,群居野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 要法律,一供养老人的困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 基本上就有了供养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足够食物,同时, 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知识和经验逐渐汇集在老人身上,体 力衰竭、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能以其丰富智慧和经验积 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出现了由“老 人无用”的旧观念到“家有老,是个宝”的社会意识的转变。 大量“寄死窑”后来被废弃而成为遗迹。 这一切都说明原始社会时一切的规矩都是出于实用, 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为了部落能存活下去,弃老也好,杀 老也好,养老也好,都是出于这个目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法律的本质作用 在原始社会时,法律基本上都是维护全体成员或者说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利益,维持人类社会秩序,保证氏族部落 的延续。进入阶级社会后,法律的内容有了变化,一部分内 容是维护全体成员的利益,体现维持人类社会存在所需要 的原则;另一部分内容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 级的利益,如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规定:杀死他人的奴 隶如同损坏他人物品一样,不负刑事责任;奴隶主可以任意 处于自己的奴隶;在日本,武士也有权利随意杀死不向自己 行礼的平民。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点,并认为这一方面就是 作者简介:尤昊(1986一),男,安徽大学2010级哲学系马哲专业研究生。 一219— 现代商贸工业 NO。11。2Ol1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11期 责任政治性研究 王蓉霞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作为一个国家法律建设基础的,赋予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的同时,也是国家政治权利义务的来源,决定了宪 法责任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责任制度的建设落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公众对于国际 形势和其他国家的形势了解的情况较以往更为迅速。在信息接受不均衡的条件下,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完善责任 制度都是不利的,正确认识到责任的政治性十指关重要的。 关键词:责任;政治性;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1—0220—02 1 引言 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责任在其中充当着 体现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作用性的标志。的实质在 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权限 等等法律,都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 关系。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各种政治力量间的实际对比, 决定了责任具有很强的政治作用,责任的政治作 用在责任的研究中占到足够的重要程度。在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一个政治文明的社会,责任 是一个应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 2责任概述 毫无疑问的是责任属于法律责任,同时与责任相 对的是义务。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来一个形式的概念,宪 3责任的政治性 法责任是指由于违反规定的义务而应承担的否定性后 研究责任的中心也就是研究责任主体的特 果。由此可以分离出进行分析的对象,包括规定的义 征。总体上看来责任的主体的主要方面还是以国家、 法律的本质作用。问题就在于这二者到底哪个才是法律的 视法律应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而这种错误并不是偶然的, 本质作用呢?维护社会基本秩序还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因为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后来的列宁,,他们 务,所调整的主体,应承担的否定性结果。我们可以推 定出来两层责任关系的存在,第一个层次是责任 关系,而责任关系实质上是一定的义务,换言之, 切责任的前提是一定规范义务(关系)的存在。 关系还可进一步解释为功利性关系及道义性关系。第 二个层次是责任形式,而责任形式与责任关系存 在功利的和道义的两种形态相关,在责任形式方面也存在 两类:即补偿与惩罚。责任可以定义为:以破坏上 的功利关系和道义关系为前提而产生的上的补偿和惩 罚的不利后果。这一定义意味着效力向私人之间的扩 展,即学中的“第三者效力”问题。同时也就表明 责任的主体不仅限于,也包含了私人与私人团体 一马克思哲学认为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 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都是阶级矛盾阶级冲突最激烈的时 性。也就是说本质必须始终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 代和社会环境,阶级矛盾是他们所处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 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其他的非本质属性可以暂时的发生改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很明显受到了那种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 变或者抛弃但是本质却不能变。从这儿我想到了刘邦的约 的影响,特别重视阶级性,强调阶级矛盾。历史证明这种理 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三条可以言尽法律 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增强 的本质作用。说刘邦是为了缓和矛盾也好,收买人心也好, 了人民的反抗意识,同时在反,巩固社会主义制 不可否认的是这三条最简单的法律只是为了维护了人类社 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 会,一个正常、稳定的人类社会的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秩序。 用,这正是这一理论的价值体现。 但是由于过分夸大阶级性,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法律 这说明了维护社会基本秩序才是法律的最本质的作用,至 于维护阶级统治利益那是属于在满足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 的科学性,它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利于 前提下的更高一级的作用。而且无数的历史事实也证明 “公民”意识的培养,同时为一部分人搞、凌架于法律之 了,如果有统治者违背这两种作用的主次顺序,那么无论是 上提供了借口。由于阶级性造成的司法实践的缺陷,法律 什么民族、什么朝代、什么社会,都必将产生推翻这种统治 为阶级性左右,不具有稳定性,也使人们怀疑法,这些都不 阶级的暴力。 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普法工作的进行。“自由和民 3马克思主义法学突出阶级性的原因 主、博爱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纵向上没看到原始社会中这种由强 这个模式放在这里也很合适:“法律不是阶级社会的专利, 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所起的作用,而将其与阶级社会中的 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参考文献 E1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表现形式割裂开来,没有看到其一脉相承的联系;横向上只 看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没看 到其维持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本质作用,可以说犯了自已 直所批判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没有坚持联系的观点,没有 彻底贯彻唯物辩证法,只把法律看成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 现 阶级斗争的工具”。这种观点会否定法律的合理性,忽 一[33阿图尔・考夫曼.法律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魏英敏.新论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3. 作者简介:王蓉霞(1986--),女,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硕士,专业:法学理论。 --——2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