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齐白石写意画风的形成与影响

齐白石写意画风的形成与影响

来源:爱玩科技网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齐白石写意画风的形成与影响

学 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 美教061班(国)

学生姓名: 侯青青

指导教师: 张充吕

成 绩:

年 月 日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摘 要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不容低估的。他是在各个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继清末海派画家后,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在写意画艺术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其画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写意画注入蓬勃生机。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都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齐白石写意画的艺术特点有四:一:笔墨独特,意境特有农家气息;二:墨与色形成强烈对比,别具一格;三:平正见奇的构成和造型;四:工与写的极端合成,融为一体。齐白石是中国绘画艺术大师,蜚声国内外画坛。其绘画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吸收民间绘画艺术之营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加以提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写意画新篇章。 关键词:齐白石:写意:画风:形成:影响

I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Qi Baishi’s artistic achievement has been highly evaluated. He is modern painting master who is accomplished in all aspects. Following the Hai Pai artists at the late Qing Dynasty, he pushed the Chinese painting into a new peak,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free sketch with particular opinion. His painting, which was based on painting of man of letters,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folk and refined combination and injected vitality into traditional free sketch. His style made a great effect on modern, even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Qi Baishi’s free sketch included fou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was filled with farmhouse breath in unique painting style; secondly, ink and color constituted in a sharp contrast; thirdly, special construction and style within common works; last, he combined the painting and the writing together. Qi Baishi is Chinese painting master with greatly famous fame all over the world. His painting inherited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absorbed the arts from folk painting. With the deep observation of daily life and form of distinct artistic style, he initiated a new world of free sketch endowed with spirit of tim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Qi Baishi, free sketch, painting style, formation, effects

II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齐白石简介与艺术特点…„„„„„„„„„„„„„„„„„„„„„„3

一、齐白石简介„„„„„„„„„„„„„„„„„„„„„„„„„„3 二、齐白石艺术特点„„„„„„„„„„„„„„„„„„„„„„„„4

第三章、齐白石画风的形成…………………………………………………………………5

一、师法古人,超脱传统„„„„„„„„„„„„„„„„„„„„„„5 二、思念故土,农民出身„„„„„„„„„„„„„„„„„„„„„„6 三、卖画为生,热爱艺术„„„„„„„„„„„„„„„„„„„„„„8

第四章、齐白石的影响 „„„„„„„„„„„„„„„„„„„„„„„„„„11

一、国内影响 „„„„„„„„„„„„„„„„„„„„„„„„„„11 二、国际影响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III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齐白石写意画风的形成与影响

第一章 绪论

2009年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坐上了世界艺术品销售榜第三把交椅,这是中国多年以来在世界艺术排行榜上零的突破。由此可见齐白石的写意画风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那么齐白石老先生写意画风又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他的写意画风又对我们现在乃至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都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首先,本课题对白石老人写意画风的形成做了三点分析:第一、师法古人,超脱传统。第二、思念故土,农民出身。第三、卖画为生,热爱艺术。而齐白石老人写意画风的影响本课题做了两点分析:一、国内影响。二、国际影响。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上内容进行论述,那么我们首先对齐白石老人做初步的了解。

公元18年1月1日,湖南湘潭县南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户贫穷的人家生下了一个乳名叫“阿芝”的男婴——齐白石。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念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齐白石一生勤奋刻苦,并且极度热爱自己的故乡。白石老人有方印叫“系铃人”,追忆的是他小时上山放牛,祖母和母亲不放心,在他脖子上挂一铜铃,归家时即可远远听见的情景——“祖母闻铃心始欢。”

有两件事对于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开始学画。从此,闻名乡里的“芝木匠”开始利用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时间来画画和读书。由于白天还要干活,齐白石读书学画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这一时期他还十分穷困,饥饿时常常只能饮水充饥。晚间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灯盏无油害何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就是当年真实境况的实录。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鼓动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时人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齐白石晚年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度过的。但是,当他提笔临案时,他的思绪乃至全部的

1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内心生活,就情不自禁地返回童年,返回星塘老屋;那葡萄架下的纺车、田野的蛙声鸟鸣、牧童的笛声、篱下的锄犁„„都摄入他的意象与笔底。齐白石晚年与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一次交流最能体现出老人深沉的乡土情结。一次,老舍先生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面对这个以无声笔墨来表现有声诗情的“难题”,老人没能当场交“卷”。据说为此老人足足思索了两天,最后在“泉”上找到了突破口,他一反常态地在四尺立轴上没有画一只蛙,而是在峡谷间的流泉中点缀了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用蝌蚪离开水的源头使人联想到蛙和蛙的叫声,绝妙的构思营造出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的意境,使《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成为他晚年的杰作。这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现既体现了文人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露。

老人在安静舒适地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

2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齐白石简介与艺术特点

一、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曾居住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画、印皆有造诣的一位艺术家。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充满生活气息,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现代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他的花鸟画笔墨简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齐白石自1888年起始学画。1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住过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齐白石热爱艺术,热爱故乡,更热爱祖国。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鸟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齐白石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他一片爱国之心。

3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齐白石老人一生的有着不凡的成就,齐白石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全国美术家协会;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

二、齐白石艺术特点

清代画家石涛常言:“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不似之似似之”与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基本思想一致,是齐白石画论阐发的基础,也是经验的凝结。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艺术主张主要形成于他绘画后期的衰年变法,他把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之谦,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齐白石的诗以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展示在人们面前,他的诗文没有古人的高雅却有着平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也就是齐白石艺术风格的独到之处——平凡中见奇特。其诗书画印人称四绝。他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在绘画、书法、刻印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无论花卉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气勃勃之感,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

齐白石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花鸟画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

4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章 齐白石写意画风的形成

齐白石画风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本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即:一、

师法古人,超脱传统。二、思念故土,农民出身。三、卖画为生,热爱艺术。

第一点、 师法古人,超脱传统。

艺术的创新总是建立在艺术的传承基础上的。中国的艺术家很注重师法古人,此“技”进乎道,因为古人的“法”中包含着传统审美心理诉求,《芥子园画谱》就是这种集传统审美法度之中的产物。而对这一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与认可不仅体现出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也成为艺术家个性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齐白石曾说:“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同时在写意花鸟画上承徐渭、朱耷、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但是齐白石并没有局限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形式当中,他大胆的变法超脱传统不断的自我更新。他的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俗,极富创造精神。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艺术精神之“传统”和“现代”,艺术能否用“发展”、“进步”之类的概念,同样是一些令人怀疑的问题。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巨匠,与其认为他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努力实现所谓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还不如说他坚持固守了中国艺术精神、并将其推向了极致更为恰当。据我的理解,书画同源、诗书画印的融为一体,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根本所在,亦是中国画中的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体现。身为当代杰出的艺术家,其创作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吸收民间绘画艺术之营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加以融会提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作品以写意为主,题材从人物、山水到花鸟、鱼虫、走兽几乎无所不画,笔墨奔放奇纵,雄健浑厚,挥写自如,富有变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工笔细密的写生虫鱼巧妙结合,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强烈,画面生机蓬勃、雅俗共赏,独树一格。齐白石画风的转折点是他的“衰年变法”。 五十岁后来北京时,初年,一些守旧画家对于写意画不甚埋解,认为齐白石作品“粗野”。齐白石作品虽师法于石涛、,但不被重视,不为人喜欢,惟独受陈师曾重视喜爱。当时陈师曾劝齐白石“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要独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并赠诗说:“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在陈师曾启发下,齐白石改变画风,在题材上面对自然,力求真实。在笔墨上别师法吴昌硕,开创了气势雄伟的大写意派。首先开启了“红花墨叶”派画法,用鲜的洋红点花朵,用

5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浓墨作花叶,这样红的花朵,配上不同墨色的荷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画面上清新、健康的情调。但变法后早期作品还不够成熟,处于形强神弱阶段。这时期花卉一类的题材是葡萄、大桃、藤萝等,在构图上多数表现出以树木、地根为主体,花叶、果实比较小,枝叶系密,色彩平淡,这是他变法后旱期特征。

晚年时,齐白石的画风已经到了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他的用笔以及墨色变化都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变法齐白石曾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这样的勇气并非常人所具有,它需要强烈的对艺术的热爱和正确的艺术观作为动力。因此我们看出,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超越意识积淀在齐白石的艺术心理中,才为他的艺术个性增加了勃勃的生命力,为他的艺术作品增添了无限的光辉。

齐白石从民间画工转变为文人画家,又经过了\"衰年变法\"。他将富有农民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进文人画中,这不仅扩展了文人画表现的题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他不断地在变法,在升华自我。他的这种强烈求“变”的艺术心理本身就为其写意画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点、 思念故土,农民出身。

齐白石出身农民家庭,在农村生活了近六十年,他本来就是个乡下人,对乡土风物有深切的爱恋。齐白石热爱他的家乡,就像农民离不开养育他的土地。他在自传中曾言及57岁时即将离开家乡北上时的心情:“当时正值春雨连绵,借山馆前的梨花,开得正盛,我的一腔别离之情,好像雨中梨花,也在替人落泪。”北上仓皇,离愁万端,“南望故乡,常有欲归不得之慨”(王训《白石诗草续集·跋》),“回头有泪亲还在,咬定莲花是故乡”,都说的是他真实而强烈的恋乡之情。待他到了北京,艺术上的处境亦不好,自称:“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我的润格,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同时一般画家的价码便宜一半,尚且很少人来问津,生涯落寞得很„?”艺术上的冷遇又和离家的愁怀痛苦地交织在一起,而亟待艺术的变革和借艺术来排遣离乡的愁怀。当他听从了陈师曾的劝说,“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在这表面上的形式变革背后,是内在情思的变革,他再也不能用山人的那种表现情感的艺术语言,而必须找到表现自家情感的自家的语言。因此,这“红花墨叶”并不是什么纯形式,它负载着红、黑对比的热烈的民间审美观念,更负载着内在的追求,这内在的追求便是他的乡心,是“客久思乡”、“望白石家山难舍”(皆印语)的真实情感。他已经在北京定了居,想的却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当然,他不可能将一家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他来到北京,并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以实现其心理的平衡。从他早年的《借山图》到晚年的《扶梦还家》,没有一幅作品不

6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是叫人一看就认得出是他熟悉和亲切的湖南乡土风光。画中的人物,无论是拄着拐杖的铁拐李,还是送儿子上学的老人,还是挖耳朵搔背的汉子,尽管都穿着古代衣服,但是叫人一看就感觉到这些人物都似曾相识,都是乡村中日常见面的老爹大伯或顽皮村童。无论是院子里的小鸡,溪流里的鱼虾,树上跳跃的松鼠,还是绕着花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草间的蚱蜢,河边的青蛙,全都是一个炎黄子孙在自己乡土中的真切生活感受,故乡杏子坞、白石铺、星斗塘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一直是他画到老的题材。他遵循“写最熟悉”的原则,以民俗入画,歌颂劳动,表现纯朴的生活情趣。齐白石把童年经历的生活逐渐转变为深刻的情感记忆保存在他的脑海里。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这种情感心理定势,他曾画《秋霜画荻图》感念祖父的教诲,画中题诗到:“我亦儿时怜爱来,题诗述德愧无才。风雪辜负先人意,柴火炉钳夜画灰。”他60岁时曾写《过星塘老屋题壁诗》:“白茅盖瓦求屋漏,遍岭载松不总空。难忘儿时读书路,黄泥三里到家中。”66岁时所写《送学图》云:“处处有孩儿,朝朝正耍时,此翁真不是,独送汝从师。识字未为非,娘边去复归。莫叫两行泪,滴破汝红衣。”70岁时,在一幅《三省图》上题句:“不弃家乡包物纸也。”这些诗文书画读来感人至深,都是他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这样积淀下来的情感具有相应的移情效应,会扩散到艺术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其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都染上情感的色彩和气氛,童年亲近过的生活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也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动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总是站在和家人命运相似的老百姓的立场上,为什么鱼虾、蔬果、农家物器都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了。在变法之后,更集中表现怀乡的情感,这位老人儿时生活的回忆,是这位“湘上老农”对农家风情的热恋。在古人从未入画而他自己却反复表现的《柴耙》第二幅中,右题“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情犹未已,又题新句56字:“似爪不似龙与鹰,括枯爬烂七钱轻(自注:余少时买柴耙于东郊,七齿者需钱七文)。入山不取丝毫碧,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针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他的创作冲动是那样的自然,与之相应的是他的如椽大笔和奇绝的构成,他那书法和构图的修养、才华也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在那幅有名的《牧牛图》里,那位着红衣裳白裤的赤足牧童就是他自己童年生活的直接写照,题画诗是“祖母闻铃心始欢(自注: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这诗和画,既有对自己牧牛生活的回忆,对祖母日日盼孙儿早归的亲情的表现,也是当时他对仍在耕耘的儿孙的牵挂,如同他为亲人所绘的作品中那些充满了人情味的题诗,这种情怀,当然也不是青藤、的人生感受,也不是可以用那“冷逸”的一路画风可以传达的情愫。这恐怕正是石涛所说“古人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的真谛所在。变法和着变意,变意和着变法。乡心伴着童心,童心也总念乡心。围拢在一起的青蛙,就像是开故事会的一群顽童;画着小鱼围逐钓饵的《我最知鱼》, 是因“予少时作惯之事, 故能

7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知鱼。”77岁画墨猪出栏,是因为他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他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是他还记得乡里人叫黑蜻蜒作“黑婆子”,叫小甲虫是“红娘子”,这正是农民眼中的草虫,是农民的审美情趣;画鲇鱼题“年年有余”,画石榴象征多子,画桃子象征多寿,这正是民间艺术喻意象征的特色。他笔下的钟馗、寿星、仙佛一类作品,亦是农民们闲话聊天时嘴边上的审美对象。如果说,在这类作品里,是他的恋乡情结和童真情趣的自然流露。那么“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的愿望则是一种有异于“诗书传家远”的农识的自觉表白。他画《白菜辣椒》时,不仅有感于红与黑的对比,同时表达了“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这样的愤愤不平;他在有关画白菜的题句中,所表示的“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正是《农耕图》中的那位老农的自白。

第三点、 卖画为生,热爱艺术。

“画乃心印”,随着艺术创作中主体意识的觉醒,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研究与把握则成为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首要课题。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其独特的艺术心理支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石涛说过“夫画,从于心者也。”认为艺术作品是主体心灵外化的产物。那么,在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中,“心”到底受到了何种干扰和推动呢?李可染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它的这种心理形成使得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更迅速地成熟、定型甚至僵化,它的破除和升级也象涅槃重生一样预示着新的艺术生命。

童年时代,贫困的家庭状况虽然不允许齐白石上学画画,但是作为一种心理欲求,推动着他用心观察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当这种强烈的心理欲求终于找到出口时,便一发而不可遏制。齐白石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加以长期木匠生涯中对大众审美心理的把握,使得他终于能够走上卖画养家的画家之路。既可以圆他的画家梦,又可以以此养家糊口。从他的早期人物画作品如《西施浣沙》、《红线盗盒》、《黛玉葬花》等到后来的工虫花卉都可以看出,其造型、线描、结构方式等都明显的受到《芥子园画谱》的强烈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齐白石在对传统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悄然地沁润着他,并最终成为他个人审美心理的一部分,而齐白石主观的选择和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共同打造着他的艺术风格。

卖画养家的现实需要客观上也促使齐白石的艺术从未脱离大众审美心理,也就不至于走向自言自语、自听自唱的个人呓语。齐白石画的题材很能迎合大众要求喜庆吉利的意趣。他的画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梅、兰、菊、竹、牡丹、桃、白菜等、色彩上的大红大绿加上他的画题材多是吉利的内容题字也是吉利的诗句如花瓶牡丹题为“富贵平安”、菊花蝴蝶题为“年延大耋”、菊花与酒题为“益寿延年”、画两个桃题为“双寿”画鱼和柿子题为“事事如意”等。迎合了中下层人的心态;画白菜题为“清白有味”画

8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荷花题为“出污泥而不染”等更加符合大众的心态。当然,贴近大众审美并不是全然的人云亦云,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更主要还是源自主体的认知与选择。1917年,南方军阀混战,齐白石避乱从湖南来到北平,在琉璃厂南纸店挂单,卖画、刻印,维持生活。然而,对这位满身泥土气息的布衣画家赏识的人不多。备受冷落的齐白石认识到,只知步古人后尘,没有出息,下决心来个大转变。为了开辟艺术新路,齐白石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他接受好友陈师曾的建议,汲取明清写意画家徐渭、朱耷、石涛及当时的吴昌硕等诸家画法,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熔民间画与文人画于一炉,大胆创造,实现了“衰年变法”。登上国画艺术的高峰。他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声名大振,与徐悲鸿、张大千一起,成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三位大师。

齐白石潜心学习、倾心于石涛、的冷逸风格,何以不被接受遭到冷遇呢?当时的北平画坛,摹古之风甚浓,一些人面对素绢“以古人为师,离开古人不敢着笔”,以临摹仿古为能事,以笔笔有来历、有出处相标榜。而齐白石毕竟不是遗民石涛或。“农夫”是他本质的一个侧面,泥土的芳香、菜根的味道,汇流在他的肺俯之中(刘曦林语)。他学青藤、雪个、大涤子,虽可形似,却仍有隔靴搔痒、形同情异,故意提高“人格”之嫌。那些传统派画家当然瞧不起他。这其间也有地域之见、门户之见,但并非仅仅如此。

对于艺术的评判,不可能完全客观或主观。任何艺术作品和流派都得用现时的观点和流行的标准去解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以自己的眼光评判艺术家的劳动。当艺术家与观赏者的目的一致时,作品才能引起观者的兴趣和认可。随着原有的一些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已被接受的形式加以更新;一种则是对于这种改变不断地加以抵制。齐白石选择了前者。然而,要动摇一种根深蒂固的艺术传统,要造成艺术趣味的变化,还需要造就一批新的观众。20年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清王朝的覆灭,昭示着封建统治的崩溃。石涛、那种傲岸不羁、狂怪抑郁的绘画,随之失去了其固有的嘲讽对象和欣赏群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树起的科学、民主、进步的大旗,又使传统文人画那种似有逃避现实的纯享乐审美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内看,艺术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生命运,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可以说是社会和时代为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拓展了生存空间。齐白石因此能够对传统中国画施行解构,予以重建。

当衰年变法的齐白石自谓告别了青藤、冷逸的一招,创造了“红花墨叶一派“的时候,意味着他抛弃了古人表达情怀的形式,找到了他自己表现情感的自我形式。这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视觉,它适应了正在萌动着的现代人的审美节奏,也适应了文人画在其历史性的转变中向大众靠拢的趋势。色彩表现力的强化,黑作为一种色彩和其他色彩的对照,海派艺术家已经有所突破。齐白石的新发现在于,他又在海派的基础上

9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大胆地引进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使色调更加纯化。他保留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并以此树立形象的骨干,而对花朵、果实、鸟虫往往施以明亮的饱和的色彩,仿佛是将文人的写意花鸟画和民间泥玩具的彩绘构成了一个新的艺术综合体。

10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四章 齐白石的影响

一. 国内影响

齐白石的画作充满了朴质的感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纯朴的画风使人灵魂净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1954年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齐白石为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老人在安静舒适地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晚年的白石老人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画大师,来京的各国政治文化界人士往往都要求登门拜访。考虑到他自置的位于跨车胡同的住宅比较简陋,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北京市特别在沙井胡同给他拨了一所大宅。周总理亲自审视陈设,亲自去迎接老人移住新居。1958年1月,在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齐白石遗作展览》,进一步宣传和介绍了齐白石的艺术。不久,国家决定建立“齐白石纪念馆”,家属将《遗作展览》中的作品以及其他书画、画稿、诗稿、信札、游记、自传、三百石印等一起捐献给了国家,这之中还包括一些画具、生活用品和奖状、贺信、照片等。在筹建“齐白石纪念馆”的过程中,设计和制作了纪念馆的建筑图纸,并从社会上购买和征集了一部分作品。齐白石的社会影响力是方方面面的。这种影响除了他丰富的艺术和精神,还表现在他能给许多人带来生存的机缘,或就业的机会。其中,有研究者,有收藏者,有编辑者,有出版者,有造假者,有鉴定者,亦有倒买倒卖者。如此众生相,构造了一代大师艺术圈的外延

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著名美术史家 朗绍君曾评价齐白石:“在吴昌硕之后,将传统书画推进一步,给它输入新的生命血液的大师,当推齐白石。齐白石是全才:诗、书、画、印、花卉、草虫、山水、人物,无不精通;他赋予作品以质朴清新的农民情感,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他作为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所显示的创造精神,具有楷模性。”齐白石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写意画的意识有更深的体悟,他的体悟在于把抽象、具象,写实、写意,再现、表现,情与理高度合一。与另一位本世纪的大画家黄宾虹相比,黄写的是中国文化的逸趣,而齐白石画的是中国平民文化色彩浓郁的意趣,即情趣。这情趣是深情、真情。因为他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他爱人,爱艺术,爱大自然,爱万事万物,为百花写照,为百鸟传神。这才是他真正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观。他虽然没有长篇论著,高谈阔论,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足见他的人性的幽默、智慧和真诚。我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也曾评价齐白石:“我把齐白石列为20世纪在中国画方面最有影响的画家之首。在20世纪,没有任何画家的影响能超过齐白石。而且,自明末清初的石涛、山人等画家之后,在传统基础上变化,成就最高、面貌最新、影响

11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最大的画家也当首推齐白石,至今无人能和他相比。那么,吴昌硕能不能和齐白石相比呢?齐白石可谓家喻户晓,鲜有不知者,而吴昌硕的知名度,只限在美术界的圈子内。吴昌硕的画,大气磅礴、雄健浑厚,但浊气太重;在清新、淡雅、宁静、致远等方面都不如齐白石。吴画中不仅火气尚存,而且俗气也没有完全泯灭光,至于齐白石画中所表现出的天真和童趣,他是更加没有的。莫说全面地比,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只要取其中之一,当代画家也无人敢与他相比。”

二、 国际影响

谈到白石老人的影响。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们所崇敬的大师,“是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1922年春天,陈师曾和金城要去日本举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临行前陈师曾找到齐白石,他让齐白石准备几张画,由他带到日本,参加在东京举办的这次展会。自从定居北京后,齐白石的画就一直卖得不好,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愿意。齐白石精心准备了一些画,交给陈师曾。4月底,陈师曾从日本回来,他带去的齐白石的画统统都卖掉了,而且卖得很贵,花鸟画每幅卖到100元银币,山水画更高,二尺的卖到了250元银币。这样的价格在国内齐白石听也没听过,就更别说卖到这样的价钱了。陈师曾说:“这次在日本的联合展览,不仅征服了日本人,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也争先恐后地去参观。法国人也选了他们两人的画,准备邀请他们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陈师曾还说:“日本人还想把他们两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成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自己的画能在日本受到追捧,这是齐白石始料不及的。经过日本展览以后,齐白石先在海外名气大了,有些日本人特意到中国来,指名道姓要买齐白石的画。琉璃厂的画商见齐白石的画能卖好价钱,也开始纷纷上门求画。

1956年6月张大千曾去造访毕加索三次而不得会见,张大千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画家。最后还是见到了毕加索,毕加索不说二话搬出一捆画来张大千一幅一幅细心欣赏发现没有一幅是毕加索自已的真品全是临齐白石的画看完后毕加索对他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神奇呀!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他还对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西方一位大画师这样评价齐白石由此可见齐白石的价值。

齐白石的造型和构成技巧,在全世界同代的艺术家中也是在一流的水平上。若以他和专门从事抽象构成研究的艺术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他与康定斯基、蒙德里安这两位抽象艺术家是同时代人。康定斯基著有《点、线、面》一书,分析各绘画元素在艺术中的表现力,堪称抽象构成的大师。齐白石没有这样的专著,他的艺术也不是绝对的抽象,但他无疑是懂得点、线、面和善于发挥其张力的大师,而且就金石和书法的韵味来

12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讲,他的艺术具有西方现代派画家永远不可企及的一种既抽象又特殊的形式美。也许缘此,使西方人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齐白石艺术的现代感。齐白石与西方现代派画家的不同在于,他在运用抽象的形式美,始终没有跨过他认为是“欺世“的那道门槛,更因其形式美中包孕着真、善、美的内涵,充溢着民间生活的质朴,而更为人民大众所喜爱。齐白石把生活中感爱好的和较熟悉的一切事物统统都搬进了他的画面上,的选材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中间的森严界线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画家具有他这种少见的表现现实世界的热情他把平凡一般的事物作为画材从而使自己的画达到了空前的丰富。

1956年,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与世长辞。这位经历了数十年艰苦历程,终于攀登上东方艺术高峰的老人,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逝世后,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13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

齐白石由一个民间艺术家成为一代大师,是他继承了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了文人画的僵化程式,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了民间美术中那些低俗因素的结果。文人艺术的高度精粹、高度修养化与人格化,民间艺术的质朴刚健、开朗幽默,在他笔下凝为一个新生命。他的艺术是传统绘画在20世纪突起的又一奇峰。齐白石一生都在苦苦摸索自己独特的画法和艺术风格,曾在一则笔记中写道:“余二十岁后喜画人物,将三十喜画美人,三十后喜画山水,四十后喜画花鸟草虫„„”六十岁时他偶然在友人家里看到黄瘿瓢一幅《桃园图》及《花卉册》,回来后写道:“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在另一则日记中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这就是有名的“衰年变法”。其实从二十多岁一直到逝世,不论书画,都无时无刻不在“变法”中。他告诫弟子说:“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的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创一格。”一个画家要把自己已经形成的风格改变,要经过深刻酝酿,要经过自我的矛盾斗争,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白石老人才能“卅年删尽雷同法”,取得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 “变”实质上是要解决艺术追求与技法相适应的问题,解决“心”和“手”相适应的问题。“变”,对于虚伪的艺术家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饰词;对于一个严肃认真的艺术家则是“捕捉”复杂变化的物像的本质,由繁到简,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的艰苦追求的过程。

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齐白石个人的主观努力和选择。而灵活、自发、有勇气、不怕犯错误、坦率和谦虚的毫无成见的眼光则是他能够突破旧的心理定势的束缚,达到新的艺术高峰的关键所在,其艺术风骨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14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徐改.中国名画家全集.齐白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45 [2] 李祥林.中国书画名家话语图解.齐白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52 [3] 郭廉夫.花鸟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7-190

[4] 舒士俊.叩开中国画名家之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37-56. [5] 彭德.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00-518

[6]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17-130 [7] 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J] 北京出版社,2010 年 1月版 [8] 北京青年报 [J] 2002年9月16日

[9] 齐白石谈艺录[J]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1999 年 2月

[10] 林浩基《齐白石传》[M]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2005 年11月 1-75 [11]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探究》[M]浙江;浙江美术学院 1992年11月

[12] 李小山、张少侠合着《中国现代绘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初版 [13] [美]阿诺德·豪塞尔(hauser. arnold)《艺术史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M]陈超南 刘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14][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M]田平译 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

[15]《齐白石画语录图释》[M] 西泠印社。1999 年7月 [16] 《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15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齐白石写意画风的形成与影响》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四年大学期间,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首先要非常感谢张充吕老师、张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给予我许多的帮助,无论是定题、写作、修改、论文定稿,还是毕业创作的指导。张老师都给予我们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张老师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他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毕业创作时期给予我真诚的关爱。为我操心劳累,在此我衷心的说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