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析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来源:爱玩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作者:孙怡洋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4期

【提 要】自古以来,人们都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男性社会地位要显著高于女性的社会之中。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别逐渐派生出性别歧视的观念。这种观念折射到语言中,通过一些特定表达反映出强烈的性别歧视意味。本文将从社会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语言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汉语语言 性别歧视 浅析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所有文化意识活动。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本身其实是中性的,但由于其反映了使用者的社会文化意识,因此存在着褒贬含义。在我国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这一社会文化行为深深地镌刻在汉语语言中,使得语言中存在着极大的性别差异现象。汉语语言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带有女性标识词汇的贬化,还是与女性含义相关的生活用语的物化,都体现出对女性地位的否认与贬低。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由来已有,且随着理论的成熟以及新理论的出现,对于语言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也日趋多样,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汉字结构

汉字有单体字和合体字之分,从合体字的偏旁部首组合中,可以看出男女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譬如“妇女”一词中的“妇”字,“妇”的繁体“婦”由“女”和“帚”所构成,《说文解字》中对其的解释是“左手扫把,右手簸箕,每天操持家务,任何事都听从丈夫的劳动妇女”,这体现了妇女在家庭中如仆从般低下的从属地位,说明旧社会对妇女的定位就是专门从事家庭劳动。此外汉语中表示男性与女性的人称代词分别是“他”与“她”,前者为“人”字部,后者为“女”字部,体现出了男性作为“人”,而女性作为“人”这个群体中特殊化的存在,隐含了男性为一般、女性为个别的性别歧视思想。

此外汉语属于孤立语,没有其他语言性、格等的变化,其含义的表达主要依靠汉字之间语序的变化和重组以及旧词新义等等。而通过对汉语词汇中排序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所有男女并称的词语中,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几乎都是男的排在前面,女的排在后边。例如:夫妇、兄嫂、父母、男耕女织、男女有别、一男半女等。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往往排列在先,譬如大小、长幼、嫡庶、贵贱等。由此可见,女性标识词汇排列于男性之后,体现了历史上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状况,反映出“男性优于女性”的社会偏见。 二、女性词汇贬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语言中关于男女两性词汇的褒贬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带有男性标识的词汇多是褒义,而带有女性标识的词汇则多是贬义。譬如表示男性的“阳”和代表女性的“阴”。前者代表着太阳、阳刚等表达出极其强盛生命力的词汇,则后者则多是代表阴险、阴间等贬义的词汇。此外,在一些明显带有贬义的女性词汇中,与之对应的带有男性标志的词汇缺失。譬如表示女性凶悍泼辣时,常以母老虎、母夜叉等词汇进行称呼,与之对应的表示男性凶狠时却没有公老虎、公夜叉等的说法。

除了已存在的字词,汉语中的语言歧视更多的体现在词义的演变发展中。许多与女性相关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渐渐出现贬化的趋势。以“风骚”一词为例。该词原本的含义是指《诗经·国风》与《离骚》,以泛称文学;但在实际的使用中,逐渐演化出“举止轻佻放荡”的含义,且多用于形容女性。同样女字旁的汉字“嫖”,原本释义为“勇敢轻捷的样子”,汉文帝之女馆陶长公主以此为名。但再之后衍生出了“以金钱玩弄失足妇女”等负面含义。

三、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言中的体现 (一)日常用语

语言的歧视一般是由于使用范围较广,且人们多次使用才会逐渐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形成偏见和歧视,由于这一特性决定,日常用语成为汉语语言歧视现象的集中反应区。在日常用语中的称呼语中,性别歧视现象极其明显。早期封建时期的女子大多无名,出嫁前随父姓称为“氏”,出嫁后继而再冠上夫姓成为某某氏。而到了近代思想虽得到了一定的,但在称呼上依旧不能从夫姓或父姓中脱离出来。即使到了现在,对于一些社会声望较高,以往多由男性为主导的职位,在称呼女性时往往在称呼前加个女字,譬如女博士、女医生等等。显而易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无标记的该类称呼往往被认为是男性。此外频繁使用的口语化词汇中,尤其是粗俗的口语中,女性往往成为发泄点对象,譬如黄脸婆、等等。 (二)谚语

谚语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的经验总结,特定社会文化里观念意识的产物,深刻的反应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汉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集大成者。汉语谚语中性别歧视现象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男女地位的差异上,譬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类谚语的使用体现了传统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在过去的观念里,女子出嫁后便不再算是娘家的成员,作为妻子的女性是处于一个附属的位置,要无条件顺从丈夫的决定。这种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以语言为载体延续至今,导致了许多家庭重男轻女思想的形成。其次则是男女社会角色分工方面,“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头发长见识短”这类谚语体现了对女性劳动权的否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渐渐地开始在劳动中发挥自己的价值,经营自己的事业。然而这一类否定女性才能的谚语仍然存在,它将女性禁锢在“家庭劳动者”的角色中,把女性視作头脑简单、不可理喻的“花瓶”,承载着物化女性的错误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根源

自以采集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母系氏族社会结束后,延续千年的父系氏族框架逐渐形成。在农耕文明中,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活动极大依赖人力。由于男女在生理构造方面的不同,男性的体力往往优异于女性,这使得他们在社会建设方面往往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而女性的分工主要是从事纺织等家庭劳动与手工业,生产中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自此开始,以女性为主导的母系社会被男性为主导的农耕社会所替代,女性开始居于从属地位。此外随着封建王朝建立,割据、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使战争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主要战斗力的男性的地位也因此提高。女性的历史地位一再下降,彻底沦为男性与家庭的附属品。

(二)文化根源

千百年来,女性一直处于一个不平等的文化环境之中。封建社会中社会文化对于女性的枷锁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沉重,女性社会地位不断下降最终成为男性的附庸。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等级思想中,就默认把女性归类为男性的下级;汉朝董仲舒推行新儒学,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等内容加重了对女性的束缚;宋朝的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理学家因此极端强调妇女贞节,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扭曲价值观也成为了女性所承载的社会枷锁。而明清时期,统治阶层为维护封建秩序巩固统治,加强思想钳制,对妇女贞节大肆宣扬。除了在各式女子讀物中灌输贞节理念之外,明朝为节妇立牌坊作为奖励,且下达了“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的命令。社会对女性自由的压迫越发沉重,女性的社会地位一降再降。而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更多地作为诗人借以抒发感情的客体,或被诗人从欣赏物品的角度进行描绘,将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来描绘的作品少之又少。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蕴含浓厚的性别歧视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社会风俗根源

一些关于女性的固有社会观念也加深了汉语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条“执箕帚:古时指充当臣仆或作为妻子的意思。后专用于借称妻子”。将“作为妻子”与“充当臣仆”并列,既说明“妻子”在家庭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地位的低下。在封建时代,生育能力被认为是女性的重要价值之一。“好”字从女、从子,意为优点多的、值得满意的。隐含了“女性生子才会被肯定”的观念。而在当今社会,也存在着认为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的女人才算是“贤惠”的观念,认为家庭劳动是女性的义务。有着工作的许多成功女性在访谈中常常被问及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但相同地位的男性却很少面临此类问题。这样的现象体现了固有社会观念中对女性就业的偏见,事业女性甚至常常被赋予“不安分”的标签。同样“到了一定年龄的女性,人生价值就会降低”的观念,推动了“女人三十豆腐渣”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俗语的诞生;认为婚姻是女性人生头等大事的社会观念,就催生出了“大龄剩女”等带有歧视意味的现代词汇。 参考文献

潘 凡2015《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安徽文学》(下半月)第1期 谭宏姣、赵宁2017《现代汉语指人名词语言歧视的标记性探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期。

黄育红2015《汉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社会文化阐释》,《湖南社会科学》第2期。 姚春林2009《国内有关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期。

张春丽2008《试谈汉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科教文汇》(下旬刊)第6期。 吴长镛、姚云竹2002《汉语中的性别歧视》,《修辞学习》第6期。 (通信地址:100013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