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
“联、对、句”是对联文体中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对于大多数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
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这里不对六要素进行详细阐述,仅说一下我对“形对意联”的理解。
形对意联,我理解这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对,二是意联。
a.对联是有形的,这个形还不是六要素第3点的结构,这里的形更多的指在机巧句中,由机巧点所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千变万化。举个例子:
曾经写的机巧拆字出句: 船行几口同舟渡【印象】
船几口舟作为拆字的机巧点,分别嵌入联面1/3/4/6的位置,其结构和结奏共同构成本句的形,这个形就实实在在地通过出句展现给大家了。
机巧对句首先要破解机巧点,并保持结构和节奏的一致,即:形式对举,这个形是对称文学的必然结果。我们看看高枝的对句:
船行几口同舟渡【印象】 春至三人伴日游【高枝】
作为机巧拆字,春三人日,嵌入出句机巧点相同位置,并保持同出句节奏和结构的一致,这就使上下句在句形上完全统一和对称,对句完美地破解了出句机巧点。联意也说得过去,有人问:船行几口同舟渡呀?回答:有三个人伴着阳光去春游。巧妙的流水对,对句可以算是优秀的机巧联句了。
b.意联是指: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有机地统一于主题,做到联意内容完美结合。
那么“形对”和“意联”这两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对联首先要做到“即对又联”,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统一才是一副对联。
然而在对句实践中,尤其在机巧对句中,我们往往做不到“即对又联”,只能是“先对再联”或者是“只对不联”。
我们现在把“对联”这个词组拆开成“对”和“联”,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会发现,在《联律通则》中实实在在隐含着“对”和“联”的概念,而且“对”和“联”在对联这种独特的文体中是并存的。下面,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联”:
二、关于联
“联”首先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广义上讲是“对联”的意思;狭义上说仅仅是“联系”、“关联”。在“对联”中强调的是前后关联,句意上下要相通,要相关联,它的意义是非常明确的。前面提到的《联律通则》中对联定义的第六个要素中“形对意联”。这不仅仅是对前五点的补充,更是“联”的关键所在。其中的“意联”是上下联内容,主题,意义,要相通要关联。是“联”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具体讲,我们在看一个出句时,大家首先会用“马蹄韵”或者其它联律去评判是否出律了?我们在看一个对句时,大家也会看
词性平仄对仗是否工稳?看联意是否相合?或者说是隔与不隔。由此,我们肯定地说,如果对句对应出句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那么这就肯定不能算是“联”,或者说不是“联句”。上下比中只要有一句不是“联句”整副作品就不是对联了。因此,这个概念是非常严谨的。是对联就一定要遵循对联的规则,也就是对联的六大要素,缺一不可,联意相合尤为重要。
三、关于对
“对”成双成对,这里所说的“对”主要指上比或下比的“对句”。作为“对联”,我有这样的理解:是“联”必然是“对”,是“对”可不见得是“联”。怎么讲?是“联”必然是“对”很好理解,一副完美的对联就是“即对又联”的,联中是对,对中有联。是“对”不见得是“联”。那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对句”或说是“对偶句”而非“联句”。我们在对联实践中会碰到大量的不是联的对句。
《联律通则》第二章传统对格中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注意这两句:“属对格式”和“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这里的提法是“属对”和“成对”,的确没有联意的概念。例如“无情对”这个“对”的提法是极其准确的,因为它只能是“对”不可能是“联”。 是“联”就不是“无情”了。还有像“玻璃”、“拆字”、“嵌名”、“回文”等等大量的机巧句,我们很难找到联句,能有破解了机关的对句,就相当不容易了。
因此,在对联这个文体形式中,仅仅是“对”或者“对偶句”也是必然存在的,不应存在误区。作为“对”或者“对偶句”当然也有严格的要求,虽然可以不按联意来解读,但联律甚至词性是应该特别讲究的,除联意外要求联律和词性必须对仗工整。
四、关于句
准备这个论文时,除了“联”和“对”以外,还不得不引用一个“句”的概念。通俗的解释,“句”是上下两比的两个句子,也可以理解为两句话。但这两句话并不是我们平常的语言。这两句话我们还可以细分为:“联句”、“对句”和“机巧句”。下面来探讨一下这三者的区别:
“联句”。有两个判断标准。首先:它一定要符合联律。这里,我们仅仅以是否符合联律来作为判断“联句”的标准就足够了。其次,“联句”是经过艺术构思,经过提炼,有文学性,艺术性,表现一定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内涵等等,这也算是“联句”的基本要求。
“对句”。也有两层意思。其一,符合联律,与上比完美关联,意境相合,形成对联,这当然也是“联句”。其二,符合联律,与上比毫无关联,意境不合,这不是“联句”只能是“对句”或“对偶句”。
“机巧句”。所有含机巧要素的句子统称为“机巧句”。其上下比符合联律的当然是“联句”,上下比符合联律联意又相合的最好,这是“机巧联”的上乘之作。例句:
对句:禅封岱岳秦基伟==印象 出句:冠冕陈桥==大雷 这样可算“机巧联”的上乘之作。
“机巧句”允许部分出律,这是“机巧句”的特点所决定的,出律往往是真的不可避免,“机巧句”词性也可适当放宽。所以这时我们只能称其为“机巧句”而不能称其为“联句”。
另外,生活中大量的语言,是人们用于信息交流的。但有时你会发现作为交流的语言,你说出的话就带着马蹄韵律。比如有人问我:“明天有什么事?”我回答:“明天我去参观展览。”这句话难道不是典型的,标准的马蹄韵八言句正格联律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联句”,但这仅仅是一句话,肯定不能算是“联”,它并不具备对联句子的实际意义。当然,从教学的角度我如果拿它按对联这种文体来求对,看看是什么效果:
上比:明天我去参观展览 下比:此刻谁来品味西餐
上下比是典型的“联句”,也是典型的“对偶句”,但却没有对联的实际意义,因为它并没有文学色彩。我相信,除此之外还会收到许多对句。它能展现出诙谐,幽默和对联这种文体的趣味,大家不妨一试。对于初学者来说,训练和掌握联律,这也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习惯上,我们写一个句子或对一个句子,我们会标明:“出句”和“对句”。
主要是反应一种谦虚的心态,因为“出句”和“对句”也许还不是对联呢。我们也不应该拿一个难度很高的机巧句去“征联”,那就真的是难为人了。因为有许多句子本身就是“绝对”,根本就找不到对句的。那么你还去征什么联呀。所以,“求下联”这样的提法一定要慎重。
判断一个对句,也不应该随意批评人家“隔了”或“合掌”了,如果真较真,人家会说:我就是对句,你还能说什么呢?
从以上解释,我们便清楚了“联”和“对”再加上“句”这三者是有区别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对联这个文体中,“联”和“对”二者同时存在,是联更好,是对也行,实践中要看个人的理解了,有些时候是不能强求的。
本文论述的重点:
“联”和“对”是有区别的,但都通过“对联”这个对称的文体形式来充分展现汉字的博大精深。因此,“联”和“对”在对联文体形式中是并存的。
一、熟记对联的六大要素。
二、“联”的关键所在是“意联”,上下联内容,主题,意义,要相通要紧密关联。
三、是“联”必然是“对”,是“对”不见得是“联”,可以是“对句”或“对偶句”。
四、句有“联句”、“对句”和“机巧句”之分,注意这三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