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
作者:钟云山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年第11期
[摘 要]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本质在于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通过教材中丰富素材、生活中丰富实例的应用,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将数学教学放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下,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探究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用”,让学生学会有价值、必需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之中撷取素材,将数学教学放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下,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 一、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中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所熟悉的许多事物在教材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和生活进行双向互动,让学生逐渐建立起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位置”教学中,除了用教室内的空间举例之外,还可以将问题延伸到教室之外,诱导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什么场景会出现位置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客车、电影院、火车上的位置问题。教师一两句话的问题,却可以将教学内容从教室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无意识地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反射关系。一旦学生脑海里确立了这样的关系,再和父母看电影、坐火车时,就能拿着票率先找位置了。又如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之后,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些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有用性。 二、利用教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开展教学活动,总的方面一定要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教材编写人员在思路和理念上更具科学性,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把握上更准确,在素材收集上更具广泛性。教材中有丰富的生活实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千万不能将数学教材丢到一边。比如一年级上册以“买票”为主体的套图以及“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的数”等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再现,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时,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场景。 三、列举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与学习内容是否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也是情境教学法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体现生活实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内容时,教师应当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到教学之中,用实际生活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熟悉”,从而提高学生自觉接纳新知识的主动性。如在四年级上册“画垂线”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垂线”的概念,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墙(课桌)与地面”等问题引入教学,问学生“墙(课桌)与地面位置有什么关系”。通过源于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直观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概念,深化“生活处处是数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具来直观展现“垂线”,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更多的生活实例抽象为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案例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在形象与抽象、生活与数学的双向互动中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用能力
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说,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数学与生活问题的互动,更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受思维的,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转换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教师将具体生活问题抽象化,形成数学问题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比如,从A地到B地有两条路,其中一条是直行道路,虽然行程短,但是早晚高峰期拥堵比较严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另外一条道路是绕行,虽然路程比第一条要长,但却胜在畅通,我们从A地到B地,在非早晚高峰期的时候可以选择直行以节省时间和路程,而早晚高峰期则选择绕行路以节约时间。这样问题就可以抽象为数学中的“行程应用题”,让学生通过数学分析来解决路径选择的问题。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提炼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