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6)-浅谈训诂学
主题:浅谈训诂学
各位知道,「望舒」究竟是什么东西吗?
语言的变迁会随著时代而改变,而人们口中话语的意思,自然也会随著改变,为了了解因时代变革所带来词意的隔阂,我们便顺著语言本来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使的古今方俗的词义,能够相互沟通了解,这便是最原始「训诂」的意思。
秦汉时代的学者,慢慢发现词义因为时代演变而有不同的用法,为了解释古书,于是从经验中归纳了一些训释古书的方法,后来的学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慢慢的形成一套有完整系统的理论,这便是所谓的「训诂学」。于是,如果要说的更白话些,其实,训诂学不过就是古代汉语词义学罢了。
研究训诂学的基础,来自于我们对文字学语声韵学的了解,换言之,我们是掌握了文字学和声韵学的线索,进一步,能够确认古代早已不为人知的词义,像前文所引的「望舒」,现在已经无法从字面上去推得本来意义,但如果由文字学、声韵学和训诂学所归纳出来的一些规则去推测,我们当可以知道,「望舒」不过就是月亮的代称而已!说穿了,是不是觉得一点都不稀奇呢?
如果训诂学只是一门解释古代汉语的学问,那似乎没什么价值?但事实上,中国文学有太多属于学术上的问题,而学术上的问题多半需从古书去求答案,如果不能明白古书的意思,如何能够了解古人思想的精髓?在胡楚生先生所著的「训诂学大纲中」,提到了训诂学的效用,简列如下:
有助于系统的了解词义的变迁。 有助于确切的掌握古籍的意义。 有助于探讨古代社会的状况。 陈新雄先生则另外补充了两点: 用之以编撰工具书籍。 用之以探求语言根源。
无论各家论点有何歧异,但训诂学的重要绝对不容忽视,所以,「训诂」也才能因此成为「小学」之一。
就训诂学的学习而言,其概念的了解,要比文字学和声韵学来的容易了解,但是,学习训诂学是有前提的:一来,必须具备文字学、声韵学的基本涵养;二来,必须要具备阅读古书的涵养。如果这两者条件已经都具备了,那训诂学的学习反而简单。但是,仅是学习罢了!如果要像前贤一般真正归纳出什么结论,那还是得真正熟悉每一种训诂的方法。至于训诂的方法,已经牵涉到技术层面了,这边,就暂时先不介绍了。
教材的部份,我提供两本书作为参考:
陈新雄先生著的「训诂学」上册(学生书局出版):条理分明、架构完整,尤其是举例说明详细、信而有徵。但是语言的使用稍微文言些,而且,下册尚未出版,许多训诂的概念并未被介绍到。
胡楚生先生著的「训诂学大纲」(华正出局出版):文字浅显易懂,概念条理分明,深入浅出,非常适合作为入门书。
人类概念的表达,是先有词义的产生,然后诉诸语言,最后形诸文字;而我们研究学问,却反而必须先从文字下手,然后究诸语言,最后明乎词义。如此看来,文字声韵训诂之间的关系,不也令人玩味不已?
撰文者:遥光
版权所有,欲转载文章,请经过作者同意! -------------------------------------------------------------- 下回主题:由《论语》看孔门师生的情谊
在上一期「浅谈声韵学」中,有位博学黄蕙心提到唐作藩的《音韵教程》,不但每一个观念和术语都解释得很清楚,且连音韵学的基本常识也都有提到一些。我想可以给各位作为参考。而下一期,我们很荣幸请她来执笔,瞧瞧就读辅仁大学中研所的她,对孔门师生的情谊,有怎么样独到的见解。有兴趣的,请到中国文学网站的「当月讨论主题」表达您的意见,如果您对这次电子报主题有意见,也可以来此处发表喔! ------------------------------------------------------
徵稿启事:
已经有几篇网友的投稿预约中了喔!请各位尽量分享您的心得。徵稿的诉求很简单,只要是「言之有物、能够自圆其说」的文章皆可,不拘字数,深入,浅出,无妨。只是,本刊仍保有审稿权,届时在下会用心的跟您讨论内容。希望您本著学术交流的立场,更多人看到您充满知性、感性的文章。
传统中国文学网站:http://shinning.f-16.com.tw
免费及订阅方式:有智邦生活馆免费信箱者,请到电子报区订阅。
或者直接寄到:shinning@ms1.url.com.tw 主旨:订阅传统中国文学电子报,内容空白寄出即可。
寄出后会很快收到一封确认函,如果您没有收到确认函,请确定您的信箱是否正确,或者,到站上的留言版询问,电子报将会很快的给您答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