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儿科学 呼吸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儿科学 呼吸系统疾病 相关知识点整理

来源:爱玩科技网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概述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胸膜疾病,呼吸道异物,先天畸形和肿瘤等,其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1. 解剖特点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前者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喉,后者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这里注意几个点:

①婴幼儿期很少发生鼻出血;

②小儿易发生鼻窦炎;

③婴幼儿患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④扁桃体炎常见于学龄儿童,婴儿少见;

注:扁桃体的发育时间有时考到。腺样体(咽扁桃体)6个月时已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腭扁桃体1岁末才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高峰,14~15岁时逐渐退化。

⑤右支气管短粗,异物容易进入;

⑥小儿肺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

2. 生理特点

小儿呼吸频率高于成人:

新生儿:40~44次/分;

<1岁:30次/分;

1~3岁:24次/分;

3~7岁:22次/分;

7~14岁:20次/分;

14~18岁:16~18次/分。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膈肌相对较发达,呈腹膈式呼吸(人卫第9版:腹式呼吸)。随年龄增长,呼吸肌逐渐发育成熟,膈肌和腹腔脏器逐渐下降,出现胸腹式呼吸。

几个与呼吸功能有关的参数了解其定义即可。注意小儿肺活量50~70ml/kg,潮气量6~10ml/kg。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为喉部以上,上部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临床表现无殊,脑补一下自己感冒时的样子就行。相比之下,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这里主要有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

①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特征性体征是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及其附近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

②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春夏好发,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还可出现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

上述两种上感的病原体不要混淆。

鉴别诊断主要是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的全身症状较重,一般有四肢肌肉酸痛,而普通的上感常没有。

治疗无殊,以充分休息、预防并发症为主,重视一般护理和支持治疗。部分有特效药,如流感可用磷酸奥司他韦,结合膜炎可用阿昔洛韦。对发热,一般不超过39℃不给退热药,高热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用阿司匹林,谨防瑞夷综合征;也不宜用乙醇擦浴。

三、急性感染性喉炎

有时候在选项中跑龙套。只需记住一句话:以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

四、急性支气管炎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又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与上感相比,本病因侵犯下呼吸道而有肺部的体征。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不固定、散在的干啰音和大、中水泡音,有时有痰鸣音。

以一般治疗为主。病原体多为病毒,一般不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可化痰止咳、解痉

平喘。

五、毛细支气管炎

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以气促、喘息、咳嗽、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啰音为特征,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h。用一个词概括:喘憋!

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感染后的抗体不能完全防止感染,故常再感染。

临床表现牢牢抓住上面那个词:喘憋,因为上感和其他的支气管炎多没有如此严重的喘憋。气促、喘息和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体格检查可见三凹征、鼻翼扇动和口周发绀。肺部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干鸣音、湿啰音和大量哮鸣音,应注意和哮喘、支气管肺炎、

百日咳鉴别。

六、肺炎

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按病程分类,<1个月为急性肺炎,1~3个月为迁延性肺炎,>3个月为慢性肺炎。本部分的重点是不同类型肺炎的区分。

1. 支气管肺炎

小儿最常见的肺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和肺部固定的中、细湿啰音。

本病的肺部体征有一定特征性。早期不明显,仅有呼吸音粗糙,以后有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叩诊正常。

如果呼吸困难或中毒症状突然加重,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考虑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常见肺不张、肺气肿、脓胸、脓气胸、肺大疱等,有各自对应的体征(积液部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积液上部叩诊鼓音等)。

辅助检查关注X线,早期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肺内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

此处有一个特殊的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即脑性低钠,表现为血钠<130mmol/L,渗透压<275mmol/kg,尿钠≥20mmol/L。

治疗无殊。强调轻度肺炎不联合使用抗生素,不必过多考虑病原菌耐药。一般用药至体温正常后5~7天,症状、体征消失后3天停药。

2. 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冬春季高发。临床表现为急起稽留热,萎靡、嗜睡与烦躁交替出现,咳嗽剧烈,喘憋,呼吸困难及皮肤发绀、发灰。肺部细湿啰音出现晚,多在发热3~5天后才可闻及;胸部X线改变早于肺部体征出现,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斑片样影或融合成大病灶。

3.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最常见的病毒性肺炎。轻症患者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不重,中、重症患者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胸部X线检查表现为两肺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部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病理改变以肺部的广泛出血、坏死和小脓肿为特点。中毒症状重,可有弛张热、咳嗽、呼吸困难;皮肤常见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肺部细湿啰音出现早而响亮。X线有炎症浸润、多发性肺脓肿、肺大疱及脓胸、脓气胸等,影像易变性是其特点。

本病在体温正常后2~3周可停药,一般总疗程≥6周。

5.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病变多为肺段、大叶性炎症。起病较缓,病程呈亚急性。

6. 肺炎支原体肺炎

关键字:咳!本病以持久的阵发性剧咳为特征,有的酷似百日咳,但无回声;肺部体征常不明显。X线示肺部阴影呈薄片状、云雾状、网状、粟粒状等,常有肺门影增宽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伴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稍高。血清MP-IgM>1:80为(+),≥1:160有诊断价值。

本病疗程平均10~14天。

7. 衣原体肺炎

比较少。沙眼衣原体是引起婴儿(多为1~3月龄)肺炎的重要病原体;肺炎衣原体常见于5岁以上小儿。

掌握各类肺炎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考试时快速区分。特别是腺病毒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容易混淆。

七、支气管哮喘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70%~80%发生在5岁以前。

病因、危险因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与内科学的支气管哮喘部分基本一致。这里主要是诊断儿童哮喘的确证试验:

咳嗽变异性哮喘要求咳嗽连续>4周,支气管激发试验(+),PEF每日变异率≥20%。

最后是哮喘的药物治疗。一般来说:

①急性发作期用β2受体激动剂吸入;

②慢性持续期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③持续状态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注意:严重的哮喘,糖皮质激素静脉用法不得用吸入替代,因起效不够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