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来源:爱玩科技网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文史纵横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胡昊天 (长沙市南雅中学【摘湖南长沙410000) 要】文章认为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所独具的审美要素之一,从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渊源进行探索。在我国的 传统文化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等论述意境的萌芽,形成“意境美”的基础理论;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 词意境美的追求,因为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 之一。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宝贵文 境”则指的是世人所经历的人间冷暖。虽然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 化遗产,因此,我们应当给予我国的古典诗词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总 结出我国古典诗词的内涵和境界,进而探索我国古代诗人的审美追 求。我国古典诗词之中的意境美是我国文学审美的重要领域,也是 我国进行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在进行对古典诗词 的研究过程之中就要结合诗人创作诗词的实际经验,联系诗词创作 的基本理论,总结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创作规律。 一、唐代以前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古典诗词的理论就已经出现,最早可 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之中就提出了诗词 之中的“言”、“意”以及“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诗词创作 过程之中,从小的事物进行思考,最终得出一般性结论和观点的创 作方法,这也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的起源。 在我国唐朝之前的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之中,虽然还没有文人墨 客总结出诗词的“意境之美”这一审美理念,但是在这段历史时期 的文人墨客心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意境”的朦胧想法,对于这一 段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评价已经有了很多。例如,孔子在进行 对《韶乐》的评价过程之中,就对《韶乐》的意境之美做出了“尽 美矣,又尽善也。”的感慨,又如,在孟子对诗词作品的优秀程度的 评价过程之中,给出了以下的评价标准:“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 到了汉代的刘勰,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文心雕龙》之中,则是通 过对许多前朝诗词作品的总结,从意境的角度进行了对诗词作品的 艺术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强调,诗词作品要讲究作品在意 境上的“风”与“骨”,使得文章可以具有在意境上的感染力量,更 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魅力(例如,刘勰 在《文心雕龙》之中写下的“怊怅述情,必始乎风,忱吟铺辞,莫先 于骨。”,就深刻的彰显了刘勰对于诗词作品之中的意境之美的评价 标准)。与此同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他的代表作《诗 品》之中写下了诗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日兴,二日比,三日 赋”,钟嵘还表达出了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之中要用风力体现出足够的 内涵,让读者可以通过对诗词内容的咀嚼,找寻出诗词的特点,可以 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诗词作品所形成的“意境美”基础理论,为我 国唐代灿烂的唐诗文化和诗词意境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文化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在这一 段历史时期,涌现出了无数著名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孟浩然 等。在这一段历史时期,文人墨客通过对不断涌现出来的唐代诗篇 进行总结汇总,逐步总结出了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的具体内涵。 在唐代的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主要有着三个对意境之美认 知的研究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初唐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其 代表性作品《诗格》之中率先提出了自己对于诗词创作的三个关 键点的认知,即“物境”、“情境”、“意境”。与此同时,王昌龄还在 《诗格》之中不断探索这三种情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种情景之中, 【参考文献】 王昌龄所指的“意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意境”,而是单独的 [1]刘宇.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 指诗人的内心世界,而“物境”则指的是世人所感慨的山水景色,“情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准确的指出“意境”的真实含义,但是,王昌龄却第一个提出了诗 词“意境”的概念,为后续的诗词“意境之美”研究提供了基础; 然后,便是我国著名诗人皎然的代表作品《诗式》之中对于诗 词的“意境”的解释,皎然在他的代表作品《诗式》之中提出“诗 情缘境发”,则从侧面表明了诗词的“意境”就是从诗词的侧面出发, 是超出了山水之情和经历感悟的诗人心中的真实情感。与此同时, 皎然在他的代表作品《诗式》之中还提出“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这就表明,要想使得诗词具有“意境之美”,就需要诗人 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并将这些阅历积累起来,方才能够在诗词之 中体现出意境之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皎然在他的代表作品《诗 式》之中主要强调的“意境”是超乎于文章本身的文字之外的内容, 将文蕈之外所蕴含的“意”与“象”表达出来。 再者,还有以唐代著名诗人司空图为代表的“景外之景”以及 “味外之旨”的说法,这些说法就是诗词“意境”的集中体现,这是 因为在诗词之中以诗词的“意境”为代表的内涵已经超越了诗词 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诗词的美学特征之一,这也是我国古典诗词 的“意境之美”的高度概括。通过这样的概括和总结,将文章的审 美特征完美的展现出来。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的过程之中,一方 面,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同时,佛家在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具 体来说,“意境”“境界”本身就是佛家术语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原意指的是诸位佛祖愿意通过大力宣传超凡脱俗的出世观念,将 自身的希望加诸于自身的冥想境界之中去,而佛教之中的僧人的境 界的高深程度也与自身的入世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随着诗词文化和佛家文化在唐代的逐步盛行,那些积累下的文 学艺术和佛家思想开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这些诗词 理论之中,对于诗人的情感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正逐步演 化成为诗人做诗的动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诗词的“意境”之 说就逐步的延伸成为了评价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学成就的重要指标, 也成为了评价诗词艺术之美的美学评价术语。 在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司空图的代表作《诗二十四品》之中, 就给予了古典诗词的已经初步的准确评价,并探讨了具备着不同的 写作风格的诗词之中如何体现出自身的“意境之美”。在唐代之后, 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也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传承下来的诗词“意境” 学说,例如,我国明代的著名诗人朱承爵在他的代表作《存余堂诗 话》之中就具体地指出:“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 得真味。”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之中,“意境之美” 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诗词的“意境”是诗词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蕴含 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真意,是现代诗词研究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新西部》2014.29期 一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