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地方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研究

河北省地方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爱玩科技网
2021年9月教育教学论坛Sept.2021第36期EDUCATIONANDTEACHINGFORUMNo.36河北省地方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研究

杨月君a,李妙然b

(河北经贸大学a.文化与传播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61)[摘

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国家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

认知与文化自信,而且可以提升爱国主义精神。目前地方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存在着课程学分较少,类型单一和地方文化内容欠缺等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精湛师资队伍,构建多样化体验渠道和平台,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才能推动传统文化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统文化课程;

建设途径[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GH181074);2018年度河北省社科发展研究民生专项课题“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与河北高校发展研究———基于省内部分高校调研”

(201803040139)[作者简介]杨月君(1974—),女,河北临城人,博士,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文化史研究;

李妙然(1973—),女,河北定州人,博士,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36-0056-04

[收稿日期]2021-06-06

、印发《关于实河北,是河北文化的传播者。地方性文化类课程的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开设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当地文化的历史确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认同感,提升为中华民族奋斗、为地方服务的向心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力与凝聚力,增加河北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助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力人才强冀战略的实现。

文化相关学科建设。[1]河北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战场

类型众多,这为高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提供大学生是国家各项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学了条件。

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化认知辨别能一、地方高校开设文化类课程的必要性力,增强我们国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巩固我国(一)传承地域文化的主渠道

在新时代国际话语权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地方高校因“地”而设,立“地”发展,具有服务义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作为文化大省,燕赵大地蕴地方社会的职能属性,是区域文化的推动者、实践藏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者和传播者,地方高校立足于当地文化特色,结合村落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课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市场需堂教学融入素材。坚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落求等,深入挖掘这一特征的历史渊源、时代内涵和实落地。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高等教育教学是现代价值[2]。燕赵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通过将河北传统文化有重要地位,高校在开展燕赵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的优质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为一合,弘扬继承地方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河北体,才能培养出引领时代发展的笃学者和尚行者。

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通过系统地域文化的(三)弘扬河北文化精神的主阵地

学习,不仅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会产生文化认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不同地域由于文化同,提升留在当地、服务当地的意愿。这些大学生形成的因素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色文化。地域文毕业后如留在河北,是建设河北的主力军[3];离开

化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承载着本

-56-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36期杨月君,等河北省地方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研究区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程,在全省高校中尚属首例。除此校之外,在文化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浓浓类课程的设置上,多数院校在通识教育中多明确的乡愁。河北地处“京畿之地”

,具有深厚的文规定设置文化类课程,设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院化内涵和丰富的红色遗产。新时代更需要通过校,课程性质多为通选课或任选课,分属于不同院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深入培育“河校人文社科模块,如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北精神”。地方高校深入挖掘和研究燕赵文化,设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酒文为新形势下“河北精神”的培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化”等课程,河北工程大学要求在通识教育模块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4]增强人们的精神归属和价少选修人文科学类课程2学分。地方院校中,文化值认同。

类课程一般设置为通识选修课,在通识教育体系二、河北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开设现状中占比过低。作为全校通识必修课的邯郸学院“邯(一)传统文化课程对地方文化挖掘利用不够郸地方文化”(1学分)占所属模块公共基础系列学目前高校发展定位上对地方传统文化育人功分(33学分)的3.03%;衡水学院在理工类专业的通能重视不足,地方区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识教育课程平台的文化素质类模块

(13学分)设有支持不足。河北高校普遍没有专门开设有关地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0.5学分)必修课,在大文化知识内容的课程。河北省有少数高校在公共一年级开设,占文化素质类学分的3.85%。;文化素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中融入了河北地域文质教育模块(13学分)设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化知识的内容,开设了专题性地方文化课程。有的典”(0.5学分)必修课,在一年级开设,占文化素质高校在选修课和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的学分的3.85%。

过程中,融入了较多的地域文化知识,而在专业课三、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构建途径

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知识不够[5](p74)。高校需要根(一)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课据专业本身特点,在课程教学

(选修课和专业课)程体系

中灵活融入地域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主1.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需要和区域社会经济案修订中要融入传统文化因素,加强地域文化资发展需要,地方院校开设与当地特色区域文化有源整合,助力学科建设。可在原来通识或必修基础关的课程非常必要。

上可设1~2学分,在高校各专业课程开设“国学”(二)传统文化必修课尚未普遍开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多数院校中国文化类课程仅为该校文学类、必修课,达到全员全覆盖学习;要“人能弘道”,善新闻类或历史类专业的必修课或学科基础课或专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对传统文化知识再业选修课,比如有的院校在历史专业设置“非物质加工再创造,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特点精心文化遗产”必修课(2学分)及专业方向与拓展课,打造课堂教学内容,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感悟文化如区域地方史;而其他专业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魅力,阐发其现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传统化教育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事情。理工科的专业最文化教育常规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可邀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类的课程请地方文化专家、民俗专家等业界人士参与其中。

基本上没有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教学大纲中明列相应的教学目标,精心进行如河北经贸大学2018年开设“通识教育大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应该注重学生综合又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

每学期开设一期,以素质培养,开设融入人文思想和价值判断内容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专业课程,带动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对传统文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化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注重多元化,强调情感真学校专业学生进行全面专题讲授,反响较好,但目挚,能够以文化和能力立意,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教前尚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育导向。如学生原创的传统文化视频,发表的文化(三)文化类选修课程设置学分占比过低文章,客户端推送的文化知识的数量等都可以作邯郸学院在全校开设了“邯郸地方文化”

课为考核的内容。

-57-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9月2.设置地域文化课程,讲活河北好故事。在所化底蕴。从学生角度,也可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高校相关专业开设与河北文化相关课程,如在开展与社区、养老院、街道帮扶、希望工程等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河北民间工艺”课程;音乐的有针对性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体专业开设“河北民间音乐采风”

“河北梆子唱腔赏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如河北经贸大学文化析”;建筑专业开设“河北古村落规划”“河北古建与传播学院自2012年起,利用学科优势推进高校筑概述”课程;烹饪食品相关专业开设“河北饮食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对接,组织师生利用寒暑假开文化”;体育专业“河北民间体育项目”;汉语言文展“文化寻根”系列活动,探寻燕赵大地区域文化学专业开设“河北文学专题”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的根脉,对各地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专题”等必修或必选课。定期开展文化节活动,现象、文化元素,进行探寻、研究、整理、再现,将课邀请河北民间工艺或非遗继承人定期为高校作报堂学习融入社会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告或授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强化民族又宣扬了河北的特色文化,高质量社会实践成果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挖掘河北人或发生在河北也获得社会的认可。

的具体事件、故事等,选取紧密联系课程教学的案2.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发挥学生例,配合问题设计,案例点评,带动师生讲好河北主体作用,深挖高校有关历史文学、书法艺术、建故事,将区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进行有筑设计、广告动漫等成果中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人效利用,促进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实现铸魂物形象、代表性的元素符号并进行深度创意设计,育人,增强文化自信。

开发衍生产品[6](p246),既能够锻炼学生动手实践(二)打造精湛师资队伍

能力,又可以增加学校影响力,同时也拓展文化传互联息时代,教师学习能力要提升,注重播的方式渠道。河北经贸大学每年举办“金秋银杏学科融合和差异化竞争,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时刻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艺术价值与实用价牢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

值、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产生了极佳的育感,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人效果;借银杏节的东风,工商管理学院举办“燕通过多校共建交流,在组建研究队伍、特色文化宣赵文化与冀商精神”高峰论坛,将文化与企业精神传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文化服务地方等方面开展高度融合,推进学院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方面全深入合作,优化整合传统文化教育人才资源。

面提升,搭建起学校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新桥梁;在全媒体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2021年举办的首届“百花经贸摄影节”,把河北的多样化,教师要考虑教育对象差异性,结合学科背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请进校园,让学生体验活动景和知识思维差异,准确把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关的同时也体会独特的中华文化古韵。

注点,利用“慕课”“微课”“私播课”等各种新颖教3.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积极打造线上云课堂。学模式并运用各种载体,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征,让传统文化赋彩生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从多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播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可通过(三)构建多样化传承体验渠道和平台“浸润式”的文化符号感染大学生日常生活,达到根据大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特点,文化认同,进而提升育人效果。积极利用抖音、短将传统文化进行具体化、形象化转化和发展,实现视频、校园微信公众号、知名网站如B站等载体,传传统文化价值引领功能。

播传统文化或非遗文化;可邀请知名人士进行讲1.搭建传统文化实践的平台。学校要利用传解,vlog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结合地域统节日,新媒体平台载体开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历史特征,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前提下,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趣味化、

信息化。借目的地对列入河北省文化遗产名单的村镇或自己助直播渠道,以更亲民、开放和更接地气的方式助家乡进行调研考察,通过调研报告、论文写作、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形成多圈层、多领域漫短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记录,

用心感受家乡文的传播衍射。随着人工智能、5G、VR、全息投影等

-58-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36期杨月君,等河北省地方高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呈现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现真正的文化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学生开始更加重视深度体验式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到地方院校的教育中,

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扬,不开发校园App,根据学校的特色校训,依据数据算仅对提升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实效性,法,精准推送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

而且对升华整个院校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完(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善学生人格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要适应导机制

时代特点和社会要求,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过课堂教育、新媒体平台以及社会实践等多渠道,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形成协同效应。传统文化推进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发要想更好融入高校课程,

需要完善的考核制度,增挥育人功能,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丰厚人文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

“问题意识”和方法实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施的“效果意识”。文化类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在参考文献

评价主体中,力求多元化,避免“一家之言”;在评[1]

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价原则中,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提升感知,将学生思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想、综合能力、文化与道德提升,作为重要考核指(2021-01-05)[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标。效果考核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01/25/content_5163472.htm.

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意识,注意过程性评价和[2]郭振雪,吴彩霞.区域文化视野中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结果性评价合理相结合。针对各个环节与各个层和特色构建[J].肇庆学院学报,2016(6):83-87.

[3]刘素萍,窦竹君.高校弘扬地域文化精神的责任与优势:面搭建科学的督导考核体系,

完善督导机制,对一以燕赵文化进高校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些效果不明显、成效不突出或学生反感内容问题版),2013(3):84-88.

适时进行改正。评价中注意对教师传统文化弘扬[4]程海礁,梁占方.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河北精神”的教育评价,注重优秀师资的培养,

打造中华优秀培育问题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传统文化的引领人。

74-76+79.

四、结语

[5]孟祥昕,常海龙.燕赵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苟日新、日日新理念上不断进步和发展,

才能够实[6]曲如晓,等.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报告文化贸易

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StudyontheConstructionofTraditionalCultureCourses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beiProvinceYANGYue-juna,LIMiao-ranb

(a.School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b.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050061,China)Abstract:NationalMinistryofEducationcallsoneveryuniversitytoconstruct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courses,ItisthenecessaryrequirementforCollegedevelopment.Theimplement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cur-riculumconstructioncannotonlystrengthenstudents’culturalcognitionandculturalself-confidence,butalsoen-hancethespiritofpatriotism.Therearesomeproblems,suchaslessacademiccreditsinthetalenttrainingprogram,singleintype,deficiencyinthelocalculturecourses;Itisnecessarytoopenrelatedtraditionalculturecoursesforthe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Itissuggestedthattheyshouldstrengthenfromthepointoftop-leveldesign,per-fectingknowledgestructureandcoursesystem,aconstructionofconsummateteachingstaff,providethestudentsanimportantchannelandplatformtoparticipateinthetraditionalculturecourses,multi-departmentcooperativedesigntoguaranteedevelopingofthetraditionalculturecoursesinthe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traditionalculturecourse;constructionapproach

-5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