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计划
一.新课标要求:(学段要求)
1.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4)。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5)。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6);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1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7,例28)。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例29)。
2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30)。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31,例32)。
2、图形与几何
3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3)。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4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4)。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5)。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6)。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5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7)。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参见例38)。
3、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参见例39)。
6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参见例39)。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40)。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9和例41)。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2)。
4、综合与实践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7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在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特点以一当多来表示数据,在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
8
单的问题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由此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这一特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感受1亿的大小,初步了解小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由此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初步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1、班级概况:
本班现有人数为60人,其中男同学32人,女同学28人。学生来源有周围村庄的孩子。还有接近一半的外地借读生,这些孩子基础不一辅导起来有一点定的困难。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
9
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
10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制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
五.教学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
12
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 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 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
13
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六.课时安排
一、大数的认识(12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三、角的度量(4课时)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6课时)
1.笔算…………………………………………………4课时左右
14
2.解决问题…………………………………………………2课时左右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7课时)
1.口算除法…………………………………………………1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七、条形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3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七.教学进度
第一周 大数的认识
第二周 大数的认识
第三周 大数的认识
15
第四周 公顷和平方千米
第五周 角的度量
第六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
总复习
16
《大数的认识》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两个班的数学,4(3)班53人,4(4)班54人,学生人数多,但基础差,不够扎实。第一单元是关于大数的认识,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学生已经具有万以内数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来学习应该困难不大。可以在适当时候进行学法指导。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把九年义务教材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和第八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十进制计数法”加以整合,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
17
容将全部完成。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与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是小学生应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方法措施: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8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例2读含两级的数。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
19
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旧引新
摆珠子游戏:在纸计数器上(千、百、十、个)出2、20、200、2000。
20
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猜猜老师接下来会让你摆什么,你想怎么摆? 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摆20个,把两个计数器合起来。 学生质疑,引出数位万。(强调满十进一)
揭示课题:在以前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要学习比它们还要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
(1)老师现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再拨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
(2)用同样的方法,数出一百万、一千万、一亿。 (3)小结,提问。
像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万一样,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1
2、认识数位和位数。
(1)计数时,计数单位是要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叫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
(2)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
教师写几个数,让学生说说是几位数,每个数位上表示的意义。3、认识数位顺序表。
(1)布置学生看教材,阅读从第3页到第4页 (2)让学生谈收获 (3)小结:将数位分级 4、一亿 出示补充资料 4、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万以内数的读法是怎样的?2496怎么读?
22
(2)学习整万数的读法。
在数位顺序表下写出24960000,问:这些数是多少,你能读出来吗? (3)学习每级末尾是0的读法。
在数位顺序表下写出0700,问:这些数是多少,你能读出来吗? (4)学习每级中间是0的数的方法。 85000300
(5)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亿以内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只在末尾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 5690000 24600 708000 三、巩固拓展(当堂检测)
1.抢答题
从右边起第四位是( )位。
23
从右边起第( )位是万位。
一个八位数,最高位是( )位。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亿位,这个数是( )位数。
2、读数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0000千米
一双未洗过的小手上最多有800000个细菌。
2011年山东省人口数为: 96000000
3、填空
• ( )个万是十万。
• 一千万有( )个一百万。
• 从个位数起第( )位是万位,第九位是( )位。
• 4307002中的“7”表示7个( );“4”表示4个(四、回顾总结
。24
)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亿亿位万级千万位百十万万万千位位位位十万千万个级百十个数位位位位百一十(个)计数单位千百万万 2 4 9 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2 4 9 6 0 0 0 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 4 0 7 0 0 0 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8 5 0 0 0 3 0 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教学反思:新课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25
而是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孩子们通过对万以内数读法的回忆,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推测、小结出读法。
《含两级的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写含两级的数》
教材分析:
例4先是出示一张图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个字,为题,引出课题。其余的两个数由学生自己写。既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样板,同时也留有探究的空间。还可以利用此题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个级数的读法,学习时,可以先复习个级的数的读法,再引出万级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6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 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27
1. 我们学校新一年级有学生二百九十一人,全校有一千三百零八人,学校学生会今年将招募一百人。
你能写出这些数字吗?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出示: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28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7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8页第4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
29
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作业(当堂检测)
课本第9页5、6、8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亿级万级个级…千亿万百十位位万万万千百十个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亿十一计千百万万千百十(数万万个单)位 30
三千零八十万 写作:30800000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亿以内数的写法:
1、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 数位上是几就写几,如果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教学反思:在教学写法时先让学生尝试多种写法,培养他们“多中选有,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分析:
例5这是教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是2011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呈现一个讨论交流的学习情境,由学生通过具体数的大小比较后归纳出比较的方法。
31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个级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32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出示2011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5:
1、 数位不同的情况 454800与1100000
小组讨论比较方法,汇报交流:
两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
33
47852 ○478521
658742 ○157
777777 ○7777777
99999 ○100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2、位数相同的情况:1100000 1210000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5: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1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34
四、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由学生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3500<435000 6030045<6030450 876200>875800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所以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知识掌握新知,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几乎都能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5
《将整万的数改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时《将整万的数改写》
教材分析:例6是教学将整万得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教材提供的素材是有关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作用的科普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也是今后学习近似数及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分级读数为这一部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改写得过程中应该比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2、 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改写方法的过程。
4、使学生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重点难点
掌握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36
能正确地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
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五百万个,白细胞一万个。
2、我国最大的沙漠是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三十二万平方千米。
3、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约二百四十万平方千米。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信息,你能把信息中的有关数据写出来吗?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仔细观察这4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写起来有些麻烦,而且容易漏掉0。这4个数据都是多少万。二、探究新知
37
1、教师说明:像这些个级全是0的数叫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2、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写一写。
师板书:5000000=500万
10000=1万
320000=32万
2400000=240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38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
三、方法应用
1、练习: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 32000000= 40460000辆= 0000人=
教师强调:改写后原来的单位名称不能丢。
40460000辆=4046万辆
0000人=万人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来。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39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把下面各数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900000=( ) 6050000=( )
10000000=( ) 90000=( )
2、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5万 500万 550万 50万
3、写出几个大于50000的整万的5位数并用万作单位来表示?
课堂检测B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4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2、在○里填上“>”、“<”或“=”,说说你是怎样比的?58140○62140 70265○120800
35万人○350000人 20万○199999
410200○409300 85万○850001
3、深化练习
(1)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
41
(2) 交流,说说自己小组的想法。
板书设计:
用 万 作 单 位 的 数
300000 = 30 万 9600000 = 960 万
60200000 = 6020 万 39360000 = 3936 万
780000 = 78 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教材没有出现带有小数部分的以“万”作单位和以“亿”作单位的数。学生对省略后面的尾数始终不理解,关键是不理解省略尾数的意义。
《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时《近似数》。
教材分析:
42
例7这里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教材运用拟人的形式,通过太阳与地球的对话,呈现有关地球、太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会把一个数改写成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的方法,曾经接触过 “四舍五入”法的知识,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如何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
43
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44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1)让学生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2)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一、、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
45
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46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完成练习二第4题。
当堂检测:
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84380≈ 726310 ≈
47
590 ≈ 719528 ≈
686901辆≈
2、写出横线上面的数,然后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1)北京西郊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三十万零八十四个字。
(2)一个劳动模范退休后,用十多年的时间为国家栽树三十万七千五百棵。3、填空
19□7≈20万 20□968≈20万
问:□内可以填入哪些数字?
近似数比实际数大还是小?
1、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
(1)63599≈
(2)709327≈
(3)199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637000人。
48
4、图书馆藏书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准确数 1105≈1000 1920≈2000 近似数
例7: 12756≈10000 13000≈1390000
= 1万 =139万
教学反思: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在教学之前感觉学生有以前的基础掌握起来应该比较容易,但实际做起练习来有部分学生不能把握好重点看哪一位(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最后检测时有好多同学出错。
《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
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50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51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5.6题 四、课堂小结
52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
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分析:
教材中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的产生。教材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还使学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目相联系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如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在介绍了数的产生的基础上,教材接着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计数方法有多种,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有关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比较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计数单位(一般到千亿),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记数的符号一一阿拉伯数字,数位和位值原则,数的分级,读、写的方法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计数的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
53
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54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
55
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56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57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三、当堂检测
58
判 断:
1、自然数没有最小的数。( ) 2、自然数没有最大的数。( ) 3、0是自然数。( )
4、自然数的个数可以数出来。( )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1、亿位左边是( )位,千万位左边是( )位,26705000000中“6”在(位。
)59
2、( )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亿级的数。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提前调查了数的产生的资料,我还制作了课件,帮助学生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学生十分感兴趣。
《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八
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分析:教材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亿以上的数的认识,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教材对照数位顺序,安排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试读,先出整亿的数,使学生看出只要按照个级或万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然后出个级、万级不都是0的数,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60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教学这一部分时,可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读出下面各数
2000000 读作:
61
35000000 读作:
10250000 读作:
754300 读作:
1120280 读作:
7058005 读作:
20308020 读作:
85000080 读作:
2、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
个级读法: A、从高位读起;
B、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并添上相应的计数单位;
C、个级中间是“0”的,只读一个0,且不 读相应的计数单位;D、个级末尾有0的都不读。
万级的读法:A、万级的读法类似个级的读法;
62
B、读完万级后要添上“万”字;
C、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要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3、导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读出下面各数
6100000000 10040002000 400305000000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63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对比训练
A、65 65 0000 65 0000 0000
B、4070 4070 0000 4070 0000 0000
C、3500 35000 0000 3500 0000 0000
5.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教师出示学生读:
7300000000 10850000000 1000200000 34258006000
504003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6.小组讨论: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法的准备 )
三、当堂检测
1、填空:
A、十亿位的计数单位是( ),百亿位的计数单位是( )。
B、一个数的亿位上是5,表示( ),一个数的千亿位上是7,表示( C、一个十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一个十二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D、最大的八位数是( ),最小的九位数是( ),它们相差( 2、课本“做一做”。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法
)。
)位。
)。
65
6100000000 读作:
10040002000 读作:
400305000000 读作:
教学反思:在读数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相信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准确的读书含有三级的数,在关于“0”的读法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稍多,今后要多加强练习。
《亿以上数的写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九
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分析:例2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完成,同时让学生说出亿以上的数该怎样写。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亿以内数的写法的基础,教学这一部分时,可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66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写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67
二、教授新课
1、出示例2、写出下面各数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1) 学生尝试写
(2) 小组交流(借助数位表,分级写------)
(3) 全班交流
2.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3、总结方法
4、.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完成。
5、练习三第六题
三、当堂测试
1.写出下面各数并排序。
二亿零二百 写作:
68
二亿五千万零六 写作:
二十亿零五万零三百 写作:
二十亿五千万零二百 写作: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亿 写作: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教学反思:
《将整亿或非整亿的数改写》教学设计
6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十
课时《将整亿或非整亿的数改写》
教材分析:例3教学将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例4对于不是整亿数的改写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四舍五入法完成。
学情分析:有了前面的改写经验,可放手让学生试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70
一、改写:
1、你能把300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吗?试试看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300000000、3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00
4、总结改写的方法:
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71
2.小组合作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1276270000
207000000
学生试作然后交流
3、总结方法
4、练习完成做一做
5、练习三17题
三、当堂检测
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配套练习册第10页第3题
1200000000= 亿
30000000000= 亿
974620541 ≈ 亿
72
2813651607 ≈ 亿
2、练习三第10题
10600000000 5270230000 503000000000 49692000000
7200000000 26900800000
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板书设计
将整亿或非整亿的数改写
300000000= 3亿
1276270000≈13亿
207000000≈209亿
教学反思: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十一课时
73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小节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展示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学情分析:学生对计算器比较熟悉。对算盘有些有些了解,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会的让学生去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
教学难点:计算器的使用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
74
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 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75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
76
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77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78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教学反思:
79
《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分析:要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运算,了解运算键的功能,会进行操作。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
学情分析: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学习,让学生互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
80
认识》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例1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2、练习:完成练习三11题
81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教学例2
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82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2、13题。
第12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3题学生完成,全班讲评。
四、当堂测试
配套练习册11页
1、 用计算器算一算
750+1473= 1548÷43= 7452÷36= 2983-625= 26624÷26=
2、 改错
241×72=15408 842-169=1011 674×523=358568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42×69= 4680÷39=12
83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教学反思: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数学四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十三课时《一亿有多大》
教材分析: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学情分析: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84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有多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1、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2、全校有多少名学生?
3、估计济南市共有多少名小学生?
4、猜想全国有多少名小学生?
二、形成表象提出问题
1、(出示100000000)大家认识它吗?(指名回答)
85
教师在100000000上面板书。一亿”。
谈话:大家都会读会写一亿,但是这一亿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亿有多大”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亿”做单位的数据呢?接下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网上资源。
1)提出问题:看到“1亿”这个数字有什么感想?“1亿”到底有多大呢?
2)提示课题:“1亿有多大?”
三、实践操作推算感知
师:“1亿”很大,也很抽象,要知道它有多大,必须有一个实物来作比较。
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出一些纸张,合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即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数100本大约所用的时间。
(2)由局部推算出整体。
86
根据数100本所用时间,推算1亿本大约用多长时间。
四、阅读信息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推算一亿张纸的厚度,从长度单位这一个侧面感受了1亿有多大,同学们想不想再从别的方面去感受和体验1亿有多大呢?
如:1亿粒米有多重?1亿元人民币可做些什么?1亿个垃圾袋铺开有多大?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能围成多大个圈?制造1亿双一次性筷子要砍伐多少棵树木?等等。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一亿有多大
教学反思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