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颜色”和“人”为例浅析中西文化的不同
来源:爱玩科技网
以“颜色”和“人" 为例浅析中西文化的不同 李 学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611731 【摘要】地域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灿烂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者通过对“颜色”、“人”两个词汇的分析展开了对两种文 文化颜色人 化的探讨,不失为一种比较有价值的通道。本文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很值得大家商榷、探讨。 【关键词】地域中图分类号:GO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067(2OLO}O5—0244-01 本文谈到的“中西文化”,是指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与以西 欧、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本文从“颜色”和“人”两个词汇的丰富内 涵人手,谈一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中一个词,就是“颜色”。 颜色(color),是我们对光的一种视觉效应,可以产生很多联想意义, 也往往对人的情绪造成很大影响。人类对颜色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 史一样久远。伴随着人类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各种颜色在不同的文化 体中被人为的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色彩也就传递了一种语码信息,成为 一种外延的翻译。 比如,中国人所钟爱的“红色”。鲜艳的大红色也被称为“中国红”。 中国人凡是与热闹、喜庆、吉祥相关的事物,都喜欢在形容的词汇中加入 “红”的元素,像形容兴旺的时候我们会用“红红火火”、“满堂红”,境遇 好的时候“走红”、“红极一时”,被宠爱的人叫“红人”,繁华的人世叫 “红尘”,美艳的女子叫“红颜”、“红袖”等。依中国五行学,对应南方火 德的红色,是太阳、火焰、生命的颜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因此,直接反映中国文化取向的汉语语言中。红色成了褒义词的代表。 但在西方,“红”却没有得到这样的礼遇。在西方人眼中,红色是血 液的颜色,带有残暴、危险的意味。所以反映在语言应用中,词语“red” 已跨越了“红色”的本义,成为“血腥”的代表,带有“red”的词汇也就含 有了强烈的贬义。如red reven 一“血腥复仇”;a red battle_‘“血战”;a red na 一“危险信号”。 从简单一个“红”,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理性直接的一面,对于颜色的 象征意义,其语义和逻辑理据一般源于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而偏向于 感性思维的东方文化,对色彩在语言学中的抽象化应用,更着重于内心 感受,其语境也更宽泛、模糊。 再以“黄”为例。在中国五行学说中,黄色代表方位,也是大地 的自然之色,黄色亘古不易。这种色彩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 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隋唐开始黄色更成为“帝王之色”,除了天子, 普通人不能染指。在汉语里,“黄屋”指帝王乘坐的车;“黄榜”是皇帝发 布的文告;黄门是汉代为天子供职的官署。至于“黄袍”、“黄门”、“黄马 褂”等,无一不是与皇家的荣耀联系在一起。黄与红一起,成为吉祥高贵 的颜色,中国皇城的红墙黄瓦便体现了这样看法。 但是我们认为“至高无上”的黄色(英语中的“yellow”),在西方的文 化中却是卑鄙、怯懦、猜疑的代言词,在近一百年来,更增加了“色情”的 含义。为了3O块银币就出卖耶稣的犹大总是身穿黄色的衣服,催生了 如yellow dog一“忘恩负义之徒”这样的词汇。在英语中,与黄色有关的 词汇有yelowbely-“懦夫”;ye1]ow with jealDusy一“嫉妒”等等。可见, “黄”这个词汇在西方也是贬多于褒的。 白色,在西方被认为是最为质朴的色彩,象征着纯洁、天真,是属于 上帝的色彩。想象中的上帝,总是一个穿白衣服的老人d英语中的 white hand有“pure”(纯洁)、或“unstained”(清白)之意。即使是谎言, “white lie”也仅仅是不怀恶意的谎言。但在中国的文化中,白色由于其 神秘、空洞、虚无,成为了与死亡相关联的颜色,是丧服的颜色。“白”, 在汉语语境中,也有“静止”、“无”的意思。像我们常说的“白干了”、 “白吃白住”等。在用颜色表示尊卑的时代,“白衣”、“白屋”、“白身”等 使人产生卑贱、清贫的联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构成语 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上述从颜色衍生出的诸多词汇,集中反 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那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颜色,中西方的爱憎差 别如此之大呢?我们不妨大胆进行一些推测。 244 中国电子商务●2010・05 稍微总结一下,不难发现,中国人对红、黄、紫、黑等暖色、重色的偏 好;而西方人,则要素雅的多,喜欢的多是白色、蓝色等浅色调、冷色调的 颜色。这是不是和东西方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呢?就像写意的中国 水墨画与写实的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别一样,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迥 异的。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擅长思辨、推理的理性思维,而 海岸线曲折多湾、陆地相对狭小的欧洲更造就了西方人商业发达、 四海为家的海洋性格。游荡在广阔的天地间,晴朗的白色、开朗的蓝色 等就成了西方人喜好的颜色。但拥有广袤土地的中国人,对于故土的眷 恋之情更为深刻。农耕文化的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需要也不屑 于与周边弱小穷困的邻国进行贸易。因此,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中华民族 热爱土地和太阳(农耕靠天吃饭)的颜色。同时,偏向于感性思维、内向 性格的中国文化,因内敛而致厚重,因压抑而致激昂,也就更喜爱能宣泄 情绪的浓烈色彩。 作为文化的创造者的“人”,也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词语。通过对 “人”的比较,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一些深层次的区别。 “人”这个词,在英语中有多种的翻译。常用的如“human being”、 “ntgn”、“mankind”、“people”、“person”等等。其中“human being”侧重 于人的自然属性,区别于动植物和神、鬼之类;而“mankind”侧重于人的 社会属性。“people”形容成群体或个体的人、“person”则指是单个的人。 但是在汉语中,“人”就是“人”,没有第二种说法。这是个耐人寻味 的话题。在古汉语中,常与“人”搭配的词语只是“人口”、“人力”等,感 觉不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不同,缺乏人的“个体性”。 从这些词汇的区别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中西文化在如何对待自 身——即“人”的问题上.有着相当的不同。西方文明是建筑在理性思 维上的文明,和它所处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虽然也有过黑暗的中世 纪,但始终活跃的市民阶层(Citizen)和频繁的海内外贸易活动,使西方 人一直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突破了宗教与封建思想的壁垒,使 “human being”腾空出世。 当然,暂时先进的文明并不就是最终正确的文明,就像西方的科学 文明并不一定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最好伴侣。儒家文化,毕竟在治理中国 这样庞大的帝国时能很好的驾驭人民,消除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如果不是西方列强和其带来的强劲的西方文化打乱了中国文化发 展的步伐,也许中国会发展出一种更高境界的文化形态。当然,这已经 只能是猜想了。我们也只能通过翻译,将西方的“”、“人性”、“人 本”等词汇搬来照用,并努力使之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曾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 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 生活的性质。”因此,掌握--I'-]语言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通过对中西语境中“颜色”和“人”这两大类词汇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比 较,或许能感触到不同民族、文化的核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t [1]胡文仲.踌分化交际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出版社,2006. [23张公,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李学:(1983一)浙江新昌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