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来源:爱玩科技网
堕 No.4 TIME EDUCJATION 浅析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杨玮玉 摘要:杜威的“教育无目论”实质是批判传统教育由行政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抽象目的的做法。在杜威看来,教育目的应内嵌于 教育的过程之中,考虑儿童的经验,能有效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促进儿童不断“生长”。民主主义不是外在于教育过程的一个抽象目 的。民主主义的生活方式由于经验的平等共享,从而使教育的外部目的与内部目的实现了统一。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民主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2.07.063 目的强加于儿童。”[Sl由于教育目的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以及实 际的教学情境相脱离,这种做法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教师和学生 经常处于内外两种目的的冲突中,无所适从。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 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大师,被誉为“美国人民的领路人、良心 和导师”。杜威在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不同章节提到“教育 无目的”。例如在《教育即生长》一章内提到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时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 目的”Ill。在《教育的目的》一章指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 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 概念并无目的。”121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美国教育界曾经引 起很大的争议,很多人仅仅依据文本的字面意读就认为杜威 否认教育存在目的,这是一种误解。笔者通过解读文本背后的涵 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 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 程。[61它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所形成的副产品, 是活动设计的结果或预期的结果,而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社 会、政治需要所决定。传统教育把“生长”理解为朝着一个固定目 标的运动,儿童的成长就是达到成人制定的标准。这种理解的错 误在于“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 义认为,杜威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有丰富的内 涵,并非是从根本上否定教育目的。 1“目的”的涵义及其在教育上的运用 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方法,牺牲个 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杜威认为,从外面强加给教 育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实际上是命令。这种目的 不能在特定情景下激发智慧,不切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众多 儿童千差万别的心智和情感,不能刺激儿童思考判断和勉励他们 认真执行,这种抽象目的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能为儿童所 理解,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显然,杜威的“教育无目论”并非真 正否认教育目的,实质是指教育不能到教育过程之外人为的去找 一在探讨教育目的之前,首先需要探讨“目的”一词的涵义,什 么是目的?杜威认为“明确地说,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 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 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 如何理解杜威的这一定义呢? “目的”和“结果”不同,结果是一个终点,而目的与过程密切 相关。“目的”有两个前提,第一,达致目的的活动必须有内在连续 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又脱离了儿童的经验世界,不能使儿童“生 性,循序渐进。第二,目的能为活动提供方向,能被预见。满足这 两个前提的“目的”由于与“经验”相调适,才能产生明智有效的活 长”。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传统教育目的观的纠正。有必 要指出的是,杜威对传统教育目的观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杜威在教 可以从杜威对卢梭的自然教育目的观的分析中得出,卢梭从自然 动。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目的是否良好?杜威认为,良好目的须 满足:第一,目的产生于实际情境,不来自活动之外。第二,目的 应具有试验性质,有灵活性,可以调整。第三,目的能使活动自由 开展,目的和手段可以互换。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良好目的解读 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在于过程中,二是具有适应性,三是能指导活 育目的观上是完全的儿童中心主义者或个人本位论者,这个结论 哲学出发主张教育顺应儿童天性,使儿童身心自由发展,从而保 持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社会统制教育目的。杜威认为,自然教育 自然发展等同于正常发展,放弃了心智的培养,流于放任主义,同 性的或不连贯的活动,对教育目的也是致命伤。” 3民主主义生活方式与教育目的 动。有价值的目的应该有助于人们观察、选择和计划,指引活动 顺利进行。杜威将上面的原理应用到教育方面,提出了判断良好 目的观积极的一面在于考虑了受教育者的自然禀赋,缺陷在于将 的教育目的的特征:第一,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需要确定。 第二,能与受教育者的活动相互结合。第三,不能是抽象的目 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威对于“目的”涵义的解读是与 其实用主义哲学相一致的,实用主义哲学强调经验的作用,拒斥 抽象、普遍的概念。杜威所理解的“目的”与传统教育的“目的”在 内涵和功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2内部目的与外部目的 样对儿童的成长不利。“在自发的自我表现的名义下,允许学生任 教育是一种实践,具有社会改造的功能。杜威在《我的教育信 条》中也提到“我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一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就具体、深入地论述了教育与民 主主义的结合。杜威认为,在一个或不平等的社会,存在着社 杜威所说的“教育无目论”有其特定内涵,实质是针对传统教 育中存在的由行政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抽象教育目的的一种 批判,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教育存在目的。杜威指出,“从外面强 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根子很深。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 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的中接受这些目的。教师把这些 一会群体间经验的对立或差异,反映到教育上则存在着两种教育目 的,一种来自于教育过程内部,由受教育者自己的经验发展得来; 另一种来自教育过程外部,代表社会与权威。两种目的经常互相 矛盾。只有在民主主义社会,人与人平等相处,经验相互交流,来 自外部和内部的教育目的才有可能实现统一。IlOl民主主义社会是 88— 堕 塾! No.4 TIME EDUCAT10N April 杜威的理想社会,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造的基本方法。“民主的社 于教育的过程之中,能激发儿童与经验和环境的调适并不相互矛 会既然断然否定外部权威的原则,就必须用自愿的倾向和兴趣来 盾,在逻辑和价值观上也是统一的。 替代它;而自愿的倾向和兴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形成。”” 教育的 4结语 社会目的就是“学会民主主义的生活方式”。民主主义的生活方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具有进步意义,它代表着进步主义教 式由于消除了“经验的对立”,使得“生长”成为了一切成员的理想 育对旧教育的否定,其真正内涵是对具有色彩的传统教育从 标准,不再存在着外部对教育的专断统制。 上至下脱离儿童经验制定抽象教育目的做法的批判,并不是从根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的是:杜威一方面反对给教育预制外在的 本上否定教育存在目的。在杜威看来,教育目的应存在于教育的 抽象目的,另一方面却又把“民主主义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所追 过程之中,它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连,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 求的理想目的,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呢?通过杜威对民主主义 能不断激发儿童的“生长”。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保证了教育目 生活方式的分析,答案是否定的。社会性的要求与儿童的“生长” 的的制定不再受制于社会的专断目的,民主主义的生活方式由于 并不总是相对抗的。民主主义并不是教育过程之外抽象的目 经验的平等相互交流,从而使教育的外部目的与内部目的实现了 的。因为在杜威看来,“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的形式,它首先 统一。 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在民主 社会里,民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的交汇,经 参考文献: 验的交流增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滋长,不断改造经验。民主主 [11[21[31[4][51[61[7][81[1o][111[121 ̄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 义社会的“民主”程度就是以社会各群体间交流互惠为尺度的。 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118,122,119-120,120,58, 民主社会的关键在于经验的交互作用上。杜威曾反复告诫:民主 59,112,111,97,97. 主要不是一种形式主义,它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因而用不着 【9】约翰・杜威,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把当前的民主主义的形式,概念和态度强加于儿童身上,只要儿 社.2003:363. 童在活动中经验不断成长,不断得到改造,也就表明他们已在发 展自己的“民主主义生活方式了”了。因此,杜威提倡的“民主主 作者简介:杨玮玉(1984一),女,广东潮州人,硕士,仲恺农业工程 义生活方式”这一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杜威的教育的目的应内嵌 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广东广州510225 (上接第87页) 3.3齐抓共管,创建防火良好氛围 消防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加大防火检查与整改力度,应坚持定期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做好高校防火工作的重点 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坚持普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适时邀 要在防范上下功夫。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卫生、安监、文化 请相关专业人员对防火重点部位、易发火灾部位等进行督查,及 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深入开展防火安全大检查,不断净 时整改火灾隐患。 化高校防火安全环境。消防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高校防火工作的 高校校园防火工作已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也 监督指导,要加大防火安全监督检查和防火宣传教育力度。高校 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校园防火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校园的 要认真落实《消防法》及《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 防火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高校火灾的复杂性以及高 规,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防火安全意识及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 校防火建设的相对滞后性,高校校园的防火形式依然严峻。我们 落实各项防火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防火安全组织,构建学校一部 只有进一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防火意识,进一步落实 门(单位)一班级的防火安全网络,组建义务消防队,主动吸收各 各项防火安全制度,进一步加强防火检查、整改,充分调动广大师 类人员参与校园防火工作;确定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等楼宇为 生员工的防火积极性,群防群治,才能确保校园安全,为广大师生 防火工作的重点区域,完善防火档案,明确各区域防火安全责任,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责任到人、到位,加强防火巡查及检查,严控私拉乱接、私用大功 率电器等行为,将火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3.4科学管理,提高防火自救能力 【1】消防局.中国火灾统计年鉴(1998—2003年)[M].北京:中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消防工作基本方针,因此,做好校园防 国人事出版社,2004. 火工作,必须在“防”上下大工夫。首先,我们要加强防火安全教 [2】上海商学院发生火灾,四名女生跳楼身- ̄[DB/OL].http://news. 育,普及防火知识,提高防火意识。一方面,我们可根据高校火灾 online.sh.cn/news/gb/node/node_22212.htm. 特点,在新生入学、新员工上岗、l19消防日等时期,通过报刊、电 [3】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发生火, ̄[DB/OL].http://www.CCP ̄.com/ 台、广播、网络等媒介宣传火灾原理、灭火器(毯)和室内消火栓正 special/1 109/index.shtm1. 确使用等防火常识;定期举办火灾报警、初期火灾扑救及火场逃 生等消防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火意识及防火自救技能,提高 作者简介:周兰胜(1981一),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 素质。另一方面,我们应及时通报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江苏省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有针对性的开展防火教育,如开展火灾现场会,用事实教育和提 223800 高师生防火意识,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 龚永刚,江苏省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O0 社会”的防火效果。其次,完善规章制度、规范防火管理。在明确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