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数(教案二)

对数(教案二)

来源:爱玩科技网
课题:4.3对数.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数概念及性质,了解常用对数概念.

2.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

3.会应用两个对数恒等式实行化简.

4.会用计算器计算对数值.

5.通过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相转化及对数恒等式的应用.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提升他们的运算水平.

6.在本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对数恒等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叙述指数函数定义,定义域、值域.

2.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值等于某一确定的正数

的问题.

(>0,且≠1)中,自变量取什么值时,才能使函数的

例如:在指数函数中,当取什么值时,=5?现在这个问题只能从指数函数

的图象(图1)中找到=5时,≈2.3,从图象上能够看到使=5的值是存有且唯一的.

(用投影仪,给出图象先给=5的值,在图象上找到点.再找到这点的横坐标=2.3)

二、讲授新知

定义:在指数函数(>0,且≠1)中,对于在实数集内的每一个值,在正

实数集内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反之,对于在正实数集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在内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幂指数,又叫做以为底,的对数.

一般地,我们把“以为底的对数”记作:(给出书写格式强调和真数的位置,注意谁与等号对齐等)=

(>0,且≠1,>0),其中,

右下角的数是底,叫

做真数,是以为底的对数.

实际上,上述对数表达式,不过是指数函数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例如,3=81与4=

81,这两个式子表达的是同一关系.

组 组

2=32 能够表示为 5=32;

10=100 能够表示为 2=100;

能够表示为 ;

能够表示为 ;

能够表示为 ;

这两组等式表示了、、

之间的同一种关系,仅仅表达的形式不同:组等式是指

数形式的等式,简称为指数式,组等式是对数形式的等式,简称为对数式.

在对数式中,只要知道、、中的任意两个,都能够求出第三个数.

例1 以为底,什么数的对数等于?

解:设所求真数为,依题意得

.

化为指数式,得

.

例2 以什么数为底,8的对数等于6?

解:设所求底数为,依题意得

.

化为指数式,得

.

因为对数的底数只能是正数,所以=.

例3 求以9为底27的对数?

解:设所求对数为,依题意得

.

化为指数式,得

.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组中最后三个等式,发现对数具有下列性质:

(1)1的对数为零;

(2)底的对数等于1;

(3)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由于指数式与对数式可以互相转化,其中一个成立,对应的另一个也成立,即

(>0,且≠1) =(>0,且≠1,>0).

若将 =代入到指数式的中,得 .

若用代入到对数式的中,得→=→.

(用投影仪,分步代换,得出恒等式.)

例如,

常用对数:

定义 底是10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为了简便,通常把底10略去不写,并把“写成“”.即把

记做

,以后如果没有指出对数的底,都是指常用对数.

例4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2,1,,10,100,0.01.

解:

10=10=1,

100=10=2,

0.01=10=-2.

例6 计算下列各值:

(1); (2); (3).

解:(1);

(2);

(3);

三、课堂练习

1.第115页练习第1,2,4题答案写在本上.

2.第115页练习第1题答案写在书上.

3.利用计算器求对数(精确到0.0001):

198.3, 0.223.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数概念及性质(1)、(2)、(3).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

(>0,且≠1) =(>0,且≠1,>0).

3.对数恒等式:(1)=结内容依次写出).

(>0,且≠1); (2)(>0,且≠1,>0)(小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第112—114页,将课堂小结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

2.第115页练习第1,2,3题.

3.第123页习题4—2第1题.

六、板书设计

复习后,将第4块黑板改换成例4、例5.

在第一块改写成小结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