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建筑材料的论文:“筑”—关于建筑室外大型陶瓷雕塑的语
言研究中国陶瓷
【摘要】:突破了以往对雕塑语言的研究方式,而侧重于对“筑”的研究,它从建筑语言﹑雕塑语言与陶瓷语言的融合对“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论文只是尽力把握住显示有关三者交汇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对大量的实例进行归纳和整理,分别总结了三者与砖之间的形态构成方式。
【关键词】:建筑,雕塑,陶瓷,砖,陶瓷砌块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这就是本课题得以确立和展开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的经济速度的飞速增长,随着我们美化人们生活的这样一种进程,相应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用艺术作品来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四面都是高大建筑物的空间里,放上一件抽象性的或具象性的大型陶瓷雕塑作品。由于其表面色彩华丽且粗犷,而打破了由钢筋混凝土造成的单调冷漠的气氛,并且在视觉上给人予轻松、自然、宁静的享受,那么此作品就既能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又不会给人以繁缛的感觉。由于陶瓷需要火的烧成,其局限性是难烧成大的体积的,而单位体块则符合陶瓷成型关系。“筑”就是在雕塑﹑建筑﹑陶瓷的“塔尖”上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它既能把大型建筑式陶瓷雕塑用于室外,又能
1
-
够扩展陶瓷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由于在陶瓷雕塑语言中引进建筑语言,则正好可以用陶瓷语言和雕塑语言的优势来弥补建筑语言难以表述的欠缺。因此如何继承和汲取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大型建筑式陶瓷雕塑,是我们探讨、表现建筑的文化性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可以把“筑”这个课题作为建筑﹑雕塑和陶瓷外来语的一个子题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题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说文解字·今注》对“筑”一字如此解释:筑,擣也。从木,筑声。《段注》:“其器名筑,因之人用之亦曰筑。筑者,直舂之器。……正义曰:筑者,筑杵也”。
“筑”本为“筑杵”,引申为动词“建筑”之义。今简化作“筑”。《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筑”的解释如下:建筑,修建;根据《辞海》中的解释。它包含四层含义:《史记﹒黥布列传》:“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释名饰言语》:“筑,坚实称也”。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与人家挑土筑墙,和泥托坯”。杜甫《畏人》诗:“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综上所述,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在施工方面的特点。很显然,这样界定筑,虽然强调了筑的施工方法,但是其落脚点与本文所述的筑不同。其实在人体里,细胞的垒加;在现代陶艺里,搓成泥条后的盘筑成型;还有我们在建筑物上所经常看到的马赛克、瓷砖的垒加……都是一块一块的小单位垒加的过程、都被称作是筑。还有,建路是先铺鹅卵石,再铺沥青等复合材料,这种相加同样也属于
2
-
筑的范畴。本论文正是从筑的层面上,对建筑﹑陶瓷和雕塑的实体元素的特征进行探讨。
研究怎样用科学严密的方法把陶瓷雕塑化整为零,变成我们可搬得动、随手可拿的小砖块,然后又通过化零为整的方法,把小单元的砖垒加成一建筑物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巧妙地复制建筑物的比例和形,并且能在重组整体结构的原则下,完整体现经建筑后的陶瓷雕塑。而砖就像写文章﹑打毛线、小孩玩搭积木那样,可以搭成各种形式的组合。砖古称“壁”。它的产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它本身便是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从我国在陕西扶风发现的最早的一块残砖,可以看出,我国最初制作的砖并不是用于筑墙,而是贴砌于土墙的表面,对建筑物起着保护和装饰的作用。这就说明了砖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还具有艺术性。随着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想从人工的、规格化的环境中脱离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由用土做成的砖,就以它比较经济,容易制作,不易腐朽﹑质地细腻﹑重量轻﹑防火﹑不变形﹑不怕潮湿﹑比起木质﹑竹质与纸质来要便于传世,并且与其它的建筑材料相比更让人有亲切感的特点,因而就成为了当今现代建筑里不可缺少的材料。维吾尔族建筑就是用人工把砖一块一块的砌上去,不同的是它在垒砌的过程中,把本来是一种很普通的建筑材料,改变为装饰材料,将砖突出一部分,收缩一部分,巧于组织,组成一些美丽的几何图形。这就与德国建筑学家和艺术家彼得·贝伦斯的观念不谋而
3
-
合,他认为:“艺术形式更应该将物品的效用尽可能地阐明清楚,要采用与所给材料的特性相符合的、富于表现力的形式”。随着砖及用于帖面的材料种类的繁多,所以砖砌工程的外观不仅取决于砖块的颜色、质地及所选的粘结材料,而且砖砌体的最后效果也要取决于砖缝及砌砖的格式。的确,建筑的排眼(又叫砌缝),是要通过水泥的宽窄、厚薄、挪来挪去的借用而形成的。如一些水泥窗花、栏杆等的层出不穷的图案构图形成了丰富的表面肌理,具有不同程度的装饰效果。而筑在其垒加的过程中,讲究的恰恰就是,运用砖缝的美感、陶瓷的釉色及砖体的摆放方式来美化、深化、丰富主体物及其所表达的意象。雕塑﹑建筑、陶瓷是筑涉及的主要领域。建筑与雕塑同是形体与空间的艺术,同样是立体的、占有空间的,自古以来它们就有不解之缘。西方古代文明的第一高峰—古希腊时代,在建筑与雕塑的相互结合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建筑雕塑有起美化建筑、点明建筑的功能的作用,所以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建筑物上,都可看到用雕塑来进行装饰的建筑,有裸体的男女天神站立于房顶上的,也有力士用双臂举托着房梁的……到了现代,建筑雕塑已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它以一种雕塑化建筑、建筑式雕塑的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种交流的结果正是日益扩大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若要说建筑式雕塑在雕塑领域里是重要的、是开创性的,那么在建筑里同样也是重要的、是开创性的。如悉尼大剧院,当我们站在远处观看,就可发现它外形,只不过是一座巨
4
-
大的船帆或者贝壳形状的雕塑而已,而不是建筑。所以我们称有观赏性的建筑用样也是雕塑。也许有人会疑惑的问道:“雕塑难道也有建筑特点吗?”。
笔者可以肯定的回答:“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做泥塑时,特别是大型的,当我们为了不让架子上的泥巴往下掉,而通常使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挂十字架。通过十字架的高、低的不同摆放来托住泥巴的这种力的行为,不正与建筑里的砖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吗?还有我们在做泥塑时,从上大泥到最后上小泥的过程,这本身也就是在造建筑。再比如,我们利用钉子的圆头在一块板上钉出高低不平的浮雕现象,同样也把它称为是筑行为—由小元素积累成大的东西。这就说明了做雕塑的过程—塑其实也就是筑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做雕塑就是造建筑的行为,造建筑就是做雕塑的行为。由于纸张易破,木板易腐蚀,铁易氧化,只有陶瓷是一种不会腐蚀生锈的材料,它具有坚硬、耐高温、不氧化、不分解、不变形、不变色、易清洗等材质优良的特点,加之它借助异常丰富的釉色、奥秘无穷的窑变,使人产生的天然亲切感和与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很好的互补作用,使得陶瓷既能很好的表现雕塑,又成为了建筑的最佳材料。并且与青铜、花岗岩、大理石等昂贵的材料比较起来,陶瓷相对低廉,强度较高,是一种经济的、稳定的、效果好的材料。而历代砖的长﹑宽﹑高对于我们来说,是尤其具有研究价值的,这是因为它不仅有利于陶瓷的烧成,而且还因为它的灵活搭配而有利于审美。而陶瓷雕塑,
5
-
它是要根据其作品的大小、烧成的需要来决定其砌块的尺寸的,因此我们对陶瓷雕塑的分割而形成的砌块,同样也就要便于建筑工人们的操作,但是如果大型的建筑式陶瓷雕塑的砌块便于安装的话,那么就是说规格大的砌块同样也是可行的。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砖小是为了能便于工人们的操作和搬运,但是要从长城砖所起的作用的角度来看,它就要求坚固,要求能垒起一个大的、能用来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这样的一种长城,由于它是用来打仗的,所以根本不考虑人们能否搬得动等问题。而上述的画像砖墓,由于它是墓主们有意识地在砖砌筑的形式中,体现事死如事生的、带有保密性质的观念,所以怕被盗墓同样也就要求墓砖要坚固,当然它也就不考虑人们是否能够拿得起。以上这些统统的都说明了传统是非常丰厚的财富,古代虽然已经有了大规格的砖块,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发扬,所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古代的观念,让它与陶瓷砌块相融合,使陶瓷砌块的规格可以相应的、适度的变大,以便于砌块的安装。
因此,建筑的过程就受到了砖的尺寸的大小的制约。陶瓷雕塑的砌块虽然不能像标准建筑用砖那么小,但也不能无限的变大,这主要是根据陶瓷雕塑分割成陶瓷砌块的各种受制约的因素所决定的:它受到了造型、窑炉、烧成、运输、安装等的制约。由于分割使烧制大型陶瓷雕塑的困难解决了,但同时也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就是造成了很多的分割线,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由于分割是一种破绽,但它同建筑里的排眼的原理是一样的,是同
6
-
样具有建筑美感的,所以这种被分割后的陶瓷砌块,并没有影响到陶瓷雕塑的艺术性的传达,反而因其留下来的模线的多样的组织方式,从而使得陶瓷雕塑具有了建筑的美感。所以这些分割线就成为了大型建筑式陶瓷雕塑的特征。我们都知道陶瓷成品外观器形的缺陷之一就是变形,同样陶瓷砌块也不可避免变形的问题。那么如何减少因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造成的变形,就是大型陶瓷雕塑由室内走向室外的对变形处理的一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工人施工时,利用水泥的宽窄、厚薄、挪来挪去的借用来掩盖这个缺陷。所以将陶瓷雕塑分割成陶瓷砌块,然后再运用筑的垒加的方式,使其最终成为大型建筑式陶瓷雕塑是人们可以接受的。同样,在建造房子的时候,由于陶瓷砌块的出现,我们还可以把全部荷载传递到钢或混凝土的骨架上去,这样一来,陶瓷砌块的作用就缩减到只是填在骨架立柱之间的屏幕,只起隔绝雨水、寒冷、噪音和欣赏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降低重量和体积,我们还可把陶瓷砌块做成空心砌块或是薄贴面砖。
中国陶瓷因此筑走进大型建筑式陶瓷雕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陶瓷雕塑脱离了传统的意义,使居室小摆设、日用品等陶艺走入建筑艺术当中,并且还显示出其不可多得的优势—丰富的釉色、烧成的独特魅力和坚固耐用的性能,最重要的是陶瓷所具备的与人性的天然亲切感,这无疑也就为雕塑艺术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气息。所以陶瓷雕塑走向室外,成为大型的建筑式陶
7
-
瓷雕塑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萧默,王贵祥.建筑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5]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汉宝德.细说建筑[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