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城市发展的脉动中走向优质均衡 上海基础教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

在城市发展的脉动中走向优质均衡 上海基础教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

来源:爱玩科技网
在城市发展的脉动中走向优质均衡 上海基础教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 文/通讯员焦苇本刊记者罗阳佳 “十一五”期问,上海瑟础教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全同,牢牢把握 “以人为本”理念,始终瞄准n士 教育的发展前沿,充分发挥两级管删优势, 始终用更宽的眼界、更深的思考、烫实的措施,站在更高的起点谋篇布局。 201O年,上海42万农民工子女全部实现义务教 育免费就读、处于入园高峰的13万适龄儿童顺利入 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让160万中小学生在 学习中快乐成长、融人新一轮城市形态布局调整的郊 区学校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无法一一细数 人振奋的成就,主要归因于上海始终用更宽的眼界、 更深的思考、更实的举措,站在更高的起点谋篇布局。 这五年,上海基础教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城市 发展的全局,审时度势地进行着顶层设计,在科学规 划中不断体现基础教育的时代性、开放性、超前性特 征,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 这五年,上海基础教育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理 的数字与成果充分体现了上海基础教育“先一步,高 一层”的思路,展示了上海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风 采,更彰显了上海基础教育关切民生,走向优质均衡 的铿锵步伐。 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在具有内涵 “十一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令 特征和上海特点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中,深入推进素质 教育,充分显现的敢为、作为和有为。 32 09B/2010《上海教育 攀簿籀 这五年,上海始终瞄准世界教育的发展前 沿,发扬开拓进取精神,用改革解决改革中的问 题,用创新突破发展中的难点,在迎接社会对优 质教育多元需求的巨大挑战中攻坚克难。 这五年,上海充分发挥两级管理 优势,重心下移,调动区县和学校积极性,以勇 气和才智,创造了教育改革丰富多彩的新鲜经 验,形成了各区县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百花齐 放的生动局面。 坚持公平均衡,关切百姓民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 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的教育。“十一五”期间,上海强化责任,坚持教 育的公益性质,构建基本均等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破解社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教育问题,如 城乡教育差别问题、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受教育权 益差异问题、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权益保障问题等。 2009年秋成功开办。 着力缓解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受教育权益差 异问题,努力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受教育权益,上 海的做法可圈可点。上海严格执行国家“两个为主” ,逐步提高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本市公办学校 就读的比例。同时,实施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民办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告诉记者,城乡教育差别 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乡教育硬件资源的差异,另一 方面是城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差异。为此,上海建立了 教育管理,到2010年新学年,已审批162所以招收 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委托招收农民工子女, 对区县财政教育拨款情况进行跟踪,并运用市级转移支 付和专项拨款等手段进行调节的机制,推进城乡教育资 源均衡配置。一是建立健全市级财政向财政相对困难区 县的转移支付机制,五年来下达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 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目前,崇明、金山、奉 贤等财政相对困难区县的小学和初中生均拨款已超过 并给予基本成本补贴,供农民工子女免费就读。到 2010年秋,全市40余万农民工子女全部可在公办学 校或委托民办小学享受免费教育。 对处境不利人群的关爱,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和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了0.1%的特殊学生群体, 上海付出的是100%的努力,履行着“一个都不放弃” 全市平均拨款水平。二是建立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 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 的承诺。“十一五”期间,上海将特殊教育对象由视力、 听力、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拓展到自闭症、脑瘫、多重 费拨款标;隹,从2008年开始,小学和初中生均拨款标准 提高到1400元和1600元。三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 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实现特殊人群教育的全覆盖, 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随班 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社区教育为补充,医教有机整 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同时,上海大力保障家庭经济困 难人群的教育权益,“十一五”期间,已建立健全覆盖 所有学段的“两免一补”保障体系,同时提高了贫困 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 费保障机制,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实施义务教育免学 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的。四是适应城市人口向郊 区转移的趋势,实施郊区学校建设工程。仅2008~2010 年,郊区共建设各类学校363所,新增建筑面积287 8 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03.79亿元。 在资源配置逐步均衡的情况下,城乡教育的质量 与水平差异矛盾逐渐凸显。“十一五”期间,在市教 委的部署下,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始向郊区农 村辐射。一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委托管理, 直接植入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二是组织中心城区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这是一场惠及全市160万中小幼学生成长成人、 促进10万教师观念变革的浩大工程。“十一五”期间, 1998年启动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进入 优质学校到大型居住社区公建配套学校对口办学,实 现这些学校的高水平起步。三是加强优质高中教育 了全面推广和质量提升阶段,上海紧紧围绕现代化国 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 资源辐射郊区农村,推进优质高中到郊区办分校。向 明中学浦江校区、上海中学临港新城分校等都已于 展为本,以培养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形成了富有上海特 《上海教育'半月刊09B/2010 33 色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体系,丰富和完善了教育 教学实践方式,建设了一支课程改革队伍,开发了一 批课程资源,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为全国课改提供 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尹后庆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指一切教育 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需 求的教育。为此,2007年以来,上海先后两次专门召 开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聚焦提高教学有效性,引导 教师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环节 的研究和改进,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 康成长:聚焦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推动学校根据学 生需求和办学实际,加强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 研究,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可持 续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成为学习 和课堂的主人。例如,育才中学的课程实施将“学期” 科学整合为“学程”,设计为“模块”,让学生自己决定 每门课学习的安排、程度、进度。 “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拓宽学 习渠道,丰富学习经历。目前,上海形成了包括考察 体验、社会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内容组成的中小学 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建立了大学、科研院所、人文科 普场馆为中小学校提供课程教学资源的机制,建设了 “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科普教育”“艺术 教育”“爱心与服务”等7个社会教育资源系列,每年 均有约20万中小学生进教育基地学习。截至2009 年底,全市共有纪念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1个、科普教育基地187个,丰富的校外教育基地形 成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大平台。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上海中小学自2007学 年起推行“三课两操两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 的体育活动:推迟中小学上学时间,保证学生有充分 的睡眠。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学习准备期,在幼 儿园大班探索幼小衔接活动,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观领域成为的聚焦点,只有深化管理改革, 激发区域管理部门的能动性,才能保证各项取得 实效。为此,上海通过下移管理重心,把区县和学校 推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使得基层的活力和能 动性得到了充分释放。2009年起,市教委每学期推 出4个区县“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内涵 发展”的个性化举措。如静安区结合辖区内学校少、 起点高、保障足的特点,依托国家级课题研究,推出了 “学习生活设计…‘学生健康处方…‘学习的N项体验”。 这些改革举措围绕全市基础教育的重点,结合区情、 利用区域优势,发挥了校长和教师的创造性,在社会 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深化办学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建立公 办和民办教育相互促进的办学格局,是现代城市的现 育的“无缝衔接”,并调整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内容和要 求,让孩子们学得更快乐,玩得更踏实,长得更健康。 坚持机制改革,破解教育内涵发展难题 “十一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 阶段,既有的管理、办学、培养机制已难以适 应,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为此,上海不断深 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五年间,上海加强民办教育的规 范和扶持力度,建立了公共财政投入扶持机制、学生 同等权益保障机制、教师同等待遇保障机制,制定了 民办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鼓励各民 办学校建立年金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民办教 化改革,坚持机制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内涵发展阶段,教育的区域特点、课程教学等微 34,o9 脚1o 《上海教育 刊 弱学校委托市区品牌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管理的工作,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辐射,并收到明显 成效,许多学校从“生源流失”转变为“生源回流”。 同时,委托管理制度在明确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 上,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具体事务委托给专业性强、 公信力高的教育机构,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办学 绩效进行评估,激活了“管、办、评”联动机制。 坚持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又好又快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一五”期间, 上海、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充分动员一切力量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 “十一五”期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形 态调整,随着城郊结合地区一批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 和郊区新城的建设,上海的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 当口。为此,上海大力加快郊区学校建设,加强中心 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郊区教育资源大幅增加,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以学前教育为例,五年间,郊区 县新建了400多所幼儿园,极大缓解了这些地区入园 高峰的压力。为改善郊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内涵 发展,2007年起,上海把加强400所农村中小学信息 化环境设施建设列入市实事工程予以落实。 教育优先发展,师资队伍是关键。为此,上海启 动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并每年举行全市中小学校 (园)长暑期专题培训。2008年,上海市教委利用全 育的发展,形成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市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施上海市新农村教师专业发 深化培养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内 展培训项目。同时,加强教师的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 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上海以学生创新 训。至2009年底,上海中小学(含幼儿园)专任教师 素养培育为抓手,不断探索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9%,比2005年提高了 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 1 7个百分点,增幅达32.89%。 相继开展高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实验项目”试点,构 教育优先发展,经费保障是根本。市、区高度 建以中学为主、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协作的培养 重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区级统筹,加大财政 。一批学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主题的改革项目 投入,加强依法督导,实现基础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也已经悄然开展。杨浦区利用辖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 和教育资源保护。2009年,本市基础教育经费总投 资源集中的优势,以创建“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为抓 入282.81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71.26%。2009 手,构建高中与高校合作的区域教育联动机制,实施以 年,本市公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分别 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中小学、高校、科普基地资源整合 比2004年增长92.98%、105.55%和136.52%。 为基础、以师资培养为重点的教育创新实验,初步建立 未来的五年,是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了区域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机制。 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上海郊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规模已 上海基础教育将高举“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经大于中心城区,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却多集中于中心 基”的理念,聚焦提升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主题,围 城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制约,市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辐 绕深化内涵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主线,坚持科学发展, 射郊区农村学校存在和机制障碍。为了突破这 不断审时度势提出新目标,改革创新破解新问题,开 一制约,2007年起,上海启动了郊区农村义务教育薄 拓进取实现新发展。 《上海教育)半月刊09B/2010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