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摘要
伊川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伊国、伊阙,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名人名士出生于这里,或是逝后长眠于此。因此,伊川古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古墓葬20多处,如范仲淹墓、二程墓、邵雍墓等等。这些本应受到很好保护的文化资源却现状堪忧:墓地建筑破旧,年久失修,有的甚至仅仅剩下了一个小“土馒头”;相关管理设施不健全,甚至有的就没有人管理保护„„为改善此种情况本小组首先对伊川的这些墓葬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其次进行细致、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再次,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最终创作出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通过这一调查实践希望对伊川这些墓葬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伊川,墓葬,文化资源调查,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意见
1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 1 一、伊川简介„„„„„„„„„„„„„„„„„„„„„„„„„ 2 1.历史渊源„„„„„„„„„„„„„„„„„„„„„„„„„„ 2 2.资源与工业发展现状„„„„„„„„„„„„„„„„„„„„„ 2 3.交通条件„„„„„„„„„„„„„„„„„„„„„„„„„„ 2 4.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2 二、主要墓葬分布情况及历史渊源„„„„„„„„„„„„„„„„ 2 1.范仲淹墓„„„„„„„„„„„„„„„„„„„„„„„„„„ 3 2.二程墓„„„„„„„„„„„„„„„„„„„„„„„„„„„ 4 3.邵雍墓„„„„„„„„„„„„„„„„„„„„„„„„„„„ 5 4.姚崇墓„„„„„„„„„„„„„„„„„„„„„„„„„„„ 5 5.庄子墓„„„„„„„„„„„„„„„„„„„„„„„„„„„ 6 6.贾岛墓„„„„„„„„„„„„„„„„„„„„„„„„„„„ 6 7.李德裕墓„„„„„„„„„„„„„„„„„„„„„„„„„„ 6 三、名人墓现状„„„„„„„„„„„„„„„„„„„„„„„„ 6 1.方面„„„„„„„„„„„„„„„„„„„„„„„„„„ 6 2.存在的主要问题„„„„„„„„„„„„„„„„„„„„„„„ 6 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7 1.加强的重视,提高人民的认识„„„„„„„„„„„„„„„ 7 2.统筹整体发展规划,改革文化„„„„„„„„„„„„„„„ 7 3.多方融资,增加财政投资„„„„„„„„„„„„„„„„„„„ 8 4.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旅游群”„„„„„„„„„„„„„ 8 5.打响文化品牌,发展特色产品„„„„„„„„„„„„„„„„„ 9 参考文献„„„„„„„„„„„„„„„„„„„„„„„„„„„ 9
2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前言
伊川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的古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因此它的古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其中仅墓葬资源就有20余处。但是如此珍贵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也没有发挥它特有的价值。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以及风霜的侵袭,伊川的墓葬资源损害严重,有的现在甚至只留下了一个小土堆,墓者是谁更是无从考察。而且就连伊川本地人也对着这些文化资源知之甚少,若不加以宣传教育可能几代之后它们将被人们所遗忘。因此,本小组决定进行此次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对伊川现在真实存在的名人墓葬进行实地调查与记录;同时广泛利用网络与学校图书馆的一切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其次,对实地调查结果与查找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与总结。再次,根据统计、分析、讨论结果提出一些有益可行的建议。最后再梳理成文,即此篇调查报告。以期通过本小组的此次调查实践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普通民众的注意与重视,促使大家共同采取具体行动保护这些古代墓葬资源。并且为具体如何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前关于墓葬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相关的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也很多,很有意义。本调查报告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本小组希望能略尽绵薄之力,对来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伊川简介
伊川县北依洛阳,南接嵩县,东临登封,西望宜阳,东北与偃师接壤,东南与汝州市毗邻,辖7镇7乡37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74.9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2008年居全省第19位,比1997年上升了76个位次。 1.历史渊源
伊川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称伊国、伊阙,虞舜时称伊川,隋时置伊川县。后历经变革,至1932年,合并平等、自由两县为伊川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夏代,杜康酿酒于“上皇古泉”(今葛寨乡黄兑村),开中华酒业之先河;秦时,孔子九世孙孔鲋在酒后讲学,创伊川教育之首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伊川谱写了清丽壮美的诗篇;宋时,著名理学家程颐在鸣皋设院授徒,伊川因之成为理学名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魂归伊川,安卧在万安山下;著名哲学家邵雍选紫荆山麓为茔,长眠于“安乐佳城”。伊川古文化遗存丰厚,有古文化遗址72处,古墓葬20处。其中二程墓、范中淹、邵雍墓、土门仰韶文化等6处文化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川县杜康酒业文化浓厚,所产杜康酒以“清冽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享誉国内外。 2.资源与工业发展现状
伊川资源富足,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达37种之多,主要有煤、铝矾土、磷矿石、花岗石、铁矿石、石油等。其中煤储量1.8亿吨,铝矾土储量2亿吨。另外,还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今天的工业迅猛发展提供了有条件。目前,已形成了能源、发电、建材、酿酒、机械、医药、果品加工等产业体系;总装机容量4*12.5万千瓦的伊川二电厂、年产20多万吨电解铝的伊川龙泉铝业、年产60万吨原煤的宝雨山煤矿、民营企业的佼佼者洛阳市天源集团,洛阳星牛变压器公司、洛阳迪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为伊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交通条件
伊川县交通便利,电讯快捷,商贸、文娱和医疗保健设施齐全。焦枝铁路、洛界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郑少洛高速公路、洛栾快速通道、在建的洛栾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纵横交织。 4.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数据通讯网络功能完备;商场、宾馆、公园、舞厅、奥斯卡影城、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等服务设施完善;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中专教学条件优越;省级示范高中伊川高中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全省一流。
二、主要墓葬分布情况及历史渊源
4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1.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位于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约半公里处,距县城17公里,离洛阳25公里,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复,气聚风藏,1936年6月24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墓地内古柏林立,共达520余株。范仲淹墓墓地分前后两域,总面积约35亩。
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飨堂内悬蓝底红字匾“以道自任” 。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其中两侧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后域前部为仲淹次子纯仁墓,其后有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墓及孙辈墓。再后十余米,另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墓。一般墓葬排列顺序,多为父后子前孙更前。范墓则为仲淹墓最前,长子紧随,次子、孙辈远远在后,故俗称为“扯儿背孙”,较为独特。
(1).墓主生平
范仲淹(9--1052),字文希,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先后任西溪盐官,山西经络安抚使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联合富弼等推行“新政”,罢政后出知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葬于此。
(2).神道碑
墓园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艺术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为珍贵。“神道碑”位于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处的祠堂西侧,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文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为“神道碑”题额。
“神道碑”的碑文由欧阳修撰写,据后人评价,文章“叙事精简,词语精练,过渡自然,详略得当。描写之生动、评论之中肯、说明之详尽、抒情之热烈,莫不浑然天成”。碑文刻字为隶书,纤细中透着浑厚,飘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但现如今除了分辨出几个并不连贯的汉字符号外,碑文斑驳销蚀,许多已经模糊不清了。 (3).褒贤之碑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 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 。 (4).葬伊川之谜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生前从没有在伊川工作过,又是死在徐州,怎么就将家族墓地选在伊川了呢? 据考证,范仲淹是汉代清诏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天陕西的彬县,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那时举家迁到长安,后来,他的四代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其间,因为中原战乱滞留在了南方,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下来。范仲淹生前在给他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的情结。
5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5).相关传说
当地老百姓中间还流传着赐葬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里本来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园,后来发现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赐给了范仲淹;还有一种传说更离奇,说皇帝的女儿嫁给了范仲淹的儿子,一天,她哭着对父亲说,你把我嫁给了范家,他们家穷得连块墓地都没有,皇帝当然知道女儿的意图,就把这块墓地赐给了范家。 (6).与姚崇墓的关系
姚崇是唐代名相,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是后人公认的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封建官僚。
姚崇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河南陕县,其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黄的人家,后来姚崇当了宰相,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于是后来姚崇就将母亲葬在了万安山下。范仲淹当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亲的墓以后受到启发,将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这里的。
2.二程墓
二程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荆山脚下,称为程园。二程墓有三个墓冢,二前一后,前者为程颐程颢之墓,后者是其父亲之墓,意为父抱子,墓冢保存良好,三块墓碑均为元代嵩县县令所立。二程墓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同为北宋哲学二程墓家、教育家,学者分别称明道先生、伊川先生,洛阳人,北宋理学的二位奠基者,世称二程。
其学说,后为朱熹继承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的基地。包括程基、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基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基冢前基碑供案,四周有坟墙回护,基、祠一带古树参天,其景色显得十分肃穆幽静。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1).墓主生平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宋代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二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国北宋理学家。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世称“二程”。著作有《二程集》。 (2).位置构造
二程墓位于洛阳城南约32公里处伊川县城西2公里。程颢、程颐兄弟及其父程垧的墓地,包括程墓、程祠两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肃穆幽静。 二程墓,距离伊川县城闹市仅1公里,位於白虎山下的建新街上,占地40余亩,为二程父亲和程颢、程颐的墓地,分二程祠与二程墓。祠堂包括祭堂3间,卷棚3间,东西厢房各3间。另有明清年代石碑数十方,包括明宣德、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的重修碑。墓地和祠堂四周,有坟墻回护,周围可见石马、石羊、石虎。伊川县已恢复二程书院,程颐在伊川讲学30多载,四方贤人哲士闻风而至,杨时、游酢还曾经“程门立雪”。 (3).修建工程
二程祠堂位于嵩县田湖镇程村,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故居,程颢
6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并未在此居住过,仅其弟程颐在此居住。二程后裔世居于此,故名程村。二程故居初建于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大观元年(1107年)程颐卒,后人在此建祠。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皇帝下诏将程村命名“两程故里”,并在程村东1华里处建石牌坊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二程故里”。扩建房舍60间。后受战乱破坏,几毁几修。清道光年间,全祠总面为4392平方米,布局为三进大院。整体建筑,高大宏伟。祠内石碑林立,古柏参天,历来被视为理学名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月御书“学达性天”匾额,悬挂在程氏祠堂门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路过洛阳时,慈禧太后于书写“希踪颜孟”,光绪皇帝手书“伊洛源渊”匾额,送程祠悬挂,至今仍存。院内有一巨碑,约六、七米高,为书法极品,据说为元代赵孟頫所写。
程园于1963年就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开始,伊川县决定加大保护力度,并于1987年新建山门,新建围墙,成立了“伊川县程园管理所”,专门从事程园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程园内除二程及其父的墓冢外,还有子女及二程叔父的墓冢,该园占地100余亩,内植有古柏500株左右,有原来的大门、二门、墓祠、山院及祠堂、明棚、厢房等建筑及部分石碑、石刻。2003年6月,伊川县投资100万元实施了程园广场工程,修建了仿古牌坊、花廊凉亭,青石铺地,栽种了花草乔木,不仅使程园进一步得到了保护,而且为伊川城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3.邵雍墓
位于洛阳城南约35公里处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部的紫荆山中,墓地东临伊水,西依紫荆山。周围群峰拱围,草木茂盛。墓地境域偏僻,静谧幽,确实为风水宝地,安乐佳城。
邵雍墓地现存建筑物有石坊、山门,飨堂等,四周建有围墙,并保存有石雕,石刻。石坊位于邵雍墓南,距山门20米。由青石砌成,底柱四根,呈正方形,底柱之座双侧均有石墩夹持,下为石鼓,上呈月牙样,坚固美观。上部有石梁横连四柱。石梁之上雕成筒瓦状,坊脊两头各雕一石龙头,并刻有楷书“安乐佳城”,山门有石刻对联,上联“删后无诗啸月嘲风留青壤”下联“画前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山门上方有石刻匾额,楷书“邵夫子墓”
石雕由于常年失修形状和字体有的已看不清,飨堂共计3间,东西两面山墙,南北相通,用柱子做砥,北为石柱,南为木柱,屋顶建有花脊,屋脊两头装有吻。 (1).墓主生平
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称为“理学五子”之一。邵雍,字尧夫,一生未任官职。宁神宗宁十年(1077),邵雍云世,享年66岁。 (2).修建工程
自宋时起,明宣德,清乾隆,等时期或地方拔款,或仰幕者捐资,曾对邵雍墓进行数次修整。1968年当地村民再次于原址上用旧料重建。1986年,伊川县拔款对邵雍墓进行修整。
4.姚崇墓
姚崇墓地景区坐落与否伊川县城东万安山脚下,北依万安山,南临少洛高速公路。在范仲淹墓地东南约300米处为姚崇及其后代之墓地,在姚崇墓地东为宋璟墓地,宋璟墓地现在已为迹可寻了。姚崇墓地现在所立的三通碑,均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为其后人所立。
7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墓主生平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5.庄子墓
庄子死后,埋葬在洛阳伊川的白元。其墓在白元村北门外百余米处,墓前碑记刻有“周漆圆吏庄子墓”。相传庄子生前常梦蝴蝶,白元镇东连梦蝴蝶山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6.贾岛墓
《河南府志》载:“在府域西南30里伊阙之东山,墓碑见存,”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7.李德裕墓
李德裕墓地位于伊川窑底村北,在平泉遗址南约30余里,冢已失往日之恢弘。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三、名人墓现状
1.方面
从1953年开始县就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县委、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上述各个项目已具有一定基础,部分项目有较大进展,这为下步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程园,县里已斥资进行了多次改扩建,具有一定规模;伊川四高去年的整体搬迁新址,为伊川书院的恢复重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硬件条件;邵逸夫基金会要员、邵逸夫亲外甥姜廉清先生亲临邵雍墓安乐佳城和安乐书院旧址拜谒,并有意向修复该两个古迹,有意建一所“逸夫中学”,以便将平等中学所占的“安乐书院旧址”迁出;平等伊尹祠建了围墙和山门。天然石龙周围由中国古都学会捐助栽植的柏树生长良好。九皋山已有投资者着手开发。其他各景点或原貌保护较好或遗存丰富。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伊川县现在的名人墓保护项目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该县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物损坏比较严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例如范仲淹墓处,范园广场门前大约有四、五亩大的停车场上,已经长满了荒草,没有停一辆车,停车场上还摆着当地村民刚收的秋粮。还有范园“神道碑”的碑文没有得到必要的保护,以至现在碑文上除了可以分辨出几个并不连贯的汉字符号外,一无所获,碑文斑驳销蚀。二是虽给予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颁布了一些文件,但具体可操作性比较小,人员配给不充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由于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
8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缺乏科学规划、高起点策划,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丰富的旅游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在洛阳这个文物众多的文化名城里,伊川县的在名人故里的开发与建设方面还缺乏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四是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文物保护管理经费必须列入县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比列同步增长。文物保护项目绝大多数分布在偏远地区,点多、线长、面广,一般情况下,日常文物保护工作只能由业余群众承担,而文物保护人员补助经费一直得不到落实,文保员的责任重大而无利益可得,全凭文保员的责任心。虽然近几年省文物局支持拨付一定的文物保护经费,但相对众多需要修缮和管理的文物来说,还是杯水车薪。绝大部分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体裸露,椽檩腐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我们又无经费抢救修缮,随时都有垮塌危险。通过调查,发现该县境内还有大量可开发的文物资源,但因无经费征集,所以,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些文物遭受破坏和毁灭。五是文物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文物管理机构方面的不稳定。由于机构撤并变动,有的县几年文物业务先后更换了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人员新旧续接不上,业务不熟,一些相关资料散失。还有政事不分,存在行政吃业务的现象。六是文物保护不完善。一些急需保护和利用的文物保护单位被其他单位占用,得不到有效保护。七是缺乏有效的文物保护运行机制。现行文物保没有明确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部门介入程序,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地方性的基建工程从选址到立项,文物部门往往被拒之规划、审批之外,文物保护不能从基建源头上参与介入,只能依靠巡查和群众举报获得线索,造成地方文物部门工作的被动,难免出现保护文物的保一漏多的局面,并且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都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操作,发现文物时,有的已破坏严重,有的被哄抢,基建中地下文物破坏严重。
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1.加强的重视,提高人民的认识。
(1).要加强部门及有关文化机构对保护开发历史名人故居、墓葬和遗迹重要性的认识。要制定全县名人故居和墓葬遗址的开发规划,提出总的开发思路及要求,使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资源中,形成文化、旅游、经济之间的产业关联性。还要通过整修名人故居,建立历史名人博物馆、纪念馆或名人广场,来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及名人的历史功绩,从而带动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要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认识。相应的文化机构可以建立“免费旅游周”,开展普及文化知识的活动,成立老年人、儿童和企事业单位免费旅游团体,通过文化讲解来提高人民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认识和感情。而且可以利用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途径,利用电视剧、话剧、小说、介绍等形式,来宣传历史名人的功绩,进一步扩大历史名人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当地人民的文化认识度和自豪感。
2.统筹整体发展规划,改革文化。
(1).成立“伊川县旅游工作协调指挥部”,县委、县主要领导挂帅,指挥部下设专门办公室,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文化产业
9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要物色热爱本项工作、有强烈开拓伊川旅游事业精神、年富力强并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到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进行项目总体调研、策划、规划、论证,以及子项目分解落实。
(2).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文化单位中的文化企业,要尽快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一是尽快解决艺术人才紧缺、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二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拓宽力度。在伊川整体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的地方,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先发展起来,在发展中规范、完善,在协调、服务中引导和支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使文化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先进、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
3.多方融资,增加财政投资。
为解决旅游景点开发的资金问题,各旅游景点项目资金采取扶持、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的办法进行开发建设。按规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实施,不断完善提高,逐步扩大效益。
(1).抢抓国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向上级各级争取相关的专项资金,从而推动我伊川县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县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历史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的开发,拨出专门经费用于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
(2).要坚持多方筹集、全社会参与的原则,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宗教、文化团体各界的独特作用,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共同做好名人故居及遗迹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对现有的名人故居,可以发动名人后代进行捐建;海内外闻名的名人故居和墓葬遗址,可以通过利用“寻根文化”或“中华宗亲会”等形式来吸引海内外的资金投入。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各旅游景点项目进行包装,纳入县招商引资项目库,利用洛阳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广交会、夏交会等积极对外推介,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在统一规划下,允许他们进行营利性、保护性建设,使历史名人在宣传企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4.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旅游群”。
伊川的历史文化遗址很多,包括:古代墓葬,一共发现20多处,其中有三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文化遗址有33处(有2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城址4处,杜康造酒遗址2处;还有多处古建筑和石窟造像。
要发展伊川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要以历史名人故居遗址为重心,以伊河(快速通道)两岸著名历史文化遗址为支撑,着力打造不断增温的伊川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进而形成独具伊川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群。
(1).县城周边名人墓葬遗址及故里景区。平等景区:烹饪鼻祖、商代贤相伊尹故里(伊尹祠)、邵雍祠、安乐佳城、天然石龙、炎帝神农氏、问鼎中原处。万安山景区:范仲淹墓,姚崇墓,温沟古民居。以及城关罗村文彦博墓,彭婆东草店唐代诗人贾岛墓,葛寨烟涧莲花山周敦颐墓。
(2).县城景区。以打造县城杜康酒文化为重心,积极筹备策划“中国伊川酒祖杜康祭拜大典”,恢复举办中国杜康酒文化节,选址修建杜康文化广场和杜康
10
关于伊川名人墓葬的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博物馆,建杜康铜像。在杜康文化广场或鹤鸣广场建伊川历史名人(炎帝神农氏、尧、禹、杜康、伊尹、庄子、贾岛、范仲淹、周敦颐、邵雍、程灏、程颐、文彦博)塑像。
(3).县城周围的自然景观。九皋山景区:登天梯(一步登天,望龙门,它山之石)、通天峡(水仙庙,大石门,声闻天回音壁)、鹤鸣峡(鹤鸣湖,悬心石,天王壁)、天外来客(独占鳌头,天外来客,礼肉石,仙肉石)、梅花鹿苑等景点。
5.打响文化品牌,发展特色产品。
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人的文化影响力,打响伊川县的文化品牌。各有关部门要经常举办与名人有关的展览、学术讲座等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对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拓展历史名人的“闪光点”,增强历史名人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大历史名人的宣传。搞好以名人故居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展现伊川县历史名人的功绩,促进名人故居的开发。
各文化单位可以推出一些带有文化意蕴的特色产品。文化单位结合旅游项目,创造能够体现伊川县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的纪念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名人的历史功绩和精神,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经过调查,针对伊川县名人古墓遗址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的一些对策和发展建议。总之,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单一的只发展某一方面的文化,要兼顾全县的文化资源,有重点项目和辅助项目;也不能只发展文化,而忽视了经济的发展,重要而正确的发展策略是坚持文化、旅游与经济的联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曾.伊川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王红.论会展旅游市场开发[J].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07).
[3]翟智高. 关于发展伊川旅游经济的调研报告[J]. 伊川县办公室印发,2007.
[4]陆朋朋.浅谈洛阳古代墓葬[J].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论文].2008. [5]余黎星、缪韵、余扶危.洛阳古墓图说[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09. [6]董延寿.论洛阳墓葬在我国古代墓葬中的地位[J].洛阳大学学报.2003(01).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