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方美术史

西方美术史

来源:爱玩科技网
西方美术史PPT文字内容

 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 旧石器时代晚期 包括 洞窟壁画 岩画 雕刻 建筑等 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美术

 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外国美术作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洞穴艺术和小型雕

刻。

 洞穴艺术包括壁画,如拉斯科洞、阿尔塔米拉洞、三兄弟洞等洞穴壁画;浮雕,如

法国“持角杯的维纳斯”等。

 小型雕刻艺术有奥地利《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法国《莱斯普克的维纳斯》等。 拉斯科洞窟壁画 发现于1940年

 拉斯科洞中的动物画得虽然没有这么细致,但尺幅巨大,线条粗健,轮廓准确,飞

动奔走的神态尤为鲜明有力  野牛 驯鹿 野马

 阿尔塔米拉洞:是西班牙工程师索特乌拉及其女儿于1879 年在西班牙北部山区发

现的一座长约300米的大洞, 著名的史前洞窟壁画便绘于主洞顶部。壁画绘有20余只动物,手法写实,线条简练,形象生动, 其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要数充满着蓬勃生命力的强劲的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成为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美术的绝唱。

 2.中石器时代的美术遗迹  由洞窟转移到露天岩壁

 人类活动开始成为绘画的主要对象

 主要遗迹有北欧和西班牙拉文特地区的岩画,代表作分别为《人物、动物、鱼、舟》、《五个弓手》。

 3.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和陶器成就:  ①巨石建筑:英国斯通亨治巨石圈;

 ②陶器:造型优美,纹样众多,抽象化的几何纹样占主导地位。纹饰活泼、富于变

化,同时又不失内在的统一性,与淘气形制也配合得十分默契。

 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并入波斯帝国为止,在历史上大致可以把两河流域分为四个时

期:

 1 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前3500—前2000)  2 巴比伦时期(前1900—前1600)  3 亚述时期(前1000—前612)  4 新巴比伦时期(前612—前539) (一)苏美尔—阿卡德美术

 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包括建筑、

雕刻、绘画、工艺美术。

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

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  雕刻:这一时期的雕刻相当发达。

苏美尔人的圆雕像很可能是用于宗教目的。雕像身体呈圆拄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平静划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阿

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刻画写实。神志庄严威严,个性坚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水平。  绘画: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

 工艺美术:苏美尔人是古代最杰出的工艺美术师,他们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

如黄金器物、武器、金头盔、匕首、乐器等。  (二)巴比伦美术

 巴比伦人在文化上继承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的传统。(可惜,迄今为止所发现和保

存的巴比伦美术作品却为数不多。)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汉漠拉比法典石碑。

(三)亚述美术

 公元前1600年前后,巴比伦被加喜特人灭亡。以后的600年中,两河地区文化处于退化时期。

 建筑:亚述人不重来世,不修筑陵墓,他们的建筑艺术仅见于豪华的宫殿。

 浮雕:以大量的大理石浮雕板来装饰王宫。用极为写实的手法表现战争,狩猎场面。  亚述人艺术的成熟在两河地区是空前的。它是突然出现的,没有形成期的发展,缺乏本民族艺术的根基。在公元前612年亚述灭亡之后,亚述艺术也销声匿迹了。

(四)新巴比伦美术

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巴比伦城的建筑上。巴比伦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

城市。

 新巴比伦的建立虽然不过百年,却建造了两河地区最豪华的都城。

埃及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埃及经历了古王国(前3000-前2300)、中王国(前2150-前1700)、新王国(前1071-前332)三个统一时期。 

 古王国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在初期阶段。

 建筑:金字塔是古王国法老的陵墓。在古埃及人的观念中,陵墓是永久的栖身之地,

它甚至比宫殿更为重要。王朝初期,埃及国王和贵族的陵墓是长方形的石头建筑,里面放着装有木乃伊的石棺,这种长方形的石墓叫“马斯塔巴”。

 后来,随着陵墓的扩大,原来的一层马斯塔巴变成了由大到小的几层相叠的梯形金

字塔,其著名代表是撒卡拉金字塔。

 到古王国盛期,又演变出方锥形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是其主要代表。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被希腊人称为“斯芬克斯”,象征着望权神授的观念。  雕刻:埃及雕刻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 雕刻程式有:

 1、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  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  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 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

 5、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所谓正面律,即在古代埃及的大多数雕像中,无论站的、坐的、走的或静止的,都是正面直对观众;头顶、颈部和肩部连接处,以及身体的中心,都处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 浮雕和壁画:

 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

 1、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面;

     

          

2、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 3、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4、填充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5、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多为浅褐色和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为黑色。

中王国时期,战乱频繁,统一的集权统治崩溃,地方贵族势力强大。这一时期美术成就远不如古王国时期,但在建筑、墓室壁画方面仍有独特成就。

建筑:从中王国开始,庙宇享殿入口处两侧出现了方尖碑。方尖碑是太阳光芒的象征,它为正方形。顶端为尖锥形。

墓室壁画:在中王国时期的地方贵族陵墓中,壁画逐渐流行。壁画在程式上仍遵循古王国传统,但表现风格显得更加活泼、圆润和优美。

新王国时期,集权制统治重新巩固,国势强盛,经济空前繁荣,进入了埃及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第十八王朝时期,法老阿蒙荷太普四世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主张崇拜太阳神\"阿顿\"自命为\"埃赫纳顿\"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筑:新王国时期建造了大量的神殿、享殿、方尖碑先等纪念性的建筑,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享殿。

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是新王国时期的著名建筑,神庙的外形均为长方形,沿一条中轴线建成。

卡纳尔克神殿建于公元前1500--1200年,是埃及最大的神殿。历代法老陆续兴建神庙献给众神之王阿蒙

第十九王朝时期的阿布-辛姆贝勒神庙建于拉美西斯二世时期。这一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雕刻:新王国时期,雕刻又重新出现新的繁荣,出现了真小的雕像和巨型雕像。肖像在技巧上更为成熟,肌肉表现优美,嘴角稍露微笑。

埃赫纳顿时期的雕刻以其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深远的意境为特色表现了法老的日常生活。

壁画:新王国时期,壁画出现了前所末有的繁荣。它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画。它的内容多表现墓主生前奢侈豪华的生活以及仆人们从事耕牧劳动的场面,具有明显的世俗性。

 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该从古希腊开始。希腊美术的地理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因此也被视为爱琴美术的延续。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

 多个城邦国家:斯巴达 雅典 科林斯

 种族:多利亚人 爱奥尼亚人 亚该亚人 伊奥利亚人 希腊神话

 宙斯 雷电之神  赫拉 天空之神  波塞东 海神  哈台斯 地神

         

阿波罗 太阳神 艺术之神 阿蒂美斯 月神 猎神 得墨忒尔 农神 维纳斯 美神 爱洛斯 爱神 胜利女神 尼开 马尔斯亚 森林之神 底奥尼索斯 酒神

爱琴美术 (希腊美术的前驱)公元前3000—前1200年 1、克里特文化 公元前3000—前1200年 米诺斯古期 前3000—前2100年 米诺斯中期 前2100—前1580年 米诺斯晚期 前 1580—前1200年  2、迈锡尼文化 公元前1500—前1200年

 季克拉基斯美术:季克拉基斯文化约从公元前2600年开始到公元前1100年结束。

这一地区的主要美术作品是一种大理石雕刻的小型人像。  克里特的制陶工艺 卡马瑞士风:黑底绘白色 红色橙色花纹

克里特壁画 描写生活题材 自然 真实 富于生活情趣 线条流利 着色单纯 自由奔放

迈锡尼美术

 在公元前1500-前1200年间,希腊南部的迈锡尼的文化开始繁荣起来,并一度成了爱

琴海一带的中心。

迈锡尼人建造的城市已显示出军事防御的目的。迈锡尼卫城的\"狮子之门\"在一块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着一根柱子,两旁有一对狮子相对而立,造型粗壮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装饰雕刻。

 在迈锡尼繁盛时期,黄金制的首饰、器皿与祭器等极其丰富。

古希腊美术

 古希腊美术史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 1、荷马时期 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  2、古风时期 公元前7 世纪— 前6世纪  3、古典时期 公元前5 世纪— 前4世纪 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 世纪末—公元1世纪  1、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

荷马时期是根据荷马史诗的作者名字来命名的,也就是氏族社会末期。荷马时期为神话形成期,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  2、 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

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瓶画与建筑,它奠定了情节性绘画的基础。建筑中出现

了柱式建筑,而雕塑基本处于形成时期。

 瓶画:在古风时期,先后出现了3种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公元

前7世纪的瓶画主要为东方风格。

 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

使形象轮廓突出,有如剪影。

 红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末,它恰好与黑绘风格相反,是在背景上涂以黑色,

留下主体部分的赫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这种风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

 雕刻:古风时期开始出现大型圆雕和建筑装饰雕刻,但雕像仍多处于正面的呆板、

僵硬阶段,显然还受埃及程式化的影响。女性的衣纹刻成一根根平行线。为追求生动的表情,人物脸部都带有微笑的表情,这种千篇一律的笑容被称为“古风的微笑”。  古风后期,艺术家竭力摆脱东方程式,创造新的形象,末始出现健美的青年男人体,

后来被人称为\"阿波罗\"。 希腊人用浮雕来装饰建筑,在神庙的东西三角楣、檐壁以及柱廊墙壁上都用浮雕来装饰。为造成建筑所要求的效果,他们广泛采用了高浮雕。

 建筑:希腊的建筑主要是神庙。古风时期,希腊神庙建筑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即建筑周围用柱廊环绕,这时两种基本的建筑柱式已经形成: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后流行科林斯式

 3、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这一时期是希腊艺术的繁荣期,艺术的各

门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尤以建筑和雕刻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 建筑:古典时期的围柱式建筑和各部分开始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比例,总的趋向是简

练合理。

 建筑结构和装饰因素、纪念性和装饰性、内容和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是世界上

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 这一时期建筑的成就相当于可观,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

 卫城的各部分建筑包括山门、巴底农神庙、尼开神庙、伊克瑞翁神庙等建筑,其主

要建筑是献给雅典娜女神的巴底农神庙。

 巴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巴特农”原意为“处女宫”,因它祀奉的

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故又称“雅典娜处女庙”。雅典的王冠

 雕刻:古典时期的雕刻已完全摆脱古风时期的拘束和装饰性,产生了写实而理想的

人体,达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刻家。

 皮弗格拉斯和米隆是古典初期的雕刻家。皮弗格拉斯善于表现人物的运动,作品以

自然生动、和谐的韵律著称。

 米隆的作品造型准确,对人体的骨骼和肌肉运动有较深的理解和传达。

 菲狄亚斯 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他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创作了卫城中的大量

雕刻和装饰浮雕。他发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写实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境地。他的作品创造了典雅、静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  留西波斯是古典后期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论,

提出了人的头部与身体全长之比为1:8的标准。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1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产生了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以及东方文化的交融,这一时期又称之“泛希腊时期”。

 这一时期的希腊艺术冲破了原来的区域性,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它的影响远达

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在亚历山帝国的疆域内,希腊艺术与当地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以不同地区为中心的各种风格。本土地区仍然保持着希腊古典传统,但在技巧上更加纯熟,在题材上也有很大的开拓。

 在埃及地区,雕刻倾向于世俗化的描写,表现日常生活场面的题材十分流行,出现

了大量下层人物的形象,如流浪汉、渔夫、乞丐、醉汉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古罗马美术

 古代意大利的一个原始村社

 由一个城市国家发展到征服全意大利

 公元前一世纪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帝国  公元四世纪末为东西罗马  公元476年西罗马被蛮族灭亡 古罗马发展的历史阶段

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 王政时代(约公元前八世纪到六世纪);

 共和时代(约公元前509年一公元前27年); 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一公元476年)。

 古罗马文化是在意大利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伊达拉里亚文化和希腊文化壮大起来

 罗马人是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希腊艺术对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不

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罗马美术也有其不同于希腊美术的独特之处。罗马人的艺术具有写实和叙事性的特征。

 希腊和罗马艺术比较: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个性的、典雅精致的;

罗马艺术是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强调个性的、宏伟壮丽的。  政治上、 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 罗马建筑题材范围扩大了、雕塑题材多以肖像为主,多是着衣的

 在罗马美术形成之前,古代意大利就已经存在过更早的文化,其中对罗马美术影响

较大有是古代意大利的伊达拉里亚美术。

 在伊达拉里亚人的墓室里装饰着大量的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葬礼、对死后生活的

想象与神话题材。

 雕塑在伊达拉里亚美术中占主要地拉。从现存的作品来看,仍然可以发现希腊雕塑

的影响,有的雕像脸上还带着古风的微笑,但比古风时期的希腊雕塑更为成熟,内在的情感更为丰富,其代表作有《阿波罗神像》、《母狼》等。

 罗马美术的主要成就是建筑,而建筑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体现国家强大以及歌颂

者的大型公共建筑,

 他们修筑了规模浩大的道路、水道、桥梁、广场、公共浴池等设施。

 万神殿是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最初建于公元前27年,是一座希腊围柱式的长方

形建筑。公元2世纪,哈德良皇帝在原神庙的基础上彻底改建万神庙,把它建成罗马特有的穹窿顶圆形神庙。公元3世纪,皇帝卡拉卡拉又在圆形神殿前建了一座长方形神庙与圆形神庙相连,长方形建筑作为整个神庙的入口,这样万神殿就成为一个罗马与希腊神庙相结合的综合式建筑。  纪念柱是罗马帝国纪念性建筑的另一种形式,留存至今的图拉真纪念柱是其代表作。  罗马人在肖像雕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罗马人从很早起就有祖先崇拜的风俗,他

们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里,在举行新的葬礼时,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拿出来参加仪式。

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火山灰

埋没了庞贝等3个意大利城市。18世纪,庞贝城被发掘出来,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画。

中世纪美术

 两种说法:

 一 公元476西罗马灭亡---- 17世纪英国

 二 公元476西罗马灭亡---- 1453年土耳其攻陷君士但丁堡。(或 公元476----公元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为标志)

 蛮族入侵,西罗马灭亡,西欧成立许多日耳曼人的小王国;东罗马成立拜占廷帝国  教,为宗教服务的艺术迅速发展;

 8-9世纪,查理大帝提倡复兴古代文化运动,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  11-12世纪,繁荣阶段,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12-13世纪);

 教是在罗马帝国奴隶制社会危机的形势下兴起的,诞生于公元一世纪初。  教徒们的宗教思想逐渐系统化,公元二世纪编成了圣经《福音书》。

早期教宣扬平等、博爱、赞颂贫苦的生活,反对富人奢侈淫逸,传播来世因果报应。 遭到罗马帝国。

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但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教的合法地位。成为罗马

国教。

 4世纪,主教奥古斯丁 编著《天城》,宣扬“原始罪恶”的思想。  11世纪,教为两大派别,东部为希腊正教(东正教),西部为罗马天主教。

天主教扩张势力,教会中设立教皇,为最高统治者。  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

 欧洲中世纪,教的影响占统治地位,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东方文化、古

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融合而成教艺术。10世纪前后形成)

 教会利用美术为其宣传教义服务,一方面破坏希腊、罗马的古典美术遗产;一方面

修建教堂,为教会服务。

 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

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在这个历史时期

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 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

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

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 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

宣传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 欧洲中世纪美术一般指5~15世纪之间的西方美术,包括:  早期教美术、

 拜占庭美术、加洛林美术、  罗马式美术  哥特式美术。

早期教美术的主要内容: ①地下墓窟:

 教徒们在墓窟墙壁上画壁画和用石灰塑造浮雕。如 天顶壁画 《善良的牧羊人》

 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如鱼象征救世主,葡萄园象征教会,孔雀象征永久,鸽子象

征圣灵。

 人物形象丧失具体性,带有很大抽象性和说教性,人物愁眉苦脸,不存在裸体像作

品。

 绘画造型稚拙,比例不准,概括性强。 ②巴西利卡式教堂(丁字式):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最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罗马的圣萨比那教堂、克莱塞的圣阿波利奈教堂;外部简朴,内部富丽堂皇。 ③穹顶结构的集中式教堂:罗马的圣科斯坦萨教堂; ④镶嵌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

⑤雕塑 早期多以浮雕为主,反对异教偶像崇拜,教堂不设圆雕神像。

 石棺雕刻:巴苏斯石棺浮雕。

公元330年,君士但丁大帝迁都拜占庭,改称君士但丁堡,4世纪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以君士但丁堡为国都,史称拜占庭帝国。

 所谓拜占庭艺术,是指公元5世纪后东西罗马时产生的以东罗马主要疆域地区

为中心的艺术,因它位于东方拜占庭,故有此称。

 拜占庭艺术继承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也受东方美术影响  六世纪查士丁尼一世时代(527—565)是最强盛时代 拜占庭美术的主要成就:

 ①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圣索菲亚教堂(综合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两种形制)、圣马可教堂(希腊十字式)。  ②镶嵌画:《查士丁尼与随从》、《皇后提奥多纳和女官》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537年(一说532—562年)位于君士但丁堡 圆屋顶直径31.4米 9年地震圆屋顶被毁 15世纪土耳其人入侵改成清真寺

罗马式美术

 10—12世纪

 罗马式建筑流行时期,一般称这个时期的美术,包括雕刻、绘画为罗马式美术 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 罗马式教堂有明显的拉丁十字平面。恢复了砖石拱券。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墙

塔楼。教堂的外墙十分简朴,没有装饰,石墙很厚,窗户小,距地面高,屋顶上建有一座或多座塔楼,室内光线暗淡。

 罗马建筑的建筑师发明了“肋”,用肋构成屋顶支架,肋间填以轻巧的石料,减轻了

顶部的重量。肋拱、把钟塔组合到教堂建筑中,这是罗马式教堂的两大贡献。 罗马式教堂广泛采用雕塑装饰(拱角板)

 罗马式雕刻的特点:在罗马晚期雕刻的基础上受拜占庭、阿拉伯和波斯美术的影响。

罗马式雕刻各具特色,而总体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性。  内容以宗教为题。 哥特式美术

 12----15世纪

 标志着西欧中世纪美术发展的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 一、使用骨架券作拱顶,十字拱形成一种推架式。材料既省,侧推力也减轻,建筑物顶部大大升高。

 二、用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面积。

 三、所有狭长的窗户以彩色玻璃作镶嵌,使室内光线炫目,增强教堂的神秘感。  四、形式上追求高大壮观,装饰尽量华丽。重视外部装饰。

 哥特式教堂是宗教教义和美学观念紧密结合的典范。比如,巴黎圣母院里面正中的玫瑰窗象征天堂。正立面水平方向分为三层,暗示三位一体。

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欧洲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是欧洲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思想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 文艺复兴运动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是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的矛头是针对天主教会的。

 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  提倡以反对神权

 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 文艺复兴虽以学习古典为特点,却绝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

创造新文化。中世纪被教会控制的美术基本上是非现实主义的,宗教神学笼罩一切;  反封建的文艺复兴新美术主要以贯彻现实主义和体现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

思想为宗旨,而古典美术也正是在这两方面成了新美术的良师益友。

 新美术创作是较易为广大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接受的文化形态,因此美术变成文艺

复兴文化最受欢迎的代表,成果也最为丰富。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 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

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

 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

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

在中世纪的最后阶段,西欧地区出现上述情况比较明显的有两处:  南为意大利,特别是其中的佛罗伦萨;

 北为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及比利时。16世纪,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国统一

的王权,城市经济也有发展,王权和市民阶级为反对封建割据有一定的联合,文艺复兴美术遂传播到那里。

根据各国各地具体情况,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分期各有不同:

 在意大利(以佛罗伦萨为主要代表)可分为3期:初始期(14世纪)、早期(15世纪)

和盛期(16世纪);

 在尼德兰则为 2期:15世纪和16世纪;

 在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主要为16世纪1期,一般不再细分。 文艺复兴运动的新思想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开始在文学领域传播起来。

 但丁(1265—1321)诗歌  圣芳济(1182—1226)教运动

 在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兴趣的是尼古拉·皮萨诺(约

1220—1284)。他是活动在比萨的著名雕塑家,主要成就反映在为比萨大教堂设计的布道坛的雕刻上。尼古拉·皮萨诺的人物造型都显得庄重典雅,衣纹处理厚重而有质感,层次变化丰富,明显带有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

 在绘画上的两个代表人物则是奇马布埃(约1240—1300)和杜乔(约1250—1318)。  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

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

 13世纪与14世纪的绘画是在一些地方画派的发展中得以发展、确立的,在这些地

方画派中,佛罗伦萨画派和锡耶纳画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 杜乔是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  杜乔作品为锡耶纳教堂主祭坛画,祭坛正面是《光荣圣母》,四周和背面分层绘有

59个圣经故事。

 杜乔采用富丽高雅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成功地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感与锡耶纳的

神秘性杂揉一处,突出了画面的抒情效果。

 乔托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 乔托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的作品虽属宗教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间深远关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这个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

 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 乔托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一般技法的范畴,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乔托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但他并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 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

 15世纪的意大利雕刻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新的倾向,这就是力求通过宗教题材反映

出世俗精神。

 基布尔提从1403年起,他花了21年的时间完成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二道门的制作,

整个门分为28个框,每一个框内为一个的故事,大多是取自圣经 内容,每一个故事的表现都充满着统一、流畅的节奏感。 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 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

 多纳太罗(Donatello,1386—1466)是15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创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风格的痕迹,复兴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

 多纳太罗的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早期雕塑艺术的高峰,作品有《加塔梅拉塔骑马像》

 马萨乔(1401—1428)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是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在美术史中经常提到他的两幅名作是《出乐园》和《纳税钱》,都是在1428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礼拜室而画的壁画。马萨乔的艺术品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

出不同的风格。僧侣画家佛拉·安基利科(1387—1455)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

 委罗基奥是继多纳太罗之后,佛罗伦萨最著名的早期文艺复兴雕塑家。他也是个不错的画家,在他的作坊里,曾培养过盛期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 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他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他的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这就能更自由地抒发了个性和世俗的感情。波提切利,原名亚里 山德罗.迪.马里亚诺.菲力佩皮,“波提切利”是绰号,原意为“小桶”。少年时代就酷爱绘画,开始时当金银艺匠学徒,因为有绘画天资,15岁时被做皮革匠的父亲送到画家菲利浦·利皮的画室学画。利皮带着波提切利一同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并借鉴古希腊艺术中的理想,所以他们创作的圣母子和神话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情态:和蔼可亲、动作轻盈、身着绢纱、临风飘逸。后来波提切利又转从委罗基奥门下,与比他小7岁的达·芬奇同窗共学。27岁的波提切利决定自立门户,开设工作室接受社会订件。由于他曾师从利皮,因此也受美第奇喜爱和赏识,逐渐成为美第奇宫廷画家中的领袖。他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约1482)和《春》(1478)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术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用宗教题材。

 佛罗伦萨画派在15世纪下半叶,人才辈出,创作上也各显神通。但就艺术倾向和

创作特点看,大致有三条主线。  这三条主线中各有代表人物:

 波提切利、利皮、柯西莫等画家可为一条主线,他们具有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

但艺术趋近于贵族豪门;

 以基兰达约为代表的一条主线,则崇尚生活表现,他们在画坛上出现得早些,技巧

上可能略显幼稚,形象多半重叙述性质;  第三条主线,毋庸置疑,应以莱奥纳多·达·芬奇为代表了,这是一条新兴的写实主义

路线。

 佛罗伦萨画派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雕刻的艺术中心,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这一时期的其它画派,如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

 翁布里亚画派的很多画家都访问过佛罗伦萨,但他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兰切斯卡。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静著称,善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意味。

 翁布里亚画派 佩鲁吉诺(1445—1523)有很深的人物造型功力,他的师承也很广泛,曾经醉心于委罗基奥的笔法,后来又向尼德兰大师们的壁画风格学习。在色彩方面,他是一位敏感的强手,掌握空间透视画法,只有拉斐尔才是这种技艺的最好继承者。

 除了佛罗伦萨以外,帕都亚也是15世纪人文主义的策源地。15世纪帕都亚画派的代表人物是曼坦尼亚(1431—1506),清晰扎实的素描、大胆的线条、轮廓鲜明的形象、形体的雕塑感、强烈的色彩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

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1452--1519年),米开朗琪罗(1475--15年)和拉斐尔(1483--1520年)  达·芬奇的特点是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他既是大艺术家又是大科学家,艺术典型的加

工与科学研究的深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较之前人有了极大提高,杰作如《最后晚餐》、《莫娜丽萨》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

 艺术特色:把自然科学知识引入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

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如他的代表作壁画《最后的晚餐》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都显示了古典美术大师达·芬奇的艺术特色。 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绘画和建筑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范创作。他的人物形象雄伟壮健,气魄浑宏,意志强烈而力量无穷,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 艺术特色: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其实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他早年的雕塑《大卫像》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特点的作品。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 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他的作品,一直被人

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

 拉斐尔则以秀美、典雅的风格著名,构图和谐,情态自然,尤以圣母形象的塑造最

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 艺术特色:拉斐尔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力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

 他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

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为推重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

在盛期文艺复兴美术中成果最丰富的另一流派则是威尼斯画派。始于15世纪下半叶,它在16世纪先后出现了乔尔乔涅、提香、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四大家。

 威尼斯画派诸家皆以色彩取胜,但个人风格各有所长。由于威尼斯画派油画技法的卓绝,它对日后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甚至较佛罗伦萨画派尤为直接。  威尼斯画派的先驱 贝利尼父子3人 乔万尼*贝利尼1430-1516 真正创始人

 乔尔乔纳(Giorgione da Castelfranco,1478--1510) 作品构图新颖,色彩柔合具有丰富的明暗层次,情景与人物配合和谐。直接影响了提香及后代威尼斯画派画家。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并列为最伟大的画家。

 提香(Titian 1488/1490~1576)意大利画家。在文艺复兴画坛活动60余年,作品遍及西欧各国,以绚丽色彩和健美造型树立了新的艺术典型,对西方艺术影响极为深远。 提香的艺术成就:

 1 以“人”为创作的最高评价,坚持人文主义思想  2 色彩上的革新

 保罗·委罗内塞。原名叫保罗·卡尔亚里,十分善于运用闪烁耀眼的银灰色调与华美的

色彩,使画面呈现欢快、豪华壮丽,光辉灿烂的热烈气氛。  丁托列托 (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1518-1594) 雅科波·罗勃斯特,绰号叫丁托列托

(意为染色工),构图大胆突出常规,追求画面人物激烈运动感,往往运用光与影的对比来强调激烈的人体动势,常用一些难以表现的透视角度夸张地描绘人物,借以加强画面的紧张气氛。

 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发端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脱胎于中世纪哥特式艺

术,主要奠基人有:雕塑家斯留特尔,画家凡·艾克兄弟,康宾,维登,包茨等。  到了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在尼德兰知识界广泛传播,反封建、反天主教、

反西班牙统治的运动高涨,在美术作品中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博斯、马西斯、勃鲁盖尔等是当时杰出的代表。  罗伯特·康宾 (Robert Campin 1378-1444年) 作品有《受胎告知》和《耶稣诞生》。  凡·埃克兄弟是指14世纪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胡伯特·凡埃克(1370—1426年)和扬·凡埃克(1385/90—1441年)兄弟。  昆丁·马苏斯(约1465—1530)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常常与风景画家帕提尼尔合作,由后者画风景,他画人物,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家合画作品的先例。  老彼鲁·勃鲁盖尔(约1525—1569老彼鲁·勃鲁盖尔的艺术产生了于尼德兰酝酿和爆发时期。农民风俗画中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

 德国文艺复兴发端于15 世纪。在德国美术史上将1420年左右至1540年这段时期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 康拉德·维茨的作品《履海》(又称《捕鱼的奇迹》)可谓那时期的杰作。在欧洲

祭坛画中第一次画了实景,而且特别注意表现了光的变化,以及水中倒影。 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 (1471-1528年)阿尔布莱希特·丢勒 Albrecht Durer ,是将意

大利的形式与理论流传至欧洲北部的主要媒介,並且结合了文艺复兴的理念与哥特式的个人主义风格。  小汉斯·霍尔拜因(约1497—1543)是那个时代北欧最伟大的肖像画家,其作品表现

了描绘对象的高贵、静穆与专注。

“枫丹白露派”

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意大利艺术家来到法国参加枫丹白露宫的建筑工程,使得法国文艺复兴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地的雕刻家和画家在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罗索等领导下进行枫丹白露宫的装饰,逐渐形成了“枫丹白露派”。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 埃尔·格列柯1541-1614以色彩和光线为主要表现手段,拉长的人物体态带有神经质

的不安情绪,反映了没落贵族的忧郁的心灵。

 格列柯的艺术在二十世纪初,重新得到肯定,把他视为样式主义的最伟大代表。

十七世纪欧洲艺术

► 多元化局面的欧洲艺术

► 巴洛克、罗可可、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倾向相互交织,并行发展。

► 气势宏大、充满动感,强调戏剧性效果和煽情力量的巴洛克美术成为17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同时,写实的倾向、古典的风尚等,也有发展。

► 17世纪的美术是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已经不是停留在文艺复兴时期那样只是以人为中心,反映人的理念的艺术,而是更广泛地联系现实世界反映生活的多方面.

► 风俗画 风景画 静物画作为的画种出现 ► 肖像画的心理描写进一步深化

► 1585年左右,卡拉奇兄弟在意大利创建了欧洲最初的美术学院,从此美术教育开始

摆脱传统上那种师傅带徒弟的作法,走上了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理论和技能的道路。 ► 学院派的基本主张一是继承先辈大师的艺术传统,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

培养新的艺术人才;二是力图把年轻的艺术家引向所谓的正路,不受样式主义美术和卡拉瓦乔主义美术的干扰。 ► 阿尼巴尔·卡拉奇是卡拉奇兄弟中成就最为突出者。在美术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

菲尔、米开朗琪罗等盛期文艺复兴大师。

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美术

► 卡拉瓦乔1573-1610 处理宗教题材时,抛弃盛期文艺复兴大师确立的理想化模式,

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场面,描绘得如同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景。 ► 他在绘画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一反达·芬奇那种细腻柔和的明暗过渡法,创造

出一种强烈对比的明暗法,借以突出重点,渲染气氛

巴洛克是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17世纪是巴洛克美术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所以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弗·博罗米尼(F.Borromini,1599~1667)雕刻家 ► 乔·洛·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雕刻家兼建筑家 巴洛克艺术的高峰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 佛兰德斯的主要区域在今天的比利时,当时属于西属尼德兰。16世纪发生的尼德兰资产阶级,以北方联省的胜利——荷兰共和国的而告终,南部的佛兰德斯仍然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 ►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0)

安东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1)鲁本斯的门生 ► 雅各布·约尔丹斯(Jacob Jordaens,1593~1678)作品大多反映农民和市民生活, ► 阿德里安·布鲁威尔(Adriaen Brouwer,约1605~1638)农村风俗画家

17世纪荷兰美术

► 荷兰绘画植根于现实生活,排除了空想和浮夸的作风,为欧洲写实主义绘画树立了新的典范. ► 弗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约1581~1666)被公认为民族的,现实主义的肖像画,

风俗画的奠基人之一 ► 伦勃朗·哈尔斯·凡·莱恩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6~1669 荷兰小画派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

► 荷兰风景画创始人扬·凡·戈因1595-1656

► 静物画,作为一种画种,在荷兰画派之前也是罕见的。荷兰静物画的特点,在内容上同样反映了资产阶级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欲望。画面总是出现丰盛的早餐和各类食品,如山珍、海味、水果、面包、葡萄酒等。特别象克拉斯、贝耶林、卡尔夫、海达等人的作品,把玻璃杯、金银餐具器与丰美的食物组成协调的画面,表现资产阶级富裕的生活。

► 第一个专门画静物画的画家彼得·克拉斯,是荷兰写实主义画派的重要画家。他首先把静物画作为画种反映新生活的一个部分。这时的静物画已经不是一般的装饰画或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了。

► 荷兰静物画的共同特点是:题材范围狭窄,只限于日常生活食品餐具为主要对象,故有“早餐画”之称。构图严谨、朴素,对物体的造型、质感、色彩明暗关系,发挥了高度的写实技巧。荷兰的静物画为学院教学基本功训练起到典范作用。

17世纪西班牙美术

 胡基·德·里韦拉(José de Ribera,1591~1652)

弗兰西斯科·德·苏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án,1598~16)  巴·伊·穆里罗(B·E·Murillo,1617~1680 17世纪法国美术

 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于意大利,却在17世纪的法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推崇古代希腊罗马的美的样式,在形式上要求概括、简练、明确等等。

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是普桑和洛兰 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 现实主义美术

 勒南兄弟 三人都是画家。  长兄安托万·勒南(Antoine Le Nain,约1588~18),  老二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1593~18),  老三马蒂厄·勒南(Mathieu Le Nain,约1607~1677)。

 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

18世纪法国美术

 \"罗可可\"一词的涵义是\"贝壳形\",因属于路易十五时的艺术风格,故也称\"路易十五式\"。这种装饰风格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特性,弧线用C或S形,或者用漩涡形。在绘画上,力求色彩奢丽柔美,绘画的题材是爱情的追逐,为使形象尽可能浓艳、富有肉感。

 重点画家华托 布歇 弗拉戈纳尔  市民写实美术 夏尔丹 格勒兹

 雕塑家乌东(Houdon,1774~1828)

18世纪英国美术

 荷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英国美术先驱

雷诺兹(Joshua Reynolds, 1723~1792) 英国古典主义的发起人

 1768年创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 一生创作二千多幅肖像画

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杰出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 阿兰·拉姆赛1713-1784 苏格兰肖像画家 善画妇女肖像 18世纪西班牙美术

戈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1746~1828) 是西班牙继委拉斯贵支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19世纪英国美术

 透纳(Turner,1775~1851)

 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

拉斐尔前派 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eti,1828~1882)

 19世纪60年代,英国画坛掀起了第二次拉斐尔前派的思潮,我们称之为“新拉斐尔派”或“后拉斐尔派”,代表人物有琼斯、莫里斯等

19世纪美术

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

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

 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

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

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

 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  格罗(Antoine Jean Gros,1771~1835)  安格尔(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新古典主义雕刻家

 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 ~ 1822﹞

 作为一种美学思潮,浪漫主义强调主观、个性、感情和非理性。作为艺术发展历史的概念,它是对古典主义严谨、规范的否定和破坏。

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是席里柯,主将是德拉克洛瓦;雕刻方面则以吕德及其弟子卡尔波为代表。

 德拉克洛瓦(EugeneDelacroix,1798~1863)  吕德(Francois Rude,1784~1855)

 卡尔波(Carpeaux,1827~1875)吕德的学生

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始于19世纪30~40时代的“巴比松画派”,得名于50年代的库尔贝画展。它的形成发展对欧洲各国的艺术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有画家柯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和雕塑家罗丹等。 卢梭(Theodore Rousseau,1812~1867

 柯罗(Camille Corot,1796~1875)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

   

 印象主义画派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得名于1874年此派画家的第一次联展。19世纪最后30年里,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

 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团体,它的成员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印象主义内部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 杜米埃(Honore Daumier,1808~1879) 法国现实主义雕刻

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

布尔德尔(Antoine Bourdelle,1861~1929) 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1861~1944)

     

 新印象主义利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自然科学的成果证明,在光存在两种类型的画家群:一类注重素描和造型,以德加为代表;另一类重视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以莫奈为代表。

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雷诺阿(Auguste Renoir ,1841~1919) 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

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9)

的照耀下一切物体的色彩是分割的。他们认为印象主义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主张不要在调色板上调和颜料,应该在画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进行视觉混合,然后获得一种新的色彩感受。画面上的形象由若干色点组成,好似缤纷的镶嵌画,所以该画派又被称为“点彩派”。  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1)  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 后印象主义画家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再现和对外光与色彩的描绘,他们强调抒发

画家的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受和情绪;在造型方面重视形体结构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体积;强调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生活形象,即绘画不是科学,要依据画家的主观感受再创造,表现“主观化的客观”。

 后印象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导致了西方绘画同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开始决裂,至此,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产生了,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开始萌发。  后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指塞尚、高更、凡·高。  图鲁斯 .劳特雷克(Toulouse Lautrec Henri de)

 纳比派,始于1888年,是画家高更与塞律希埃两人某次会谈的结果。纳比一词出自

希伯来语,是先知的意思。这是一个为期很短的艺术运动,主要参加者是法国的画家和雕塑家。

 纳比派作品,以其坚实的文学和历史基础,以及对于色彩的侧重,与同时代的象征

派形成了对照。

 纳比派画家们为了追求色彩的效果,放弃了僵硬的绘画轮廓,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

强的画面材料,来代替油画布,以此缓和色泽的效果。有时他们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这样创作出的作品色泽柔和,富有活力,自成一格。  勃纳尔(Pierre Bonnard)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美术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美术。它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  现代派美术≠现代美术

 所谓现代派美术首先是对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等传统美术的反动。排斥艺术的社会

职能,否定艺术源于生活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传统观念,追求艺术形式的更新,宣扬形式即是内容的形式主义的美术。

 关于现代派美术(Modernism,又译:现代主义),一般的是指现代西方所流行的形式主义美术诸流派,包括野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和后现代派的形形色色。

 现代派美术,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有多方面的社会因素,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集中表现,是一种社会思潮的反映。

 现代派美术尽管有各种流派,但是他们的创作思想都受到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支配。康德的先验验论、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从不同角度为现代派美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现代派美术的基本特征:

 首先是否定艺术是认识物质世界的手段,排斥反映现实生活,反对前人以反映论为

基础所认识的艺术规律;否定艺术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强调艺术是“自我”灵感的表现,把客观事物看作是偶然的、虚伪的、荒诞的,而“自我”内心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 其二,重形式轻内容,强调形式的创新,排斥艺术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提出“形式

即是内容”的论点。他们否定人的理性的思维作用,强调“直觉”的、“无意识”的表现,否定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把艺术纯粹作为玩弄形式的游戏,打破一切时空观念,突出线条和色彩的作用,任意夸大或歪曲形体,甚至彻底破坏形体,成为非物体的抽象。

 其三,完全不顾群众的审美需要,认为群众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群众不懂得艺

术的“真谛”,若要求他们的作品让群众看懂才是咄咄怪事。他们认为艺术形式的创造,是艺术家用来表现心灵的武器,不受外界任何,是绝对自由的。

 其四,现代艺术诸流派,从发生——兴旺——衰亡,转变和更迭非常迅速,如果把

二十世纪以来的大小画派加起来,那就远远超过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画派的总和。活动时间长的达一、二十年,短的三年五载。有的画派人们还没有认识清楚,就昙花一现过去了。

 其五,追求东方艺术简朴、概括和装饰性的风格。造型上强调线条的作用,色彩上

爱用纯色的强烈对比(如中国的民间艺术),着重内在感情的表现,要求画面形式的韵律感。

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第二阶段是二战后一直到今天。

 二十世纪初叶,以马蒂斯为首包括鲁奥、马尔凯、芒干、德兰、弗拉芒克、弗里兹、

   

杜菲等被名为野兽派的一群青年画家,以巴黎为中心进行美术革新活动,为开创二十世纪艺术新纪元不懈探索。他们从模仿自然的传统规律中彻底出来,虽然仍以客观事物为描绘对象,但形、光、色、线脱离外界客观实体的制约。力图按主观直觉感受自由表现,发挥线的力量和色彩的感情作用,要求形式上彻底更新,这是野兽派的美学特征.

野兽派画家早期的作品都深深地镌刻着新印象派或后印象派的印记。他们大胆使用强烈的纯色、任意变形、简炼的手法或色彩的分割和色块的排列,追求装饰效果,都来自修拉、凡高、高更或塞尚的影响。

野兽派也被认为是后印象派的继续。他们强调主观内在感情的表现,否定客观物象的写实,为抽象艺术发展开辟了道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 鲁奥 (1871-1958年) 杜菲 (1877-1953年)

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立体主义的领军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

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 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

表现主义旨在表达情感体验和精神价值,而不在乎记录视觉印象,其艺术特征是在作品中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重要性。

 表现主义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德国,但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在欧洲各国均有反映。  与野兽派同一时期产生的表现主义美术,是二十世纪德国美术的主流。从1905年开

始,经过“桥社”、“青骑士”至“包浩斯”的长期运动,均属于表现主义时期。

 德国表现主义美术的出现和野兽派一样,以革新姿态反对传统的再现自然,否定外

表的写实,强调艺术是表现主观内在世界的产物。

 然而,两者还是有其本质的区别,德国画家往往不同于法国人那样讲究艺术形式的

完美和舒适感,而是着重表现抗争、苦恼、恐惧或悲伤,以不和谐的调子和丑陋的形象来表现自由内在的冲动,尽管他们偏重于主观感情的渲泄,但对于不安的社会非常敏感,往往通过悲剧性的和疯狂般的主题表现出来,反映他们的美学观点,表明他们艺术家的社会义务。 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表现主义先驱

 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一个社团是1905年在德累斯顿成立的“桥社”,这个社团的青年人凭着乐观主义的热情与改革社会与艺术的信念,走到了一起。桥社的不少画家画裸体和风景,表现人和自然的原始性,歌颂性。代表画家有:凯尔希纳,罗尔夫斯、科林德、黑克尔等。

 凯尔希纳(kirchner,Ernst Ludwing,1880--1938)

 德国表现主义的第二个社团是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的“青骑士社”,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马尔克等。

 青骑士派在与传统决裂,抵制学院派,摒弃对自然的如实描绘,热烈追求一切艺术的综合是做得很坚决的。此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画家们可以自由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譬如康定斯基和克利的创作,热衷于绘画的音乐感,越来越脱离客观现实的描绘,代之以抽象的艺术形式。他们的中心思想,不限于形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更新,一切要符合内心的要求。青骑士派不同于桥社,它把自然置于诱导的地位,实际上是表现艺术家的内在精神。

 桥社的艺术家致力于强烈的绘画形式的探索,始终与周围事物互相交织在一起,他们还热衷于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对黑暗的和揭露。,青骑士派却强调想象性的内容,无视客观现实,寻求个人精神表现的形式。所以青骑士派,亦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青骑士派的活动随之停止了。  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 克里姆特(Gustave Klimt,1862~1918)

 未来主义”不同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文艺运动。与其说它是

一种风格,不如说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参与这个运动的有文学家、戏剧家、美术家、建筑家等。

 巴拉(Balla,1871~1958)

 波丘尼(Boccioni,1881~1966)  卡拉 (1881-1966年)

 受到欧洲现代艺术的影响,俄罗斯也出现了现代艺术的思潮。至上主义是俄罗斯的

艺术家们对现代艺术的一大贡献。

 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1878~1935)

 将几何抽象理论推向一个更新高度的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几何抽象派以《风格》

杂志为中心,因此定名为“风格派”。  蒙德里安(Mondrian,1872~1944)

达达主义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

 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他们致力于探讨人类的先验层面,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结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景。

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中心在巴黎,运动波及各个文艺领域,代表人物有恩斯特、米罗、达利、马格里特等。

 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  马格里特(Magritte,18~1967)

巴黎画派

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多数现代主义流派都从巴黎发端,影响世界,大批优秀艺术家云集巴黎。这些人当中有一些艺术家身处其中但不参与任何群体,他们保持自己已有的艺术特点和个人风格,在前辈和同时代的艺术中吸取营养,注重意境创造和抒情性,表现自己在贫困、忧愁、思乡等遭遇中的各种内心感受。他们没有结成社团,风格也不相同,人们统称其为“巴黎画派”。代表画家有莫迪利阿尼、卢梭、夏加尔、苏丁等。

 莫迪利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  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4)

 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

形而上画派

1917年初,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与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Carlo Cana,1881--1966)结识,他们提出用\"形而上绘画\"称呼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画面把真实与非真实犹如缠绵的梦境融合在一起,所以称得上\"形而上\"。他们二人组成了形而上画派,加入他们的还有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0--19)等。  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 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0--19)

 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现代雕塑家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波丘尼以外,还有布朗库西、

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

 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1957)  亨利·摩尔(Henry Moore,18~1986)

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

 二战后纽约代替巴黎成为国际美术的中心  抽象表现主义1940-50年代兴起与美国。  阿希尔·戈尔基(Arshile Gorky,1904—1948) 美国绘画从超现实主义到抽象表现主

义的过度式画家

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  1945-46年移居长岛开始滴洒画法

 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

色场绘画 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  罗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自杀)

抽象表现主义 在欧洲让·迪比费(杜布菲Jean Dubuffet,l901--1985)

 波普艺术 流行艺术 大众艺术 开始于英国  1950-60年代流行于欧美,与抽象表现主义对抗  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1922~ )英国画家 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

超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 1960年代末-70年代 美国  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1940~)

 约瑟夫·博伊于斯Joseph Beuys(1921-1986)德国艺术家 社会雕塑 学说  最难以理解的艺术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