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四风”问题的成因及整治对策

高校“四风”问题的成因及整治对策

来源:爱玩科技网
堂堡笺堡 星塑墼曼 总第509期 高校“四风”问题的成因及整治对策 口云电军 李树旗 付学诚 陈 玲 摘 要:“四风”问题严重危害高校的健康发展,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解决高 校“四风”问题是当务之急。高校“四风”问题的存在,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高校监督制度不健全和部 分干部党性修养不高的原因。要做到根治,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建立惩防并重的“不愿有”、“不能有”、“不敢有” 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四风;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云电军,教授,沧州师范学院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李树旗,教授,沧州师范学院社科部副 主任,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付学诚,沧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政工师;陈玲,沧州师范学院社科部主 任,教授。(河北沧州06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解决‘四风’问题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HB14DD013)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7-0077-02 *总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 得过且过;有的干部不敢担当,怯于管理,遇到矛盾绕着 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 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 走,碰到困难往后缩;有的领导干部精神懈怠,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有的领导拈轻 怕重、不愿奉献,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追求物质 享受,生活腐化,热衷于交际应酬,迷恋于推杯换盏;个别 领导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低俗,师德败坏。 奢靡之风方面:有的学校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浪费 严重,“三公经费”开销过大,未能把有限的资源充分用于 教学、科研上;有的学校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管理粗放, 学校水、电、食物浪费严重,教学、办公场所长流水、长明灯 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这是* 总第一次明确提出“四风”,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强调了“四风”的危害性,解决“四 风”的重要性,明确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聚焦 “四风”问题,为我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党建是我 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我党未来和前途的重 要领域。因此,高校构建解决“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不 仅十分重要,而且是当务之急。 一现象普遍。有的科研经费使用率不高,科研成果共享不 够,教学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有的 公务接待过多,超标准,不透明;有的领导干部超标准配置 、高校“四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党和历来重视高校的党建工作,尤其是作风建 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四风”问题,具体 表现在: 汽车,超标准住房,超标准装修办公室。 二、高校“四风”问题的成因 形式主义方面:在发展规划上,盲目求大,脱离学校实 际,操作性不强;在办学规模上,盲目求全,重数量,轻质 量,缺乏办学特色;在工作上,粗枝大叶,走马观花,流程繁 1.社会不良风气是高校“四风”问题存在的客观原 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拜金主义、个 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不良的社会风气开始传人、盛行, 琐,效率低下,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 象;在科研上,重立项,轻管理,项目较多,但经费管理混 乱,有拼凑文献、剽窃他人成果现象。 官僚主义方面: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民主作风,官腔足, 架子大,对师生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不放在心上,不及时解 使得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受到侵蚀。面对诸多诱惑,一些 领导干部没有经得住考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 严重扭曲,出现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2.高校监督制度不健全是高校“四风”问题存在的主 要原因。目前,虽然高校监督类型较多,但责权不明,效果 不佳。虽然措施较多,但大多不科学、不严谨,执行不严 格,尤其是对高校重要部门、重点岗位监督实效不足,导致 决;深入教研一线调研不够,与师生联系少;任人唯亲,一 个人说了算;内部管理行政化,热衷于行政级别;有的在教 师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和学科建设的相关 评审中带有严重的官本位倾向。 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出现官僚作风等问题,使少数领导干部 凌驾于制度之上,置身于监督之外。正是这些制度的缺 陷,使高校的“四风”有了生存的空间,有了蔓延的土壤。 2015・7 享乐主义方面:有的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敷衍搪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总第509期\ 一一一—— 3.高校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高是高校“四风”问 题存在的主观原因。当前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招生 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急剧增加,物资采购大量上 升,各种引诱也随之而来,这些都对高校领导干部党性修 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高校绝大多数领导干 部,坚持党性原则,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也有的高校 领导干部没有经得起考验,抗得住诱惑,丧失了党性,放松 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了高校“四风”的产生和蔓延。 三、整治高校“四风”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不愿有”的教育机制。人是“四风”问题 的载体,是“四风”问题存在的内因。因此,要把教育放到 第一位,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使高校党员、干部、教师 思想上纯洁,道德上高尚,主观上“不愿有”“四风”,自觉抵 制“四风”。 首先建立健全定期学习教育机制。要定期组织广大 党员干部、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党的基本知 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要定期对党员干部、教师进 行理想信念、廉洁自律、师德师风的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增强廉洁自律 意识,强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观念。其次建立健全理论 联系实际的学习机制。作风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问题,要从思想上解决“四风”问题,必须与实践 结合起来,所以,学习机制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与解 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2.建立健全“不能有”的保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 的笼子里”,首先要把“笼子”建好,否则就起不了作用。高 校要解决“四风”问题,同样要把“笼子”扎紧、建好,要制定 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笼子”,规范党员干部、教师的行 为,保障他们“不能有”“四风”。 首先,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凡 重大决策要认真听取基层教职工的意见,保证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避免个别领导干部主观臆断,独断专权。其次, 要建立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使联系常态化、制度化,要对各 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师生员工的具体细节、要 求、评价作出明确规定,避免流于形式。第三,建立健全干 部任用考核制度。在干部任用中,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 为先的原则,让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不拉 关系、不走后门的干部脱颖而出,受到重用,得到实惠。在 干部考核中突出作风标准,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重要指 标。第四,建立健全高校工作公开公示制度,大力推行高 校党务、校务、教务、后勤、基建等各方面工作公开,虚心接 受师生监督,避免暗箱操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五, 建立健全“服务型”组织和相关配套制度,转变职能,明确 服务师生的宗旨,完善服务流程,强化流程落实。第六,建 20l5・7 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严格审核科研经费的使用,做到专 款专用,严肃学术管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第七,建立健 全上下班纪律、公车管理、公务接待、财务管理、效能建设 等制度,要规范明确,详细具体,尤其是节假日等重要节点 要有明确规定。 3.建立健全“不敢有”的监督惩戒机制。工作作风上 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不仅有制度,而且要有落实,要讲 责任,如果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 “纸老虎”、“稻草人”。解决高校“四风”也是如此,不仅要 划“红线”、设“雷区”,更要讲责任。要通过创新多层次的 监督惩戒机制,形成震慑,使制度真正成为“高压线”、“铁 笼子”,使高校党员干部、教师“不敢有”“四风”问题。 首先,建立健全“四风”监督立体化机制。一是充分发 挥高校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要建设一支刚正不阿、 敢于碰硬的队伍,明确纪委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保 障高校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专注地开展督查lT作。 二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教师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群众 网上网下举报受理、查处、反馈机制,实行对举报人保护制 度和实名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举报。三是健全督查通 报机制,对在督查中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党员干部、教师 无情曝光,使广大党员干部、教师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 弦。四是定期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检查,将检查制度化、常 态化,要借鉴巡视制度的经验,查出真问题,收到实成 效。五是建立整风排查追究制度,防止作风排查走形式、 走过场、避重就轻等情况发生。六是实行党员干部公开承 诺制度,通过督促检查、群众评议等方式,监督党员干部的 行为。 其次,建立健全“四风”惩戒机制。一是建立T作问责 制度。对于师生意见大的问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 批评教育、约谈、问责,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二是建 立健全惩戒制度。对群众举报、媒体反映、监督检查中发 现的违纪违规线索,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核查,情况属实的 要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要毫不手软,零容忍。 三是建立健全举报和查处奖惩制度。对举报的“四风”问 题经查属实,要给予举报者一定奖励;对不认真履行监督 检查职责,包庇袒护违规人员,不及时、不认真调查处理 的,要给予严惩,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l3—06—19(1). [2]郑逸芳,陈建平.高校系统“四风”现象的表征、成因及 治理对策【JJ.廉政文化研究,2014,(2). 责任编辑余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