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loration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No.1ꎬ2021
Serial.No.306
从“犹太精神”到新的现代市场精神:马克思的批判与启示
平 成 涛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江苏扬州225127)
摘 要: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将“犹太精神”视为市民社会的原则和具有统治地位的精神ꎬ并在肯定这一精神之历史进步性的同时ꎬ从哲学和政治学向度对其进行了双重批判:一方面ꎬ“犹太精神”因其将人置于一种货币(金钱)异化的境地而包含着“普遍的现代的的要素”ꎻ另一方面ꎬ“犹太精神”的自我仅寓意着现代国家的政治ꎬ而要想实现犹太人的真正ꎬ必须从政治走向人的ꎮ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批判呼唤着一种新的现代市场精神的出场ꎬ其作为对“犹太精神”扬弃的积极成果ꎬ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历史转变:从高度“利己主义”到深度“互利原则”ꎬ从“个人主义原则”到“整体主义精神”ꎬ从“盲目任性的竞争意识”到“敬畏制度”的市场发展模式ꎮ
关键词:犹太精神ꎻ货币异化ꎻ人的ꎻ新的现代市场精神ꎻ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1-0042-07
在人类漫长的经济活动史上ꎬ犹太民族因其在商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ꎮ伴随着经济社会取代“政治的”或“宗教的”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ꎬ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标榜为“会赚钱”的宗师ꎬ犹太人的著述或言说也成为被不断传诵的“生意经”而经久不衰ꎮ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中ꎬ将以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为核心原则的“犹太精神”视为现代市民社会的统治精神ꎬ而犹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则则成为现代市场活动的普遍原则ꎮ不可否认的是ꎬ在“犹太精神”影响下的现代社会ꎬ人类历史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ꎬ但也遭遇了货币异化的普遍困境ꎬ并因此持续性地被固封在“对物的依赖”这一生存状态当中ꎮ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深度货币化的时代ꎬ人的生存活动与市场活动间的勾连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重大问题研究”(19ZDA020)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人自然观念的历史样态与哲学反思研究”(2019SJA1830)
作者简介:平成涛ꎬ1990年生ꎬ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ꎬ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ꎬ哲学博士ꎮ
来越紧密ꎮ同时ꎬ世界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ꎬ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处于一个共同体中ꎮ这些都呼唤着一种新的现代市场精神的出场ꎬ并由此形成对“犹太精神”的批判与扬弃ꎬ进而为现代市场活动注入新的精神资源和进步动力ꎮ就此而言ꎬ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批判性考察给予我们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思想启示ꎮ
一、犹太精神:市场活动的现代转向
可以说人天生是理性的动物ꎬ但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显示人天生是“经济理性”的ꎮ人类古代社会就有了交换和买卖ꎬ并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市场ꎬ但这时的市场活动并非直接出于利益最大化的打算ꎮ人们在一个习以为常的区域交换自己制作的物品ꎬ一方面可以获得日常生活之使用物品上的互惠ꎻ另一方面也用于传达内心的情感ꎬ以便明示自己与他人之间既有的或希望拥有的某种社会关系ꎮ因此ꎬ市场活动在一开始就打上文化背景的烙印ꎬ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交换和买卖行为有着不同的样态ꎮ这时的市场不是以供求为基础关系的竞争性市场ꎬ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文化
42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形态为基本呈现形式的市场活动ꎮ正如美国学者彭慕兰和史蒂文托皮克所言:“不管哪个地方ꎬ都花了很长时间才扬弃传统的互惠观(得到多少商品和恩惠就回以等值的商品、恩惠)、地位交易(statusbargainingꎬ在众所认知彼此地位不平等的人士之间ꎬ这是较行礼如仪的交易)或亚里士多德的公正价格观(价格不由市场里的实物交易决定ꎬ而由道德经济的伦理贸易观决定)ꎬ转而接受供需决定价格的观念ꎮ”[1]后一种关于市场的观念构成当今世界市场结构的基础ꎮ
建立在“供需决定价格”基础上的这一全新市场观念ꎬ并非是自然形成或一蹴而就的ꎮ因为市场行为根本上是一种社会行为ꎬ它需要在度量、支付手段、价值、合约等这些交换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上达成一致意见ꎻ这些要素并非是普世通用和恒古不变的ꎬ市场观念本身也是历史的东西ꎮ从由人的基本情感来支撑的文化力量所决定的古代市场ꎬ到实现它的现代形态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统市场阶段ꎮ这一阶段的市场首先不再起源于人的情感、心理或伦理秩序ꎬ市场交换活动中的非理性要素开始淡去ꎬ而逐渐被一种理性行为所取代ꎬ买卖即为了盈利ꎮ中国北宋时期的交换买卖活动已是高度发达ꎬ清明上河图就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繁荣的社会景象ꎮ明清时期产生的商帮文化也是这种传统市场活动的代表ꎮ可以说ꎬ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中的市场活动已非常普遍ꎬ人们对利益的追逐不断得到实现ꎮ西方社会也是如此ꎬ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尚未真正到来之前ꎬ追求现实利益的市场活动已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ꎮ按照赫希曼的说法:“远在14和15世纪ꎬ商人中间就已经存在着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了ꎬ在经院哲学家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对某些类型的商业活动的正面态度ꎮ”[2]西欧沿海国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ꎬ早在中世纪时期贸易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ꎮ同时ꎬ在社会的市场结构当中还形成和发展出了一个“行商阶层”(travelingmerchants)ꎬ他们将来自世界的不同商品带到中世纪欧洲的乡间ꎮ这种历史溯源告诉我们ꎬ通过市场逐利活动实现对财富欲望的满足并非到现代社会才发生ꎮ
然而ꎬ传统市场中逐利的欲望与行为在总体
上被两种力量所主导ꎬ一个是政治权力ꎬ另一个是宗教价值ꎮ前者核心的表现在于:对财富的追求旨在获取一定的政治资源ꎬ商业的成功不是社会活动的最高价值目标ꎬ获得某个政治位置才是最大的赢家ꎬ商而优则仕ꎬ经济权力追逐政治权力ꎮ后者则主要表现在:追求财富的增值始终被追求荣誉感的进阶所压制ꎬ市场的交换并非仅仅是为了消费ꎬ而是有着更高的道德目的ꎬ追逐私利是为了重振社会价值ꎬ为了荣誉和名望而奋斗以便获得人生的自我救赎才是最大的财富ꎮ“源自古代的有求于外的传统人文主义认为ꎬ人要走出低级的、感官的自私自利ꎬ上升到更宽广、更崇高和更纯净的视界ꎮ”[3]在这个意义上ꎬ传统市场活动的逐利行为并没有获得普遍的价值意义ꎬ即传统社会中的所谓正统道德规范并没有给予以逐利为取向的市场活动一种合法的正当性存在ꎮ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仕农工商”职业序列固化在人们的观念中ꎬ“无商不奸”也成为一种普遍的公众意见ꎮ同样ꎬ不论怎样赞美经商和其他市场赚钱的方式ꎬ在西方中世纪的价值观中ꎬ与其他行为尤其是争取宗教荣誉的行为相比ꎬ都确实是低一等的ꎮ甚至直到工商业已发育到相当规模时ꎬ商人所从事的市场活动仍是被贬低和蔑视的事物ꎮ传统文明与它所确立的社会秩序被看作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性构架ꎬ人们在这个构架内部可以寻找到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标准ꎬ但无法找到经济生活的标准ꎮ因为这个秩序没有赋予市场活动某种值得褒扬的品格ꎮ
伴随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的生成ꎬ上述那样一种传统价值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移ꎮ在近代欧洲迅速成长起来的城市文明基础上ꎬ工商业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ꎬ经常且开放性的市场交易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节奏ꎮ与这样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成辩证互动关系的乃是一种新的市场精神ꎮ正如舍勒所言ꎬ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获利取向的一种单纯渐变ꎬ而是包含着一种全新的动机结构ꎬ其实质在于:“市民精神已逐渐改塑了社会秩序ꎮ”[4]那么ꎬ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对于这个问题ꎬ韦伯于20世纪的开端时曾试图在新教伦理的历史转变中分析这种精神的形成过
4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程ꎬ并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ꎮ实际上ꎬ早在19世纪上半叶ꎬ马克思就从宗教变革视角考察了这一问题ꎬ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直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于“犹太人问题”上的看法ꎮ实质就是ꎬ马克思已经开始从对黑格尔式理性国家的批判转向对现代国家的真正源头———市民社会———的批判ꎬ并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现代市民社会的统治精神即“犹太精神”ꎮ
马克思所言的“犹太精神”ꎬ其基本含义并非宗教意义上犹太人的信仰ꎬ而是世俗意义上“犹太人在经商牟利活动中表现出的唯利是图、追逐金钱的思想和习气”[5]50ꎮ它总体上包含着如下层面的核心要义:(1)功利追求与利己主义ꎮ“犹太人的宗教的基础本身是什么呢?实际需要ꎬ利己主义ꎮ”同时ꎬ“实际需要、利己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原则ꎻ只要市民社会完全从自身产生出政治国家ꎬ这个原则就赤裸裸地显现出来ꎮ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5]52ꎮ(2)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成为普遍且正当的社会价值ꎮ“犹太人的实际政治权力同他的政治权利之间的矛盾ꎬ就是政治同金钱势力之间的矛盾ꎮ虽然在观念上ꎬ政治凌驾于金钱势力之上ꎬ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奴隶ꎮ”[5]51这意味着ꎬ在金钱这一形式上得以集中体现的世俗有用价值ꎬ取代了以政治崇高和信仰为总体特征的超验精神价值并逐步成为普遍的和正当的社会追求ꎮ(3)个人主义与竞争精神ꎮ犹太精神“扯断人的一切类联系ꎬ代之以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ꎬ使人的世界分解为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5]54ꎮ功利的个人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ꎬ他们相互之间的战争即竞争ꎮ(4)自然界等艺术的对象即是被贬低的对象ꎮ“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ꎬ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ꎮ在犹太人的宗教中ꎬ自然界虽然存在ꎬ但只是存在于想象中ꎮ”[5]52应当看到ꎬ马克思所考察的“犹太精神”与传统的身份制评价体系是根本不同的ꎬ即不再是由先赋的血统或道德的价值秩序、而是由后至的成就决定了个体社会身份的认定ꎬ后者以普遍的竞争和持续的奋斗欲为基本特征ꎬ而作44
为交换价值符号化身的货币(金钱)则为这种竞争和欲望的无限扩张提供了恰当的形式ꎮ因此ꎬ从传统市场活动到现代市场精神的生成ꎬ需要一场重大的观念革新ꎬ而其中最主要的乃是物与物交换的标准化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涉人情ꎮ显然ꎬ“犹太精神”符合这一革新的结果ꎬ它在崇高的政治价值和超验精神的断裂处被确定为现代社会的正当性存在ꎮ
二、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双重批判方面ꎬ犹太民族对上帝有着无比虔诚的信仰ꎬ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饱受苦难的心灵寄托ꎻ另一方面ꎬ犹太民族对金钱进行无比狂热的追逐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生活节奏使得他们对金钱有着天生的执着ꎮ正如桑巴特所说:“由于不停的流浪令他们有必要将财富随身携带ꎬ还有什么比钱和珠宝更适合此目的的?被扫地出门时ꎬ金钱是他们唯一的伴侣ꎻ被者压榨时ꎬ金钱是他们唯一的保护者ꎮ”[6]在«论犹太人问题»中ꎬ马克思所主要考察的“犹太精神”就是犹太民族自身信仰的世俗化的结果ꎮ正如其所指认的那样:“犹太人的世俗礼拜是什么呢?经商牟利ꎮ他们的世俗的神是什么呢?金钱ꎮ”[5]49同时ꎬ这一以牟利活动为基础、以金钱为目的的“犹太精神”已经辐射成为现代市民社会的基本精神ꎮ“犹太人的真正本质在市民社会得到了普遍实现ꎬ并已普遍的世俗化ꎮ”[5]55犹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了ꎬ这不仅体现为他们对金钱势力的掌握ꎬ更表现为金钱通过犹太人或者其他人成为整个现代世界的普遍势力ꎮ马克思已经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乃现代社会的真正本质ꎬ“经济”(其物化形式的集中表现即金钱)取代传统社会中“政治”或“命运”的地位成为现代人一切活动及其效果的决定性指标ꎮ马克思的这一判断同时包含着对“犹太精神”从哲学和政治学双重维度展开的批判话语ꎮ
从哲学批判的角度来看ꎬ马克思认为“犹太精神”作为现代市民社会的基本精神ꎬ其中包含着“普遍的现代的的要素”[5]49ꎮ这一要素即“人的自我异化的最高实际表现”———人拜
“犹太精神”源起于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倒在物(金钱)面前ꎮ马克思指出:“金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ꎻ在他面前ꎬ一切神都要退位ꎮ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ꎬ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ꎮ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自在的价值ꎮ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ꎮ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ꎻ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ꎬ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ꎮ”[5]52货币(金钱)本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ꎬ是人出于交换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中介性手段ꎮ人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ꎬ再根据劳动产品的价值来换取货币ꎬ并最终通过货币获得满足自身多样化需要的产品ꎮ货币的出现使整个世界流转起来ꎬ这是自人类有市场行为以来即颠扑不破的真理ꎮ然而ꎬ这种市场交换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如下的演变过程:它不再追求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满足ꎬ货币就是最终的目的ꎬ人类生活逐渐走向“为卖而买”ꎬ走向将任何一种商品均加以量化ꎬ最终走向一种货币化的生存世界ꎮ经商牟利成为人类生活中最普遍且最重要的事情ꎬ金钱则成为一切活动的“普照的光”ꎮ
在马克思看来ꎬ“犹太精神”就是这一货币化生存世界的最高实际表达ꎬ它将对金钱的追求普世化为现代生活的绝对原则ꎮ在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中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异化状态ꎬ他人仅仅作为谋利的手段而与自身发生关系ꎬ正如自身也是他人谋利的手段一样ꎮ市民社会由此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ꎬ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金钱而相互敌对ꎮ“犹太精神随着市民社会的完成而达到自己的顶点ꎬ但是市民社会只有在教世界才能完成ꎮ”[5]54教把一切民族的、自然的、伦理的、理论的关系变成人外在的东西ꎬ而真正的普遍的内在本质仅仅是利己主义的经济关系ꎮ市民社会排除了宗教中的上帝ꎬ却立起一个世俗的上帝———金钱ꎮ总之ꎬ在马克思看来ꎬ“犹太精神”是阻碍一切市民社会成员获得自我的根本问题ꎬ因为它使人成为自身的和他人的私欲的奴隶ꎬ并且只有在处于一个“异己本质”即“金钱”的支配下才能实际进行活动ꎮ人处于一种“货币异化”的生存状态之中ꎮ
从政治学批判的角度来看ꎬ马克思将现代市
民社会中“犹太精神”的完成ꎬ仅看作是犹太人政治的完成ꎬ而犹太人的社会则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出来”ꎮ即是说ꎬ真正的乃是从犹太人自身的走向全社会的、从政治走向人的ꎮ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是通过对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的态度发表意见来进行的ꎮ鲍威尔遵循了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宗教关系的看法ꎬ将现代政治的理性国家看作是宗教精神的真正完成形态ꎮ因此鲍威尔认为ꎬ犹太人要想实现自身的ꎬ德国应当首先从教中出来ꎬ以便实现政治的ꎮ德国犹太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得到政治和国家具有鲜明的教性质ꎮ在鲍威尔看来ꎬ犹太人问题是一个不以德国的特殊状况为转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ꎮ这就是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宗教束缚和政治的矛盾ꎮ鲍威尔为了解决“犹太人问题”要求德国在政治上废除宗教ꎮ这意味着徒和犹太人全部都要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ꎬ以便让国家从宗教的控制中出来ꎬ只有这样ꎬ才能让犹太人以公民的身份获得政治权利ꎮ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的这一看法是片面的ꎬ其“错误在于:他批判的只是‘教国家’ꎬ而不是‘国家本身’ꎬ他没有探讨政治对人的的关系”[5]25ꎮ而只有对政治本身的批判ꎬ才是对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批判ꎬ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ꎮ
马克思认为ꎬ完成的现代政治国家ꎬ按其本质来说ꎬ是人普遍的利己主义的生活ꎮ在他看来ꎬ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关系与天国对尘世的关系一样ꎬ都是唯灵论的ꎮ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也处于同样的对立之中ꎬ用以克服市民社会的方式与宗教克服尘世的局限性的方式一样ꎬ即同样不得不重新承认市民社会ꎬ并最终服从市民社会的统治ꎮ这意味着ꎬ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ꎬ也就是市民社会及“犹太精神”真正完成的地方ꎮ在这里ꎬ马克思认为人处于一种状态:一方面ꎬ人在政治的共同体中是一种自由、安全、平等的社会存在物ꎻ另一方面ꎬ人在市民社会中作为“私人”进行活动ꎬ而把他人和自己都降为获利的工具ꎮ因此ꎬ完成的现代政治国家中的所谓
4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都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人”ꎬ都是“犹太精神”的真正显现ꎮ(1)自由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ꎬ而是建立在人与人相分隔的基础上ꎮ它的本质“是狭隘的、局限于自身的个人的权利ꎮ自由这一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5]41ꎮ(2)平等也无非是上述自由的平等ꎬ即作为一个原子式个人自由的逐利、获得私有财产的权利ꎮ(3)安全则是“市民社会的最高社会概念ꎬ是的概念ꎻ按照这个概念ꎬ整个社会的存在只是为了保证维护自己每个成员的人身、权利和财产”ꎮ“市民社会没有借助安全这一概念而超出自己的利己主义ꎮ相反ꎬ安全是它的利己主义的保障ꎮ”[5]42可见ꎬ摆脱政治束缚的实质在于摆脱束缚市民社会利己主义枷锁ꎬ政治的同时是现代市民社会及“犹太精神”的真正ꎮ因此ꎬ马克思说ꎬ“国家的唯心主义的完成同时就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的完成”[5]45ꎮ
在马克思看来ꎬ犹太人问题不单具有神学意
从权力配置资源向货币配置资源的转变、从自然法传统向理性观念的转变、从注重等级本分的德行向注重竞争开拓的品格的转变ꎬ这无疑是一场深刻且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社会变革运动ꎮ然而ꎬ马克思批判的深度就在于发现了历史自身的辩证法ꎬ“犹太精神”在塑造出一个新世界的同时也禁锢了这个世界ꎬ它以高度的世俗性将市民社会变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ꎬ以高度的货币化将人类社会带进“人对物的狂热崇拜”中ꎬ“犹太精神”在彰显热情开拓的同时ꎬ也显露出自身的狭隘本质ꎮ现代犹太人的“高度的经验本质”ꎬ即经商牟利及其历史的和理念的前提ꎬ本质地体现在我们前述的“犹太精神”的核心要义中ꎮ这种“高度的经验本质”已构成现代市场活动的统治性原则ꎬ从而将现代社会同质化而排斥这一原则之外的任何新的创造物ꎮ“犹太精神不可能创造任何新的世界ꎬ它只能把新的世间创造物和世间关系吸引到自己的活动范围内ꎮ”[5]53这便是现代社会的“犹太人狭隘性”ꎮ
三、超越现代社会的“犹太人狭隘性”:一种新的现代市场精神
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双重批判ꎬ深刻地揭示出现代经济活动对人的压迫ꎮ“犹太精神”构成现代社会的统治精神和高度的经验本质ꎬ并由此成为现代社会自我生产的原初动力和社会存在论意义上的基础精神力量ꎮ因此ꎬ马克思的这一批判便构成对自霍布斯、洛克以来在政治哲学领域所论证的“市民理性”ꎬ以及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设定的“理性经济人”的深刻批判ꎬ并进而构成对现代人“经济异化”的历史生存状况的真正反思ꎮ与此同时ꎬ市场行为作为“人对物的依赖”这一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核心表征ꎬ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人的自由个性真正发展”之人类历史“第三大社会形态”的基础动力要素ꎮ因此ꎬ马克思将对“犹太精神”的批判作为人类社会从“犹太精神”中出来的核心环节ꎬ其呼唤着一种新的现代市场精神的出现ꎬ并本质地寓意着对现代社会的“犹太人狭隘性”的真正超越ꎮ这一新的现代市场精神内在地包含着市
义ꎬ而且是真正世俗的问题ꎮ因此ꎬ他主张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ꎬ要用历史来说明迷信ꎬ而不是像一直以来的那样ꎬ用迷信来说明历史ꎮ这也就意味着ꎬ只有超出政治国家的宗教性质而批判政治国家的世俗结构ꎬ才能完成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全部人类的ꎮ在这里ꎬ政治对宗教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已变为政治对人的问题ꎮ“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ꎬ并且作为个人ꎬ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ꎬ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ꎬ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ꎬ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ꎬ只有到了那个时候ꎬ人的才能完成ꎮ”[5]46这一完成是对现代市民社会及“犹太精神”的真正批判和超越ꎮ
与对现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批判一样ꎬ马克思对“犹太精神”的批判并不主张取消它的历史作用ꎮ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ꎬ“犹太精神不是违反历史ꎬ而是通过历史保持下来的”[5]51ꎮ作为历史的产物ꎬ“犹太精神”塑造了一种以交换价值为轴心的市民社会ꎬ带来了人类社会从神性向俗性的转变、从宗法血亲的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4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场与理性、非理性、平等、正义、自由等范畴之间的深刻关系ꎬ并实际表达了关于现代市场的一种反思形态ꎮ作为对“犹太精神”历史扬弃的积极成果ꎬ这一新的现代市场精神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历史转换ꎮ
第一ꎬ从高度利己主义到深度互利原则的转换ꎮ“犹太精神”的核心是以金钱为终极指向的高度利己主义ꎬ这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所遵循的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原则的抽象人性假设ꎮ历史证明ꎬ这种狭隘的自保、自利原则不断地将社会推向个人私利纷争状态ꎬ从而动摇传统自然法观念的伦理基础ꎮ同时ꎬ这一利己主义原则也越来越不适合现代市场的内在要求ꎬ即在经济日趋不均衡、信息日趋不对称、不确定性因素频发的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ꎬ单向度的追求自我利益的市场行为不可能获得持久的存在ꎮ同时ꎬ高度的利己主义从追求私向化利益出发ꎬ为市场活动带来的必然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丛林法则”ꎮ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炼出一种新的价值原则ꎬ即个人私利与他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ꎮ“每一个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7]ꎮ在马克思看来ꎬ私人利益的产生和实现并不具有绝对性ꎬ其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对他人利益的认同和依赖ꎬ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利关系中才能实现ꎮ在人类社会高度历史化的现代世界ꎬ不再可能有相互隔绝的地域ꎬ主导市场活动的不可能是相互分化的力量ꎬ因为整个人类是一个彼此之间密切关联的利益共同体ꎬ已经形成“世界市场”ꎬ并且“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ꎬ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8]ꎮ弱肉强食、强者必霸的丛林法则既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ꎬ也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ꎮ
当下中国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发展时期ꎬ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不是以高度的利己主义为核心驱动力ꎬ而是以最广大劳动人民为中心的利益创造过程ꎮ按照马克思的价值指向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中ꎬ应当努力使“物质与精神、欲望与道德、私向化与社会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ꎮ物质的生产是如此ꎬ
化、利己与利他、动机与目标等实现辩证统一”[9]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旨在让世界市场中的每一个利益主体相互关照ꎬ在人类社会无法割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共赢ꎮ就此而言ꎬ高度利己主义向深度互利原则的转换ꎬ深层呼唤着从市场的“丛林法则”走向新的现代市场应遵循的“和合精神”ꎮ
第二ꎬ从个人主义原则到整体主义精神的认同ꎮ如前所述ꎬ“犹太精神”的历史前提ꎬ即扯断了一切传统社会中的宗法血亲关系ꎬ代之以“原子式个人”为基本活动单位的市场活动的发生ꎮ在犹太人的世界观中ꎬ个人不再是生活在公共伦理实体下的某个成员ꎬ而是市民社会中自我利益的标榜者和捍卫者ꎮ个人主义的发育是利益最大化和财富积累原则的理论基础ꎬ现代市民社会就是以个人为至上原则、以保护个人追逐最大化利益为至上目标的社会ꎮ然而ꎬ马克思揭示到ꎬ这种“原子式个人”原则完全是抽象的ꎬ市场活动的真这些现实的个人总是“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ꎬ总是“受到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10]ꎮ人们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ꎬ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换ꎮ照此理解ꎬ市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交换ꎬ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交换ꎬ市场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中介人的决策与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关系的制约ꎮ这就意味着ꎬ现代市场必须超越个人主义原则ꎬ追求一种整体主义精神来把握市场活动ꎮ这种整体主义精神不仅包括对人与人之间社会性的重新确立ꎬ而且包括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ꎮ马克思告诉我们ꎬ“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ꎬ为了生存人需要自然界ꎮ同时ꎬ“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ꎬ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ꎬ就是说ꎬ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ꎬ因而是类存在物”[11]ꎮ新的现代市场精神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ꎬ而不是将自然视作市场交换的质料而将其无度地商品化、资源化和资本化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新发展理念不仅倡导人与人之间在发展空间上的协
47
正主体是现实的个人ꎬ而社会性是其核心特征ꎮ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调ꎬ而且主张人与自然在持续性上绿色发展的生态格局ꎬ这是对现代市场整体主义精神的实践ꎮ
第三ꎬ从盲目任性的竞争意识到敬畏制度的市场发展模式ꎮ当“犹太精神”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确立为市场活动的逻辑ꎬ便会带来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只有符合个人自我利益的行为和规范才能够被承认ꎬ不符合自身利益或者不能逃避责任ꎬ就是无视社会准则ꎮ贝尔曾指出:“个人主义的精神气质ꎬ其好的一面是要维护个人自由的观念ꎬ其坏的一面则是要逃避群体社会规定的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为社会应做出的牺牲ꎮ”[12]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将之称为市民社会的“任性”特征ꎬ即每一个人都以自我欲望的满足为核心行为准则ꎬ而忽略社会意义层面的整合和规范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ꎬ以个人自利为原则的市场体系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约束ꎬ必将带来经济世界的乱象丛生ꎮ因此ꎬ现代市场行为对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诉求就显得尤为重要ꎮ康德曾就制度的历史作用作出过这样的阐释:“一群有理性的生物为了保存自己而在一起要求普遍的法律ꎬ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又秘密地倾向于把自己除外ꎻ他们应该是这样地安排并建立他们的ꎬ以至于尽管他们自己私下的心愿是彼此极力相反的ꎬ却又如此之彼此互相防止了这一点ꎬ从而在他们的公开行为中其结果又恰好正像他们并没有任何这类恶劣的心愿是一样的ꎮ”
[13]
包含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制度、生态制度、管理制度等重大制度创新ꎬ并由此呼唤着一种新的现代市场精神的出场ꎬ其目的就是追求市场活动的内在精神要素ꎬ让市场活动从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走向追求社会发展最优化效应的政治理性ꎮ
参考文献:
[1] 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苇译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ꎬ第20页ꎮ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ꎬ黄中宪、吴莉
[2] 阿尔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
前的政治争论»ꎬ冯克利译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ꎬ第7页ꎮ
[3] 查尔斯泰勒:«世俗时代»ꎬ张容南等译ꎬ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ꎬ第291页ꎮ
[4] 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ꎬ罗悌伦等译ꎬ北[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ꎬ北京:人民出版社[6] 桑巴特:«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ꎬ艾仁贵译ꎬ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ꎬ第12页ꎮ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ꎬ北京:人民出版社[8] 马克思、恩格斯:«党宣言»ꎬ北京:人民出版社[9] 张雄、朱璐、徐德忠:«历史的积极性质:“中国方案”
1期ꎮ
2009年版ꎬ第31页ꎮ1957年版ꎬ第605页ꎮ2009年版ꎮ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ꎬ第17页ꎮ
要超越“犹太
出场的文化基因探析»ꎬ«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
精神”无度扩散所带来的市场失范等一系列社会弊病ꎬ就必须树立对制度的敬畏与尊崇ꎬ从而对市场和资本进行规范与整合ꎬ对单向度的私利行为进行管控与引导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ꎬ被置于社会主义这一宏大制度框架下进行规约与引导ꎬ并在历史实践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与发展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明确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实践ꎬ它内在地
[10]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ꎬ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8年版ꎬ第16-17页ꎮ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ꎬ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5年版ꎬ第105-107页ꎮ
[1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ꎬ赵一凡等
第308页ꎮ
[13]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ꎬ何兆武译ꎬ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0年版ꎬ第129页ꎮ
[责任编辑:朱 磊]
译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ꎬ
4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