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特色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特色

来源:爱玩科技网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特⾊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左传》,《左传》⼀书“⽂采若云⽉,⾼⼭若⼭海”(清.朱彝尊《经⽂考》),《左传》⼀书的⼀个最⼤特⾊是善于记述⾏⼈辞令,特别是⼀些⼩国使者应对、劝说⼤国的⾔辞,更是充满了机警和智慧,常常是寥寥⼏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如闻其声。《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这样⼀个典型例⼦。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述的是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场外交⽃争,此事发⽣在公元前630年,事情的起因是: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是晋⽂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因⽽结怨于晋。并且,联合围郑,对晋来说,已蓄谋很久,⽽对秦来说,虽也是图谋霸业的需要,但于⾃⼰利害关系并不是很⼤,对于这⼀点,郑国的有识之⼠佚之狐是看得⼀清⼆楚的。因此,当强敌⼊侵,⼤兵压境,郑国危在旦⼣之时,佚之狐毫不犹豫向郑伯建议:“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这个假设句⼀下⼦把烛之武推到拯救国难的风⼝浪尖上。那么,烛之武是如何凭着三⼨不烂之⾆来劝说秦伯退兵呢?

⾸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他⾸先采⽤以退为进的策略,烛之武好像置⾝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场上说话,这⾃然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迎合秦伯的⼼理,等到秦伯有所松懈时,再寻机反击,所以,他见到秦伯的第⼀句话就是:“围郑,郑既知亡矣。”这⾥有两层意思:其⼀有恭维秦伯之意,让秦伯充当郑国命运主宰者的⾓⾊,以此来满⾜他的⾃⼤⼼理,其⼆坦率地承认郑即将亡国的事实,以此来消除秦伯的戒备⼼理。这样以退为进、柔中有刚,使得秦伯不得不洗⽿恭听。

其次,娓娓说理,以利相诱。

如果说“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是烛之武⽤委婉的语⾔简要指出“亡郑”于秦并⽆益处的话,那么接下来他就是具体分析“亡郑”于秦为何⽆益了。这⾥,从两⽅⾯娓娓说理:⼀⽅⾯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的⽆益,“越国以鄙远”,秦国想超越晋国,把郑国的⼟地作为⾃⼰的边⾢,并⾮轻⽽易举的事情。这⾥,烛之武⽤了⼀句“君知其难也”,替秦伯作了仔细的盘算。另⼀⽅⾯从结果来说明“亡郑”的⽆益,“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样,⼀旦攻下郑国后,只能是增加晋的势⼒,⽽削弱秦国的势⼒,这于秦⽽⾔⾮但⽆益,反⽽有害。如此看来,“亡郑”于秦国百害⽽⽆⼀利。况且“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时烛之武⽤“东道主”作为诱饵来引诱秦伯,“若舍郑”于秦国只能是有利⽽⽆害的。此时“亡郑”与“舍郑”的利害关系⼀⽬了然,孰轻孰重?明智者如秦伯⾃然不能不细加考虑了。

 再次,察⾔观⾊,巧⽤激将法。

在经过⼀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观⾊,⼜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来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如此忘恩负义之徒,岂能与之深交?另外,烛之武⼜进⼀步分析晋国的贪得⽆厌,根据晋国当时所处的地域范围,明确指出晋在“灭郑”以后⼀定会向西扩张,⽽这样的话,“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国必将成为继郑国之后的第⼆个牺牲者,这种“阙秦以利晋”的残酷事实是值得秦国三思的。因此,听了烛之武⼊情⼊理的分析以后,秦伯不但与郑国结盟,还派兵替郑国戍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个“退”字,⽽“退”师的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个⾯临亡国之危的⼩国使⾂,⾯对⼤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不失本国的尊严,语⾔的分⼨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得委婉曲折,⾯⾯俱到。可以这么说,在这段辞令中,烛之武紧紧抓住秦伯的⼼理,设⾝处地为秦国的利益构划打算,他联系实际,指点津梁,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最后终于说服了秦伯,从⽽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