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学目标制订的几个问题
国家课程专家 沈大安
进入第四专题,在分散研修的情况下,老师们克服了工学矛盾,妥善安排时间认真研修,许多老师较好地掌握了教学目标制订的要领,或制订了指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或把自己过去制订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目标比较具体、切适,符合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和学生实际,体现了课文的特点,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明显增强。
但从完成的作业看,还有几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作些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谁?
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不出现行为主体,描述教学目标的句子也没有主语,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也是学生。这一点,看《语文课程标准》就十分清楚。如: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教学目标这样表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的思想——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如果教学活动仅有教师的行为,而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教学目标就没有达成。教学目标的表述,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教师主体。如有的老师在教学目标中喜欢使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等说法,教学目标的主体悄悄地变成了老师。在教学目标表述上,要随时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二、三维目标分开来写好吗?
语文教学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进展。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注意达成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渗透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中,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在表述时,一般不宜把三维目标一一分列。这次作业,有少部分老师把三维目标分列开来(也许当地教学研究部门要求这样做),是不妥当的。
三、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区分出不同的层次?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偏高或偏低,往往是因为目标定位在哪个层次没有把握准。在教学目标的分类和层次区分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分成若干层次。以下是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因跟语文教学关系不大,故不列出)。
层次 1 2 3 4 5 6 认知领域 (2001年修订) 情感领域 接受 反应 评价 组织 内化 记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鉴 创造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确定这项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要达到哪个层次,才不会偏高或偏低、过难或过易。描述教学目标有一些常用的行为动词,这些行为
动词体现了目标的不同层次。下表列出的一些行为动词可供我们描述语文教学目标时参考: 维度 常用行为动词 读准、会写、认识、了解 / 学会、熟记、把握、获得 / 分析、区分、判断、掌握 / 使用、运用、展示 倾听、观察、发现、捕捉、收集、选择、提取 / 复述、朗读、背诵、写出 / 推能力 想、揣摩、想象/表达、转述、讲述、扩写、续写、改写、修改 过程和方参加、交流 / 感受、尝试、体会、体验、积累、收藏 / 讨论、探讨、沟通、法 分享、发表意见、提出问题 / 策划、合作、组织、制定计划、 情感态度愿意、接受 /有兴趣、喜欢、乐于、有„„的愿望 / 体会、感受、体味、领悟、和价值观 理解(别人)、辨别(是非) / 欣赏、尊重、关心、敢于、抵制、养成 知识 四、怎样才能制订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看似简单,不过三五条、十来句话,却凝聚着老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制订好教学目标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历练。
从当前的情况看,有的教学目标制订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教材的语文因素(如词汇、句式、段落和篇章的结构方式)研究得不够。课文有特色的、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因素没有发掘出来,教学目标就显得笼统,“语文味”不强。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同时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更加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如二年级《我是什么》,原教学目标是: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上述教学目标,第三条虽然比较具体,却是科学知识,而前两条关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相当笼统,没有体现课文的语言特点。一位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目标做了细化,除识字和写字外,其他两条目标是:
1.积累有关“云”的词语(“白云、乌云、红霞、朝霞、晚霞”等),联系生活经验感受云的变化美,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亲历雨、雹子、雪的场景,了解水的变化;体会“落、打、飘”的用词准确,并能在教师提供的其他语境中正确地运用。
这个教学目标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尤其是明确地提出“体会‘落、打、飘’三个动词的用词准确,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这一语言学习目标,可操作,可检测,是一个制订得比较好的教学目标。此外,请老师们仔细琢磨专题四中殷惠老师教《掌声》前后几次教学目标的变化,以及修改的原因,你一定会从中悟出一些把教学目标制订好的道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