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综述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综述

来源:爱玩科技网
郎海如: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综述

新农村建设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综述郎海如

(南京农业大学

[摘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要]针对我国农村土地低效利用的问题,农村居民点整理已成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缓解城镇用地矛盾

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不少学者对其进行驱动力、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总结国内学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运作模式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综述

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村呈现出布局散乱、环境差的现象,导致土地闲置率高、浪费严重。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极为紧张。针对这种用地矛盾,农村居民点整理被广泛提出和应用。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指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20世纪末以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具体体现在驱动力、运作模式、效果及评价等方面。本文针对整理模式,系统总结归纳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作为改进的参考。

1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类型

1.1

“中心村”模式

该模式是以一定地域范围内区位条件优越、实力强的村庄

为中心,集中周围零散且实力较弱的村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新的聚落形式。“中心村”模式多适用于因便于耕作等因素自然形成的分布散乱、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庄。布局零散使得村庄内部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增加,造成管理不便、环境差等诸多问题。因此,该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经济实力较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完备、对周边村庄有集聚能力的中心村。具体操作为:首先,选址符合要求的村庄作为“中心村”,如果不止一个村庄符合条件,也可设置多个集中地,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其次,对选中的中心村再做调整,不仅使其布局、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强大,还要避免旧村与新增村庄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最后,将周围零散村庄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一次性整体搬迁,也可以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采取“中心村”模式,不仅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面积,还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中心村功能的完善及经济实力的增强。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已采用“中心村”模式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如邳州市八路镇祠堂村。

1.2“公寓化”模式

“公寓化”模式适用于城中村和有较强城镇化趋势的城市

郊区村庄。其具体做法为:首先,进行引导,将农村居

民点用地整理规划纳入城镇规划体系,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取集中安置点。其次,由或村庄自筹资金建设小区或公寓,配套完备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也可以采取由企业出资、给予合理优惠的方法为楼房建设筹资。最后,符合搬迁条件的村庄进行一次性整体搬迁,实现“农村社区化”。

“公寓化”模式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同时也使农民享受到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尽管如此,“农民上楼”还是会带来许多诸如生活不便等问题。因此,采取“公寓化”模式进行居民点整理时应注意:在规划时,户型设计、容积率、装修、基础设施配套等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收入水平等因素,不能盲目照搬城市社区模式而忽略了农愿。

总的来说,“公寓化”模式降低了人均用地标准,有利于实现城镇及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该模式对城镇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公寓化”模式应用也比较广泛,尤其是在较发达城市城乡接合部,如浙江省海宁市马桥镇建中村。

1.3“整体搬迁”模式

“整体搬迁”模式就是村庄搬迁、择地而居,对老宅基地进

行复垦还耕的模式。这种模式针对原址不适宜建设或改造难度大的村庄,如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远山区农村;处于洪涝灾害区或山体易滑坡地带等的乡村(远郊村中的部分村庄)。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以为主体进行运作,即市县级组织领导,乡镇级组织实施,行政村协助具体操作。此外,乡镇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制定乡镇级整理规划,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

由于采取该模式进行整理的村庄经济实力较差、观念较落后,因此会出现一定的搬迁阻力,如因生活不便不愿搬迁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安抚工作。同时,制定相应的宅基地安置、权属调整、农用地分配等,解决整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整体搬迁”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扶贫性质,尤其是对经济极不发达的贫困村。因此,该模式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此外,由于整体搬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筹集方式是考虑的重点。根据不同地区

-53-

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08期(总第251期)

关于新农合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李景旭

(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摘

[关键词]新农合;试点;川北;措施

最近到川北对新农合试点工作运行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该县属省定贫困县、农业大县,全县辖53个乡镇,658个行政村,总人口93.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

加到2010年的75.65万人,参合率由2007年的78.52%上升到

637700)

要]新农合试点以来,运行情况良好。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

2010年的95.19%,参合人数逐年增多,规模逐渐扩大。1.2

筹资标准逐年提高

由2007年的每个农民年筹资50元,提高到2010年的13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由10元增加到20元,财政补助由40元增加到110元。

85.10%。

1主要成效

几年来,县委、县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

1.3

作,把大力推进新农合作为民生工程,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基本实现了“农民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得民心、社会得和谐”的目标。

受益人数逐年增多

2007年新农合统筹补偿38人次、补偿金额1404.16万

元,家庭帐户补偿8.37万人次、补偿金额239.29万元;2009年统筹补偿增加到75299人次、补偿金额6137.91万元,家庭帐户补偿30.万人次、补偿金额1225.1万元。扩大了报帐目录范围,降低了住院起付标准,提高了报销比例和最高限额,住院实际补偿率提高到45.88%,受益面达55.54%,农民群众得到了真

1.1参合农民大幅增加

新农合试点运行以来,参合人数由2007年的62.4万人增

实际情况,目前,主要的资金筹措途径有:国家投资、财政或企业投资、村集体出资、村民劳力。

选择。对于经济实力较强且有发展城镇化趋势的村庄,“公寓化”模式最为适合。而比较贫困、地处偏远地带的村庄只能进行由主导的“整体搬迁”模式。当然,如此评价仍带有片面性。整理模式的选择不仅与村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有关,也与当地的运作方式、筹资模式及倾向密不可分。因此,笔者认为地方应把农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选择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模式之前对所在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状况及特点详细调查和研究,为选择土地整理模式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从而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土地整理模式。参考文献:

[1]

王建玲,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几种模式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

1.4“村庄内部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缩村腾地”,即保留原有村庄位置不

变,对其进行村庄规划,按规划安排居住用地、生产用房。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合理布局、节约用地。②严格宅基地审批制度,保证“一户一宅”不超国家或地方的用地标准。

③禁止占用耕地建房。④先拆后建。⑤对多余的宅基地或无偿

收回或适当有偿收购。

除了将村中旧宅基收回、对其进行统一调整及优化布局外,还要搞好村庄配套设施建设,如道路通畅,水、电齐全等。此外,应充分利用废弃地、坡地、闲置地建房,提高土地利用率。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可结合城镇化,制定优惠的,如宅基地置换、人口转移,吸引富裕农民进城。

“村庄内部改造”模式适用于用地范围较大的村庄,规模一般为几十户甚至数百户。整理后,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住宅整齐划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还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在我国,不少地方采取该模式进行居民点整理,如湖北襄阳区黄渠河镇。

2006,(10).[2]

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3][4]

张颖、郭述恒,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析[J].农村工作通讯,2009,(12).李佳、汪景宽,农村宅基地整理及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0).[5]

高燕、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4,(3).[6]

王超、丁忠义、朱亚娟,苏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探析[J].乡镇经济,2009,(7).

2结论

作者简介:

通过对比四种不同的整理模式发现,原村庄的地理位置、

郎海如(19—),女,山东省滨州市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居民点布局等因素影响其对整理模式的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