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采薇》教学设计方案

《采薇》教学设计方案

来源:爱玩科技网
《采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2.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2. 调动学生审美积累,引导学生从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三、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2.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戍卒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资源: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活动: 一、故事导入

多媒体展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 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幅图?

教师简介:《采薇图》描绘的是商代贵族伯夷、叔齐兄弟在商灭亡后,耻食周粟,以采食野菜充饥,最终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也和“采薇”有关,那么诗人想通过《采薇》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知识积累

1. 文学常识《诗经》(先抽学生介绍,再展示多媒体)

2. 基础积累(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勾画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词语,再多媒体展示) 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歌思路

1.疏通诗歌大意,概括本诗内容。(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读诗时要特别注意。)

2.提问: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明确:三幅。戍边生活画面、疆场画面、归家途中画面) 3.士兵在这三幅画面中有个相同的情感是什么?(思念)

4.本诗的思路是什么?(明确: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多媒体展示)

5.诗歌的情感有没有变化?(明确:有。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多媒体展示) 四、赏析课文把握主旨

1.品味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提问:清人王夫之是这样评价它:“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多媒体投影) 2.提问:作者是怎样写征夫渴望归家的?(明确:通过时间的推移)

3.作者除了写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明确:写了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提示:一般描写战争都是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杀搏斗,而本诗写了吗?没有。这体现了什么情感?(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采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戍卒们把怨恨归结于周王室了吗?(明确:没有。他们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5.这是否与思归相背离呢?(明确:不是。这些恰巧衬托了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6.主旨:爱国、思乡

五、课堂小结,迁移延伸

1.小结: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采薇》,我们被那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其实,乡愁情结有丰富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入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故土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的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作家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可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们美好而深情的恋歌。2.作业: 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

教学反思

进入高一第二学期,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古文中的常见实虚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还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加强对古诗词的诵读与情感、技巧上的把握。因此,在对于本文的设计上,我注重诵读,通过诵读,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的情感,掌握主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