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生自卑的调适策略研究

小学生自卑的调适策略研究

来源:爱玩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生自卑的调适策略研究

作者:吴秀莹

来源:《新智慧·上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 要】自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消极的状态,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的养成。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自卑的成因,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探讨小学生自卑的调适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自卑;表现;成因;策略 一、自卑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一)自卑的定义

对自卑的关注始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他认为自卑指个人对自己的消极态度,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及所作为的表现感到不满,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环境生活的应付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1]。 (二)自卑的表现形式

自卑的小学生会表现出各种情绪体验,他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主要表现形式如下:胆怯怕羞,独来独往;猜疑心重,有自虐倾向;缺乏自信,表述困难;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承受能力差,易怒好斗。 二、自卑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因素,小学生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学校因素

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让小学生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心理负荷,使学生的心理渐渐地发生扭曲,致使小学生产生自卑。 (三)社会因素

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歧视也普遍存在,而在竞争中人总会有失败,在反复的失败中就会产生自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个体因素

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外貌、性格等都有不同,这就导致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 三、小学生自卑的调适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找回自信,克服自卑[2]。

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画出来。其他的同学都开始认真地画起来了,只有徐某坐在那儿一动不动。美术老师走过去问他:“你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他想了一会儿说:“汽车。”老师积极鼓励他说:“你的想法特别好,把你的汽车画出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吧!” 可他却拒绝说:“我不行,我不会画。”

根据徐某的案例可以看出他是典型的对自我评价过低,存在消极的心理暗示,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因此,教师要引导他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从而建立自信心。

(二)创设挫折情境,锻炼其意志力

小学生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教师和家长应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及时驱逐失败的阴影,这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3]。

韩某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成绩一直很优异,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平日该生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一次期末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似乎让这个小女生无法接受,想要辞去学委的工作,认为自己不配再担任这一职务。

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有一定的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谈话,对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教师要帮助该生分析一下为什么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让学生把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来,同时告诉学生要吸取教训,使该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营造和谐气氛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缺点。教师要懂得关怀学生,不只是教师和颜悦色地面对学生,而是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与评价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林某,11岁。他性格有些奇怪,家长曾经有几次生气地批评他,甚至打他,他就离家出走。由于学生的偏激行为,老师们心里有所顾忌不敢多管他,同学也因为他的表现而疏远。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产生孤僻、易怒的自卑情结。

该生和教师及同学之间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教师要想和他关系融洽,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了解和尊重该生,如设计一些能从中读取孩子心声的小作文,来捕捉和获取关于学生的宝贵信息,借此来了解该生。

(四)采取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应不轻易请学生家长到校。这样会使学生因为“被请家长”,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而产生自卑。

实习期间,笔者发现班级里有个男孩,他坐在离老师最近的地方,没有同桌,下课也不去操场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班级里面的同学都不喜欢他,认为他不讲究个人卫生,性格胆怯懦弱,老师每次提问他,他总是紧张得说不出话,班主任常因为学生的个人卫生问题找其家长,但家长总是以工作忙碌而拒绝到校。久而久之,班主任也不再找其家长。 家长和教师之间存在沟通的问题,正是学生家长的漠不关心才导致该生被同学歧视产生自卑。教师这时不应该放弃学生,可以进行家访,积极主动地找到其家長,进行沟通。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和理解家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家长保持联系,建立稳固的家校关系。教师要试着给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方法,相互交流学生在校或在家的情况。 参考文献:

[1]Alfred Adler著,李心明译.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徐晶.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J].新课程,2010(10):82. [3]莫广帅.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疏导策略[J].小学时代,2012(08):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