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
1 .会写“媚、豉”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草丛”等 词
语。
2 .通畅、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 “我”
在等待母亲时候的心情变化。
3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表达上的 特
点,学习环境烘托和人物刻画。 教学重点:
1 .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草丛”等 词
语。
2 .通畅、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 “我”
在等待母亲时候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 点,学习环境烘托和人物刻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L同学们,大家喜欢过星期天吗?谈一谈你的星期天吧!
预设:同学们自由交谈一下,并课堂展示。
3 .老师发现大家周末的时光真的是很美好,很惬意,请大家走进 课
文去看一看: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是怎样的呢?
4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 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 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其实我 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 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 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 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 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5 .改进措施
在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 多,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 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和平时的课文略有不同,朗读的时候,语速缓 慢,语气平缓,在第一二自然段中语速稍快,声调上扬,要读出激动、 兴奋;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较烦闷,焦急,无聊,在朗 读的时候,声调低沉。
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 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我与地坛》等。
4.一起进入课文《那个星期天》。
二、初读感知。
(一)课文导入:
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来写的?
(二)认读词语:
(1)朗读课文时关注自己读不好的词语。 (2)字音出现不能确定的查字典解决。 (3)联系上下文简单理解。
明媚拨弄草丛画报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耽搁沉郁漫长
休止时光惊惶亲吻依偎挽回荒凉(4)要求:字正腔圆、一板一眼,读准确,读流利,读熟悉。
(5)老师指导个别读音。 (6)同桌检测:你来读我来听。
(三)初读课文:按照文章的顺序整理出文章的层次(1) “我”记得第一次盼望。
(2-6) “我”终于知道哪儿也去不了。 (7)母亲安慰失望的“我”。
(四)用\"标题追溯法”概括主要内容。 提问:
1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
2 .我的“盼”实现了吗? 3 .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五)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儿盼着母亲星期天可以带他出去玩的 事情。开始小男孩儿很兴奋,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焦急无奈, 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
(六)整体感知。
1 .选择学习伙伴,合作交流,读懂课文。
2 .在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心情的词句,圈画出来整理。
预设: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总结。
3 .课文中多处环境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变化。
4 .分享你勾画的词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感知小男孩儿的心情 变
化。
预设:整理心情变化:热烈盼望一一兴奋一一等待一一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三、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深情。下面我们来学习13个会写的字,相信 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 .课件出示:
会写的字: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开火车读,小组之间检测读。
2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 通
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3 .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4 .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 意笔
顺。
5 .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3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 例比
较一下,看谁写得好。想一想你能怎样记住它,组成词语记一记。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用。
第二课时一、朗读导入。
1 .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理解一下小男孩在“那个\"星 期天
的心情吧!
2
.朗读课文,交流分享一下大家的想法吧!
预设:兴奋、等待、焦急、失望……
3 .想一想,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小男孩儿的心情变化
的? 预设:人物描写和环境渲染。
4
.老师提醒:
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心 理活动描写。 二、交流表达。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字斟句酌地去理解作者的心情吧! (二)字斟句酌(1)出示句子: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预设:你喜欢哪个词语?阳光明媚。写天气好衬托“我”愉快的 心情。
(2)读一读第4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体会小男孩的心情。
出示句子一: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句子二: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 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 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 亮。
预设:环境描写渲染衬托了 “我”等待时候的落寞和孤独。
(3)读一读第6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体会小男孩的心情。
出示句子: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 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预设:我明白了什么? 今天出去玩不了了。 感知作者心情:失望。
(4)同学们,怎样进行环境描写呢?
预设:孩子们交流并畅所欲言。
(5)预设:我以环境写心请。
示例:走在巷子里。
好心情:在温暖的阳光下,石板路的缝隙里透出一抹绿色,原来 是几株顽强的小草在向我微笑。
坏心情:我走在狭长的巷子里,被挤在石板缝中不能动弹的小草 也垂头丧气的,没有精神。
预设:体会环境的作用。 (三)人物刻画。
1 .文中除了环境的描写还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一起
来理解吧!
2 .出示句子: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 藏在
大门后,藏了很久。
(1)思考:对人物的刻画是什么描写? (2)动作写出了 “我”的心情很急切。
3 .出示句子: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 等母
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1)找一找中心句。
预设:第一句话。
(2)找一找动作描写的词语。
预设:踏、跳、看等。
(3)两次“等母亲回来“你怎么理解?
预设:急切。
(4)选文真实自然地表达了 “我”等待时候的“焦急又兴奋”。 4 .分析语言刻画,寻找心理轨迹。
预设:
(1)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2)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3)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 (4)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 5.出示句子: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 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 她再耽搁。
(1)提问:我盼着什么?
(2)预设:母亲赶紧洗完衣服,带我玩。
(3)我等待母亲的心情你能刻画出来吗?试着说一说,写一写。 6.出示句子: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 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 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预设:
(1)我的心情如何?
预设:失望。
(2)为什么不直接写我的心情,要写声音和光线呢?这样写有 什么作
用呢?
预设:用声音和光线来衬托心情的。 三、感悟运用。
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一天里的心情变化,谈一谈自 己的
“盼”的心理体验。
预设:可以结合上册《盼》的内容。
2
.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
亲? 预设:要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母亲的无奈。
3 .读了课文以后,关于诚信守诺,关于合理要求,你想说点什么 呢? 4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 课文
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
相同:描写细腻,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 《匆匆》:
(1)借助景物和生活小事;(2)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
法。
《那个星期天》:
(1)进行语言、动作、心理刻画;(2)进行环境渲染; (3)关注细节的描写。
四、名篇导读。
作家史铁生善用细腻的笔触表达真实的情感生活,课文选自他的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来赏读。 五、课外延伸。
积累孟郊《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 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 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 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 .教学效果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 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 聊的活动、以景衬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 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 ?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 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 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 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 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 .教学收获(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 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 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 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 色暗下去吗? ”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 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 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 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 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我” 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一一焦急兴奋一一失望”,这样既从整 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