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修身养性经典对联鉴赏(6则)
(一)
过分求福适以速祸;
安分远祸将自得福。
选自明·范立本辑《明心宝鉴·安分篇》。
《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文子·微明篇》则进一步指出:“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非神圣莫之能分。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上联根据祸福倚伏之理,告诫人们求福莫要过分,以致适得其反。何谓福?韩非说:“全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卷六)其实,福是随缘。它只是生命的一种感受,一种人生的体验。它不是让你去企盼没有的东西,只是让你珍惜自己的拥有。
下联出自白居易《咏拙》诗:“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安分,即是安守本分。下联是上联的补充,说明只有安于本分,保持应有的品德,才得远祸而得福。明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也有“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远祸,将自得福”一语。上下联是说,过分地求福,往往将使祸事突如其来;而对于突如其来的灾祸如安然处之,自然能够逢凶化吉。
(二)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
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选自明·洪应明《菜根谭》。这副对联是要人们把一切世俗杂念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程度,只留下些栽花种竹、焚香煮茗的闲情雅趣。上联的“损之又损”,语本《老子·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从事于学习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多,从事于道的人情欲一天天减少;减少它再减少它,以至于达到无所施为;无所施为就会无不是它所为。上联的“乌有先生”,是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名,意为无有其人。意思是说要把物质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寄情栽花种竹,把世俗烦恼都交还给乌有先生。
下联的“忘无可忘,”语出《庄子·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意谓学道之人要忘掉一切,甚至连自身的存在都忘掉,才可以达到天道的境界。下联中的“白衣童子”,特指送酒的人。南朝宋·枟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宋·司马光《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清·沈骏《九日》诗曰:“有酒尝重阳,无烦白衣至。”下联是说要让脑中再没有什么烦恼可忘的了,倾注焚香煮茗,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而进入忘我境界。
(三)
家坐无聊,亦念食力担夫红尘赤日
官阶不达,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衿
选自清·蒲松龄《省身语录》和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即居家闲生烦闷,应想到靠劳力吃饭的挑夫在炎炎赤日中辛劳奔走;职位不够显达,但还有才能卓越的优秀人才到老
仍是平民布衣。明人陈继儒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小窗幽记》)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养生记道》中则作了一番自劝自解的比较:“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健康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作退一步想,可得自在之乐,唯知足者能之。这里的关键是要知道满足,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璧鸠鲁所言:“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即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著作残篇》)
无独有偶,另一位清人李渔则在《闲情偶寄》中特地介绍了“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他说:“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
正是:
退一步行即是安乐法;
道三个好广结欢喜缘。
(四)
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
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选自清·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格言》、金缨《格言联璧》。
此联教人在生活和物质享受上要随遇而安,无求过美。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满足感是相对的。“知足者常足,不知足者无足也。”(晋·葛洪《抱朴子·知止》)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呢?能适可而止,知道满足便是足。正如英国作家豪厄尔所云:“适可而止是最大的财富。”
同样,人生在世,不可不忙,不得不忙。然而,人生又不可没有休闲,不可不懂休闲。没有闲暇的人生就像永远拉紧的弦,从不加油的车。当然,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固然是浪费生命;但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毫无亲近感和喜悦感,又何尝是热爱生活、懂得人生的乐趣?休闲与生命不可分割,休闲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因而也是养生内容的一部分。“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宋·程颢《春日偶成》)想必明道先生也是一位忙人,但为了提高生命质量,也注意忙中偷闲。下联是说想求得清闲而未得清闲,能在忙中“挤”出和“抽”出空闲时间便是闲。
(五)
达人知足,一榻已自恬如
昧者多求,万钟犹不满意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达人”,通达事理与豁达豪放的人。明·徐渭《自浦城进延平》诗:“循理称达人,险难亦何感。”大意是说达人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也不忧愁和哀戚。“恬如”,安然、泰然。上联谓通达事理而豁达豪放的人,在生活上即使一榻之地也感到安然。得亦不喜,失亦不忧,处之泰然。
不明事理而好贪求的人,即使有丰富的粮食和优厚的俸禄,也不感到满足。显然,前者常乐,后者多忧。
(六)
欲无尔我见,不养生而寿
须有老庄书,处尘世亦仙
选自·陈子展《谈谈联语文学》。上联出自《孟子·公孙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意思是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怎么能沾污我呢?有了这样的不为外物所动的品格和心态,即使不注重养生也会长寿。明人吕坤曾说:“我身原无贵贱得失荣辱字,我只是个我,故富贵贫贱得失荣辱如春风秋月,自去自来,与心全不牵挂,我到底只是个我。夫如是,故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可得可失可荣可辱。”(《呻吟语·修身》)一切皆随遇而安。这样心才会平和,身体才会安康。
下联是说只要有主张无为寡欲,自我超脱的老庄书(即《老子》《庄子》),处在人世也如在仙境一般。明人陈继儒说:“仙没有,无欲即仙。”(《养生肤语》)。“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洪应明《菜根谭》)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对友人京周也书赠了此联:
不养生而寿;
处尘世亦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