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六中珠江中学初三上学期十月月考物理试卷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六中珠江中学初三上学期十月月考物理试卷

来源:爱玩科技网


2020-2021年上学期六中珠江中学初三级10月月考 问卷

物理

本试卷共6页,18小题,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相关要求的姓名、考号、座位号等考试信息;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除;作图题外不准使用铅笔,全卷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5.全卷共四大题18小题,请考生检查题数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在以下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热水和冷水混合后变成温水 B.同学们读书声往四周传播

C.水壶烧水时产生的\"白气\" D.水果店内扑鼻而来的水果香味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说明摩擦过程中橡胶棒( ) A.得到负电荷

B.失去负电荷

C.得到正电荷

D.失去正电荷

3.如图所示,小明用自制温度计测一杯液体温度,选择了不同的玻璃管和相同的玻璃瓶装同种液体,下列说法正确助是( )

A.利用了玻璃瓶可以热胀冷缩的原理玻璃管 B.同一玻璃瓶,玻璃管越细,分度值越小 C.温度计读数与瓶内玻璃管长度有关 D.玻璃管顶部没有密封,不能测量液体温度

4.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下列关于水在三态之间转化过程中所对应的吸放热情况,标注都正确的是

A. B. C. D.

5.如图所示,小明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柱相互紧压,发现两者粘在一起,由此得出分子间存在引力.小华认为此实验不能排除是大气压把两个铅柱压在一起.下列实验中,能帮助小华释疑的是

A.挂一个钩码,铅柱不分离; B.挂两个钩码,铅柱不分离;

C.铅柱略错开,铅柱不分离; D.置于真空罩内,铅柱不分离。

6.如图所示,把一个底部封闭的薄壁金属管固定在支座上,管中装一些酒精,然后用塞子塞紧管口。把一根橡皮条缠在管子上并迅速来回拉动,很快会观察到塞子被顶出,且在管口上方有大量“白气”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塞子被顶出后,酒精蒸气的内能增加 B.来回拉动橡皮条的过程中,金属管的内能减少 C.来回拉动橡皮条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D.管口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出的小水珠 7.在标准大气压下,关于水和冰的说法不正确是( ) A.水的沸点是100℃ B.冰的熔点是0℃ C.水的热值是4.2×103J/kg D.冰的比热容是2.1×103J /(kg·℃)

8.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热量后,再相互接触(c铝>c铜),则 A.没有温度差,所以不会发生热传递 B.没有内能差,所以不会发生热传递 C.会发生热传递,热量由铜块传递给铝块 D.会发生热传递,热量由铝块传递给铜块

9.图甲为用"水浴法"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用"水浴法"观察"碘锤"中的碘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碘锤是碘放入密闭容器)。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这两个判断( )

(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A.只有(1)正确 B.只有(2)正确 C.都正确 D.都错误

10.科学家发明了一款单缸六冲程内燃机,它每一个工作循环的前四个冲程与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相同,在第四冲程结束后,立即向汽缸内喷水,水在高温汽缸内迅速汽化成高温、高压水蒸气,推动活塞再次做功,如图是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示意图,则六冲程发动机个工作循环的正确顺序为( )

A.甲、丁、乙、丙、乙、丙 C.甲、丁、乙、丙、甲、丙

B.甲、丁、乙、丁、乙、丙 D.甲、丁、乙、丁、甲、丙

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

二、填空、作图题(9+3+7+5+6,共30分)

11.小丽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中的水是__________的现象; (\"沸腾前\"、\"沸腾时\"、\"沸腾结束\") 指出小丽实验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协助小丽纠正实验错误后,用表格记录了测量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情况的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2 94 96 97 98 98 95 98 98 98 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第________ min时的数据是错误的;

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沸腾过程中的“水温—时间”图象;

③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它低于100℃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中,带孔纸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1)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有( )

A. B. C. D.

(2)在上述所有粒子中,带正电荷的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甲所示,这是一个小蒸汽轮机,烧瓶内的水通过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瓶口处的\"白气\"是________________(填\"瓶内、瓶外\")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在蒸气推动扇叶转动的过程中,请在图乙完善它能量形式的能流图.

甲 乙

根据图a内燃机的四冲程中吸气冲程的示意图,在图b画出存在着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

a b

14. 如图a所示,用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的甲、乙液体加热(m甲<m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线如图b

a b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a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_______℃.

(2)乙液体第60s的内能_______乙液体第120s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3)小明根据图中0至30s图线及题目所给信息得出:你认为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c甲、c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物质M因发生物态变化放热,M在该物态变化前后都具有流动性,则发生物态变化后,物质M的内能______ (选填\"增加\"、\"减少\"\"不变\"),这种物态变化为______,如果它的热值是3.9×107J/m3,则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析题(共12分)

16.天然气热水器的热效率,表示该热水器工作时,天然气完全燃烧所消耗的化学能,有多大比例转化为水的内能。热水器输入质量为40kg、初温为15℃的水,经过热水器消耗0.15m3天然气加热后(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输出水的温度为40℃.求

[已知天然气热值:q=3.2×10J/m3,ρ水=1.0×10kg/m3,c水=4.2×103J/[kg·℃] (1)天然气放出的热量Q放多大? (2)水吸收的热量Q吸多大?

(3)本次热水器的加热效率η多大?

(4) 如果这些天然气放出的热量对汽车做功1.2×103J,求汽车的热机效率

四、实验探究题(17题10分,18题8分,共18分)

17.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

(2)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0 度(%) 凝固点0 (℃)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4)在测量浓度为21%的盐水凝固点时,某一时刻测得盐水温度如图所示,则此时该盐水处于______态;

(5)如图,只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__________。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A.搅拌的时候,易拉罐的温度会降低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18.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制动液

汽车制动液俗称刹车油,汽车刹车时,驾驶员踩踏板通过刹车管内的制动液把压力传递到刹车块,刹车块和车轮上的鼓轮摩擦,静止车轮转动,制动时,因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制动液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过高,达到沸点,制动液就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制动失灵。制动液的沸点在遇潮吸水后会下降,因此国家规定制动液沸点不得低于140℃.

要测量制动液的沸点,可以取适量制动液和一个质量为m1的铜块放入加热容器,加热至沸腾后,把铜块取

出立即放入一个装有水的保温杯中,保温杯中水的质量为m2、温度为t1,等铜块和水的温度相同后,再测出水温t2,若从取出铜块到测出水温过程散失的热量为Q,铜的比热容为c1,水的比热容为c2,就可以计算得到制动液的沸点,下表为某种制动液的含水量和对应的沸点。 含水量/% 沸点/℃ 0 210 1 180 2 158 3 142 4 132 5 124 6 120

(1)刹车时制动液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_____方式增加了制动液的内能。 (2)利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在坐标图中作出沸点与含水量的关系图象。 (3)根据图表判断:当含水量达到_____%时,这种制动液就必须更换。 (4)制动液沸点的表达式为t=_____。

1.D

【解析】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A.冷水和热水混合属于同种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递是一种能量,不是分子热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 “白气”是液化成的小水珠,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 水果的香气是水果的芳香分子刺激鼻子里的嗅觉细胞产生的, 是芳香分子无规则运动到水果店空间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解析】

在摩擦过程中,对电荷束缚能力强的,得到电子带负电;对电荷束缚能力弱的,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带正电.

因为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且电子带负电,又因为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所以摩

擦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负电荷),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3.B 【解析】

A. 自制温度计也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 升高相同的温度,液体体积膨胀相同,如果温度计内径越细,上升的高度越高,就可以把两个整刻度间的长度进行更多的等分,即分度值越小(分度值小意味着可以得到更精确的读数),故B符合题意。 C. 温度计的读数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上升的高度决定的,刻度应该是划在瓶外部分的玻璃管上,跟瓶内玻璃管的长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 玻璃管顶部不需要密封,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率受外界压强变化的影响很小,不需要严格与外界隔绝,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解析】

水由液态水蒸气变成水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水变成冰叫凝固,凝固需要放热;冰变成水蒸气叫升华,凝华吸热; 故选A。 5.D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两铅块粘在一起是否与大气压有关时,可以将粘在一起的两个铅块(在空气中)放置在没有大气的环境中(真空中),观察两铅块是否分开,得出结论.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柱相互紧压,发现两者粘在一起,由此得出分子间存在引力;

AB、挂一个或两个钩码时,改变的是对铅柱的拉力大小,可以探究两铅柱之间的引力大小,故AB错误; C、铅柱略错开时,改变了铅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探究引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

D、将两个粘在一起的铅柱置于真空罩内,铅柱不分开,可以表明不是大气压的作用使两铅柱粘在一起的,故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A.塞子被顶出过程中,酒精蒸气对外做功,酒精蒸气的内能减小,故A错误

BC.来回拉动橡皮条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金属管的内能增加,故B错误,C正确; D.木塞弹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故D错误。 故选C。 7.C 【解析】

A.在标准大气下,水的沸点就是100℃,故A不符合题意 B.在标准大气下,冰的熔点就是0℃,故B不符合题意; C.水无法燃烧,不是燃料,所以水是没有热值的,故C符合题意 D.在标准大气下,水的比热容为2.1×103J /(k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解析】

因为铝的比热容大,所以依据Q=cm(t0-t)可以判断:吸收相等热量时℃比热容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少℃所以吸收相等热量后,铝块的温度低于铜块的温度℃而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发地向低温物体传递的,所以 此时两者接触时,热量从铜块传到铝块. 故选C 9.B 【解析】

试管中的冰和碘锤中的碘都是由水进行加热的.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高于冰的熔点0°C,低于碘的熔点113.5℃,故冰可以熔化,碘不可能熔化,所以(1)说法错误;冰熔化需要吸热,碘升华也需要吸热,所以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2)说法正确; 故选B。 10.A 【解析】

甲图中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是吸气冲程. 乙图中两个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是做功冲程; 丙图中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排气冲程; 丁图中两个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是压缩冲程.

所以先吸气(甲),再压缩(丁),接着做功(乙),排气(丙),再做功(乙),最后排气(丙) 故选A.

11.沸腾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读数时没有与刻度线水平;

6

少热量散失,减少沸腾所需时间; 【解析】

98 大气压没能达到标准大气压;减

(1)水在沸腾时,杯内水的温度是均匀的,所以气泡是越往上越大,甲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在使用温度

计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实验中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了;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水平; (2)分析表中数据在第4min时,水的温度就已经是98°C了,达到沸腾,可知第6min的95°C是错误的。

利用描点法将表中的数据一一在“水温-时间”图像描出来,然后用一条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注意错误的数据不能用)

分析表中数据在第4min时,水的温度就是98°C,达到沸腾,以后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C,低于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可能原因是大气压没能达到标准大气压; 让温度计穿过孔插入水中,纸盖盖住烧杯口,减少了水的热量散失,减少试验误差,减少了使水沸腾的时间。 12.A;原子核、质子 【解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和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上图A符合物质的微观结构,故选A.

质子带正电荷,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也是带正电荷的;而原子与分子都是电中性的,电子带负电荷。

13.热传递;瓶内;①内能②机械能;

【解析】

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烧瓶内的水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瓶内液体被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温度较高,在瓶口处放热液化为小液珠(即白气)。喷出的高温水蒸气大部分内能散失到空气中,小部分转化为扇叶的机械能。

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即做功冲程,两个气门都关闭,火花塞点火,活塞向下运动;

14.(1)58 (2)大于 (3) c甲>c乙;根据cQ,从图线和题目信息可知两种液体在前60 s内吸mt收热量Q相同时,m甲(1)温度计分度值为1℃,从图中读数为58℃。

(2)乙液体第60s至120s时,处于沸腾状态,温度没有升高,但是液体的质量减少了(变成气态),所以乙液体的内能是减少的,所以60s时的内能比120s时的内能大。 (3)根据cQ从图线和题目信息可知,两种液体在前60 s内吸收热量Q相同时,m甲15.减少;液化;1m3物质M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 J 【解析】

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由于气态和液态的物体都具有流动性,所以可以判断这种物态变化为液化,热值指完全燃烧1kg(或1m3气体)的物质释放出的热量。所以表示1m3物质M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 J

16.4.8×106J;4.2×106J;87.5%;25% 【解析】

(1)天然气放出的热量Q放=V气q=0.15m3×3.2×107J/m3=4.8×106J; (2)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4.2×103J/kg·℃×40kg×(40℃-15℃)=4.2×106J; (3)本次热水器的加热效率:

Q吸4.2106J100%100%87.5%

Q放4.8106J(4)汽车热机的效率为:

W1.2106J汽100%100%25% 6Q放4.810J17.(1)-4 (2)先变小,后变大 (3)不准确 当浓度是22%℃23%时,其凝固点又是多少,这个不确定 (4)固 (5)A、B、D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到,小明所测盐水的图像在第3min到第8min,温度保持不变,温度大小是-4℃,即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4℃。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是先变小,后变大的。 (3)这个判断不准确;因为当浓度是22%℃23%时,其凝固点又是多少,这个不确定。

(4)从图中可以看到,盐水温度是-28℃,而浓度为21%的盐水凝固点是-18℃,这个温度比凝固点还要低,说明盐水已经完全凝固了,是固态。

(5)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筷子搅拌的作用是加快盐与冰的混合,盐会让冰的熔点降低,所以会有大量的冰融化成水,冰融化成水是一个吸热反应,因此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温度也会变低,会让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如果不加盐,则罐底附近的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C错误,A、B、D正确。

18.热传递 3.2(3.0~3.4之间)

c2m2(t2t1)Qt2

c1m1【解析】

(1)制动时,刹车块和车轮上的鼓轮摩擦产生热量,会通过热传递传给制动液,使得制动液温度升高;

(2)利用描点法作图,如图:

(3)当制动液沸点为140℃时,对应的含水量约为3.2%,此时制动液必须更换.

(4)因为铜块放出的热量Q放=c1m1(t-t2),水吸收的热量Q吸=c2m2(t2-t1),根据题意得,Q放=Q吸+Q,即c1m1(t-t2)=c2m2(t2-t1)+Q, 所以𝑡=

𝑐2𝑚2(𝑡2−𝑡1)+𝑄

𝑐1𝑚1

+𝑡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