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远离网络游戏-让孩子健康成长

远离网络游戏-让孩子健康成长

来源:爱玩科技网


远离网络游戏,让孩子健康成长

( 99)班: 方庆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也是平常之事,但是万事利弊相存,网络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而对现在小学生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网络,上网打游戏,陷入了网络游戏的深渊,不能自拔,影响了了孩子身心健康,荒废了学业,激发了家庭矛盾,产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内因和外因的,既有网络游戏的因素,也有孩子身心发展的因素,更有环境的影响,为了唤回沉迷网络的孩子,需要多方措施:加强思想认识,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重心理引导,培养兴趣,增加活动,创设好整体氛围等,引导孩子淡出游戏,更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谈起电脑,谈起网络,现在的孩子总是津津乐道,可是充入耳膜的却往往都是游戏的内容,特别是网络游戏:我游戏打了几关,那个游戏刺激等等,仿佛电脑是一个升级版的游戏机。很多孩子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玩网络游戏。甚至在信息技术课上偷偷玩游戏。有些孩子染上网瘾,成绩下降,上课无精打采。于是很多家长往往对电脑又爱又怕,就担心孩子沉迷网络。

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占据着孩子的娱乐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玩电脑游戏在给孩子带来欢乐的同时,其弊端也从一开始就展现开来,甚至已不容忽视:

一、损害身心健康,

长时间玩游戏,新陈代谢紊乱,正常生物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长时间不良的坐姿也可能引起脊椎畸形发育,甚至“驼背”。学生近视原因很多跟打电脑游

1戏有关,眼睛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对视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有调查表明,

常玩游戏的学生近视率远远高于不玩游戏的同学。同时长期上网会引发“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性格变得怪异,一些同学一味沉迷游戏,对其他东西毫无兴趣,神情呆滞。

二、荒废学业

适当的打游戏,可放松身心,但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控制力,往往将精力时间全部投之其中,如何“攻关”,如何“升级”等,必然会玩必丧志,就会逐渐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他们会更加向往扮演游戏中的角色。长此以往,大好时间就在游戏中虚度了,学业也荒废了。

三、激发家庭矛盾。

现在很多家长对学生打电脑很担忧,甚至有些家长即使买了电脑也不给孩子用,究其原因,就是担心孩子玩游戏过度,即使孩子想玩,也要从旁监督,有些家长比较忙,在双休日无法监督孩子,对此常常放心不下。2其实家长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报纸电视上有很多事例报导,如学生在网吧过夜,假装上学半途却进了网吧等等。在管和不管,管的限度上,常常与孩子发生矛盾,甚至一些家长打骂孩子,孩子负气出走等。

以上现象,我们开始思考以下问题:为何网络游戏对学生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为何一玩就上瘾呢?究其原因,整理出如下几点因素

一、 网络游戏的设计特点勾住了孩子的心

(一)主动性

网络游戏给予玩家直接参与其中的自我主动性。作为游戏玩家,可以堂而皇之地做主角,购买怎样的宝物,选择怎样的敌人等等,按照自己的意愿操控游戏,网络游戏充分发挥了自由主动性,而现实的一些游戏往往较多,往往需要场地、人员,在共同的时间段一起参与,而在虚幻的游戏中,只要不停地敲击几个小小的键就可以大战一回。这是导致青少年走向沉沦的主要诱因。

(二)无限性

打球、下棋等休闲、娱乐基本过一定时间就结束了,因此不使人过于沉迷。但是,很多网络游戏为了抓住人心,稳住客源,利用青少年冲动好胜、寻求新奇刺激的弱点,在游戏里设计了非常多的等级,各种各样功能强大的装备和宝物等,刺激玩家玩命地打游戏,爬上越来越高的等级,配备越来越来越好的宝物和“兵器”。刺激青少年日夜不休地拼搏其中。 即使青少年天天玩,月月玩,乃至几年后仍然打不到最终级别,魔鬼般诱惑他们执着地玩。日久天长,他们就在网瘾泥潭中越陷越深了。

(三)控制性

为了让青少年多掏钱买虚拟货币,游戏设计者在设计中增加了各种条件,防备青少年弃游戏而去。如玩家不玩游戏了,账号可能被盗,装备随时会贬值,自己扮演的游戏角色可能被杀,掉落的宝物可能被抢,这样的种种设置。刺激年少的孩子心有不甘,于是成天泡

在游戏里。刺激自己一步一步爬往游戏的最高等级,在其中杀死“他人”,抢劫其“金币”和宝物等。不知不觉地,网瘾不可避免地从轻度他们恶化为中度、重度,到最后不能自拔。

二、学习压力下需要宣泄

毋庸置疑,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很多父母望儿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能考高分,在班里名列前茅,而在学校,教师评价一个学生,分数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分数之下,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一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普普通通,默默无闻,一些荣誉,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尊敬等,在他们身上比较难以获得,优秀的毕竟只能是少部分,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一般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他们往往也要求得到自尊和重视,很多孩子在学习中遭受到挫折、失败,心理上焦躁、抑郁、沮丧灰心,心理的问题多多少少存在。所以很多孩子借助网络寻求心理平衡,而在网络世界里,在现

实得不到,往往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得到。网络游戏的出现,让他们有了一个宣泄的出

口,他们在网络游戏中通过拼杀满足自我,可以得到一些虚拟的奖励,自我感觉中得到满

足、肯定,学习中的挫败感得到减轻。丰富的网络世界,精彩的游戏,随心所欲无拘

无束,没有人来强迫你,评价你,因此一些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三、懵懂无知的学生,渴求刺激和新鲜

小学阶段,孩子身心都没有成熟,懵懂无知,好奇心重,总是渴望了解外面世界,但是不断重复的学习,被迫束缚在家中或是学校之中。平凡中学生要寻找刺激,于是游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寻求刺激的途径之一,网络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孩子打游戏冲关,QQ游戏聊天等都觉得新奇、刺激和好玩,特别是网络游戏,从宣传、设计上诱导着一些学生步步深入,在游戏中输即输,赢即赢,赢了固然开心输了也不必负什么责任。3特别在格斗类游戏,冲关游戏中,学生就有战胜对手的快感。人的一种本能欲望得到满足,获得征服的欲望得到快乐,因此在游戏中孩子总是轻松,有趣味的,而一旦返回现实世界,却感到学习的枯燥,因为在课堂上学习总是要动脑动手的,因此很多孩子对网络就显得一往情深,不打就觉得心里痒痒。很长孩子由此产生了依赖性。

四、自控力的不足而难以自拔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期,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外在事物影响,意志不坚定,自控性、自

律性等都不够强,受迷惑的可能性较强。一旦接触到比较新奇有趣的事物,就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就会不知不觉的深陷其中,没有多少辨别分析的能力。网络游戏的新奇性、刺激性、丰富性,相对于一些其它游戏和活动,更加的好玩,更加的轻松放任,更加的一些吸引眼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多孩子起先是抱着试一试、玩一玩的心理玩网络游戏,但是之后往往就深陷其中,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全身而退,再加上网络自身的诱惑,比如游戏色情、暴力等,便抵制不住诱惑,一旦陷进去便不能自拔。明明知道这样玩不好,要克制自己,可是时间快到时,总是自我安慰,先玩好了这一局再说,结果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没有

足够的自控力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比如,班里一位六年级的毕业生,学习优秀,但是突然一下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放学后偷偷上网吧玩,虽然老师和家长对他一再告诫,苦口婆心的劝导他,他也知道不好,但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总是熬不住,难以抵挡网络游戏虚幻场景的诱惑,往往会一步一步不由自主走向歧途。一旦上了瘾,把它当成了一种习惯,如同吃饭一样,不玩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难受。如果再加上周围人的一起哄,则很难再坚持不玩的信念。而一旦醒悟过来,却为时已晚。

五、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团体氛围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据调查,很多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原因,70%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都是由此而来。

现在的孩子多属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聊天、玩耍,显得孤独。4在农村地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教育和沟通交流,还有些孩子跟随父母异地求学,但是父母往往疏于管教,有些父母回家后身心疲惫,往往无力无心教育孩子。还有的家庭父母吵架、父母离异、父母放任不管,或动不动打骂,一些家庭则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分严苛,要求成绩名列前茅,一些家庭则溺爱,有求必应。

同时很多父母不懂得教育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许多家长不明就里就子女上网,不懂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也不懂得转移孩子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培养新的爱好和活动。对此学生心理上不满、反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很多东西跟网络息息相关,网络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街小巷遍布着网吧,还有些人故意将网络建在学校附近,,目的就是诱惑有些中小学生来上网,让有些孩子先从试一试的心态中拉拢过来,到最

后深陷其中。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条例,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在实际中则缺乏应有的监管,甚至出现了很多无证无照的黑网吧,诱导学生进入其中。

(三)团体氛围的影响

随着电脑的普及,一些学生很早就已经接触计算机,没有电脑的也时常听论别人打电脑玩游戏,在学生的一个小圈子中如果周围人正在谈论玩游戏的事,那么久而久之,不玩游戏的学生也会变成玩游戏的学生,不然显得与周围人没有共同语言了,游戏玩得好玩得坏,可以代替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份量,因此很多孩子往往就这样被拉入其中。还有邻居、亲戚中有人玩电脑,有些孩子也会被诱惑,也想自己玩一下。 信息技术老师上课引入的时候,也往往从游戏入手,这也带了副作用,导致学生一开始的注意力和兴趣转向了游戏。

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如何有的放矢的加强教育,注重引导,即发挥电脑这个工具的长处,去其弊端,让学生快乐开心的用好电脑呢?以下是摸索的几点措施。

一:家长要注重沟通和交流,增进了解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增加了解,增进感情。允许孩子用一定的生活空间,交友选择,教育孩子方法得当,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赏识孩子,要相信孩子,要尊重孩子;不溺爱,不包办, 不用家庭暴力。正面鼓励为主,对孩子的要求恰当,不要盲目攀比。

要善于向孩子表达爱 并让孩子体会到爱,这样的孩子,自然会体谅父母,关心父母,也会向父母倾诉内心感情。5而有的家长不善表达,吃苦受累,反而让孩子厌烦,搞得亲情紧张,父母也感到委屈、失望,随后往往走向极端,从溺爱到放任自流,更谈不上沟通,随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

利用节假日陪同孩子外出旅游,搞一些亲子活动等。 挤出尽量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多谈谈心,家长里短,学校趣事等,都可以谈。一天早出晚归,两点一线,其实共处时间不长,还不多谈谈,那怎么谈沟通?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总认为孩子还小,有些问题没有必要,其实不然,现在的孩子电视、网络接触得多,还是很有思想的,甚至考虑得比较深刻,但不一定成熟,这正是家长需要沟通了解之处,所以有些事情要与孩子多多交流,不要见到孩子就问现在学习怎么样啊,成绩考了几分啊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只会让孩子厌烦。

二: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让“游戏”和“学习”

协调统一。

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要转变学生“信息技术课等于轻松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要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又是不可以做的。

我们反对在学习的过程中玩游戏,让“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事实上,游戏和学习又是可以融合的。可运用利用网络的优势,教学设计上可以独出心裁,充分利用孩子喜爱游戏,同时根据游戏的某些优势,引入一些适合教学的游戏,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要一味反对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

学生乐在其中。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就让我们的“死”教材“活”起来,“动”起来。有了“动”,就有了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孩子上QQ不就是要交流、倾诉吗!就创立一个交流平台——班级QQ群。让他们把办理里的趣闻轶事“亮”出来,各抒己见。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可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也有利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孩子玩游戏不是要寻求刺激,战胜对手,使自己升上更高的级别,满足自己心理需求”吗?论坛积分也能满足他们的这些欲望。老师可以建立论坛,增设一些奖项,根据学生积分及发贴、回帖的数量、质量等定期给以适当奖励或惩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兴趣,增加课外活动,转移注意力

学生想玩游戏,有时不仅仅为玩而玩,有时是无聊和无趣,现在的家长学习管得紧,社会上又乱,所以家长不让孩子跑出去,往往让孩子学这个兴趣班学那个兴趣班。同时在学校里学业紧张,学生有一种需要宣泄的欲望,而游戏是一个对学生来说较好的宣泄渠道,所以学生爱玩游戏。同时也包括其他一些原因,例如家庭中缺乏关爱,缺乏沟通,学生有一种需求关怀和尊重的欲望等,而错误的转向网络寻求。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是家庭、学校和老师三位一体的引导。 可以培养孩子多种兴趣,采取转移注意法,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带对网络游戏的痴迷,而不是生搬硬扯,简单的加以禁止就完事了。让孩子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寻找快乐,寻找富有意义的东西。例如唱歌、吹笛子、游泳、爬山等,寒暑假和双休日可以带孩子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强健身心,锻炼意识,磨炼自我。也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各种公益活动等,让各种各样丰富多彩、趣味多多的活动来引导孩子,开阔视野,让孩子从游戏世界中

走出来。 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充实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四:注重心理引导,注重氛围建设,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对有网瘾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身心的压力,了解其所思所想,对学生的迟到、早退、缺课等情况,及时了解,多联系家长,家校互助,共同帮助孩子,一有问题,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对策,使网瘾等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7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引导,允许一定的时间玩适当玩电脑,但要公开玩,不能偷偷摸摸,电脑若放在孩子的房间里,最好在上网时把房门打开。家长的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要循循善诱,要改掉不良的教育方式,不能和孩子紧张对立,必要时可同孩子一起探讨网络,甚至共同玩游戏。 可订立行为契约法,比如规定一天打几次电脑,每次多少时间,如果超过了,会受到什么处罚,例如一天不能玩电脑等等,

同时有些学生思想上能够意识到,但自我控制差,不能立即禁止孩子上网,特别是已上网成瘾的孩子;切不可硬性规定孩子以后不许再摸电脑和打骂孩子,否则适得其反。可采取循序渐进法,每周上网次数逐渐减少,上网的时间渐渐减少,渐进

舒缓的慢慢消除对网络的依赖性,对最后完全消除,使孩子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切不可搞一刀切,说禁止就禁止,没有缓冲余地。还有限时报警、定时关机等技巧,在上网时多加提醒孩子,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打游戏,有时也是受一个氛围的影响,当班里很多人在打电脑玩游戏,,往往就形成了一个不良氛围,于是一些不打游戏的人也被吸引过来,不然会有被排斥的感觉,对于这种班级里的不良小团体,要瓦解,对于中心人物要谈话谈心,“拔除”中心人物。如果是学校之外的小团体,要把孩子和这些小团体进行“隔离”,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总之,应该充分认识到电脑游戏是一把“双刃剑”。 需要多方措施,引导孩子淡出游戏,更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