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23课《三顾茅庐》
一、知识点汇总:
1.演义小说知识 2.字词积累 3.罗贯中生平及主要作品
4.对比的运用 5.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6.优美、典雅、精炼的语言特点 二、知识点解读与基础训练: 1.历史演义小说知识
历史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jiǎo)幸 岂可相强(qiǎng) 纶(guān)巾 鹤氅(chǎng)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沔(miǎn)民殷(yīn) 鄙贱(bǐ)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1)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词语。
A.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bài yè( ),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B.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ào màn( )!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C.玄德曰:“大丈夫抱jīng shì qí cái( ),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D.百姓有不dān shí hú jiāng(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成都郊外去拜谒他的祠堂,祠堂门口高耸入云的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柏光明正大与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交相辉映。
B.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为着疏懒误了自己的人生。
C. 作者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用入木三分的文笔,针砭世道人心,揭示生活真谛,从而起到如雷贯耳的作用。
D. 先生三言两语的指点,使我顿开茅塞,找到了研究工作难于突破的关键所在。 3.罗贯中生平及主要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
(1)你还知道有关作者罗贯中的哪些方面,请介绍给大家。
(2)填空: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名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 ,是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的鼻祖。 4.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怎样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的。 5.优美、典雅、精炼语言特点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优美、典雅、精炼的特点。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综合与能力提升
1.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 写“争”与“图”的步骤与规划,层层阐述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的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重点写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远瞩。 D本文表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如张飞脾气暴躁的特点,可以通过第一段中张飞的话“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看出来。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天下形势的? 四、知识延伸与拓展应用
1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 、华容道义释 、过五关 、水淹 、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塑造了“智绝”諸葛亮的形象,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评价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 A刘备赞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B周瑜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C徐庶自叹不如:“有经天纬地之オ,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オ,非可小觑。”
(边院镇初级中学 杨丽)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训练题参
二、2、(1)拜谒 傲慢 经世奇才 箪食壶浆(2)C
3、(1)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2)元末明初 本 湖海散人 章回体小说 4.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人物。
侧面烘托——作者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刘备,多次用张飞的急躁鲁莽来侧面烘托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文章通过刘备两次拜访未见,反复渲染寻访孔明之不易,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莫测和雄才大略,为下文的正面描写作铺垫。
正面描写——作者对诸葛亮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从正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一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诸葛亮具有君子之相貌、儒士之才华和隐士之风度。
5.如孔明的话“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在这个句子中,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比喻自己,优美、典雅的语言表现诸葛亮谦逊的品格。再如,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一个“笑”字,表现出诸葛亮在对刘备进行了诸多不动声色的考验之后,感到十分满意,只一个字就表现了人物的情状,可谓精炼。
三、1.B 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和写作技巧的能力。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的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等。放在中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铺垫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信息。通读全文,可以看出“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该题让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应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通读全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从以下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四、1.走单骑 曹操 斩六将 七军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请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答这种题,应该热读原著,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据自己的掌握去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我选A。曹操派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候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
示例二我选C。空城计一回中,诸葛亮在兵少兵弱的情况下,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吓
退多疑的司马懿,这个计谋非一般人政为,的确出鬼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