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童谣的民俗学解读
摘要 当代童谣是指一定地域内在少年儿童中广泛传播的一种以游戏的方式存在的歌谣活动,内容丰富,包括决胜负等方面,多数内容积极向上,但也有不甚健康的成分。这一民俗活动为儿童所喜爱,对儿童健康成长影响很大,所以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民俗学者的重视。
关键词 童谣 语言民俗 游戏
民间歌谣活动是语言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童谣则是当代民谣活动重要内容。
当代童谣是指一定地域内在少年儿童中广泛传播的一种以游戏的方式存在的歌谣活动,它有特定游戏形式,并伴随有丰富多彩的言语内容。也就是边游戏
边说唱的一种娱乐形式。虽然是娱乐,但它却对儿童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为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性的存在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而其言语内容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笔者仅就当前山东德州一带儿童中流行的有代表性童谣的民俗学内涵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童谣没有明确的编者,多属儿童自编自演的自娱形式,内容丰富。这也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广阔性。童谣的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某种方式来区分胜负
多数童谣的末尾都有决胜负的仪式,甚至整个游戏都是以决胜负的方式进行,区分胜负的方式多样。如以包袱、剪子、锤的猜拳方式,或者自制力游戏中先动者为输等,来看下面的游戏:
游戏1
公主的公主的公主的赳(同时出拳:包袱、剪子、锤)
公主的奴婢给我(你)下跪(负者说“你”,同时做象征性动作)
公主的公主的公主的赳(同时出拳:包袱、剪子、锤)
公主的小鸟远走高飞(平局)
以上游戏可以反复进行,我们可以看出这类游戏在娱乐之中培养了儿童竞争意识,也对儿童的心理、智力发展有益,但消极因素也存在,如以下跪的方式作为对胜负的奖惩,虽然是象征性的。不利于儿童正确认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应该加以摈弃的。 (二)敏捷性或自制力训练
这类游戏中的歌谣仅仅是为游戏创设某种语境。
游戏的主要竞争内容为动作行为敏捷性以及自制力,如: 游戏2
今年猪八戒二十八岁, 娶了个媳妇叫OK, OK OK快长大。 爸爸教你三句话,
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小白牙。 参与游戏的双方边说边做拍手动作,游戏至最后双方便不动、不笑,先动或笑者为输。不难看出,这类游戏除了娱乐为对儿童的自制力培养有益。再如: 游戏3
小猪,小猪,胖乎乎(拍手) 小猪,小猪,叽里咕噜(拍手) 小猪,小猪,转一圈(同时做转的动作)
小猪,小猪要什么(同时出拳:包袱、剪子、锤) 游戏至此,胜者可指定负者的身体某个部位,如指定眼睛就要将眼睛闭上,如指定左手,则左手不能动,直至在游戏中以胜利换回该部位的活动权,游戏可依此循环往复。
(三)对考试的无奈及对人生的稚嫩思考 考试是孩子不愿意面对,但又无法躲避的事情,当前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对人生开始有一定的思考,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开始接触某些比较沉重的话题,非常直接地在童谣游戏中表现出来,但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认识还是较为浅显的,例如游戏中孩子对考试及学习不好的后果的概括,总让人有种不对味的感觉,看下面的游戏: 游戏4
一分、二分我经常得(拍手)
三分、四分我阿弥陀佛({白手) 五分、六分我一年得一次(拍手) 七分、八分我从来没得过(拍手) 爸爸、妈妈别生气(拍手) 都怪儿女不争气(拍手) 男女厕所都能去(拍手) 抽烟、喝酒、发脾气(拍手) 八月十五进监狱(拍手) 九月三十被毙(拍手)
咱看谁是个被毙(包袱、剪子、锤,决胜负) 以上游戏开始也是边说边做拍手动作。从这些稚嫩的口中说出的这些对学习的思考。无疑可以看出家长老师说教的影子,但孩子对学习的消极反映是否值得我们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昵?就此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恐怕也是有益的吧!
(四)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反映
有的童谣反映了少年儿童对当前某些社会现象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当然这些认识是从儿童的角度,所以难免有些幼稚,但却真切的反映了这些现象对儿童的影响,影响到他们对人生、社会的认识。甚至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历程产生重要作用,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如: 游戏5
小明的爸爸当 一个月的工资二百八(拍手) 买不起的鸡,买不起的鸭(拍手) 买不起的老婆要自杀(拍手) 第一天楼下来了个小美人(拍手) 红嘴唇,绿眼皮(拍手) 头上戴个小尿盆(拍手)
咱看谁是个小尿盆(包袱、剪子、锤。决胜负) 孩子对的思考也是幼稚的却是直接的,不均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对会有的。这一现象在现实社会中也会有多方面的表现。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这一现象,以上童谣除了娱乐的调侃外,更因是以儿童的方式折射了这一现象,便有了诸多苦涩的味道!
从上面对童谣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童谣这一民俗活动中积极的成分居多,童谣主要是儿童的娱乐活动,多数童谣有决胜负的活动,有利于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的则是训练儿童敏捷性或自制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都是有益的。但其中也有些不甚健康的内容,如对考试的曲折反映。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曲折表现等。作为语言民俗的童谣活动无疑应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可以传承重要的生活知识、文化
常识等。也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等,但反观当前的童谣活动,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也就是有诸多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这理应引起人们尤其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