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代文学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复习资料

来源:爱玩科技网
1)创刊时间:1917年;

2)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陈寅恪等。

3)发挥的作用:广泛引进西方文化,刷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为批判封建文化提供了各种武器。5、陈独秀

1)真正举起“文学”大旗的,是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陈独秀的《文学论》;

2)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发表《文学论》,最早倡导文学,并提出的“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6、文学和新文化运动遭到的旧势力的三次抵抗,这三次抵抗者是谁?林纾、学衡派、甲寅派

7、周作人《人的文学》翻译介绍了欧洲文艺复兴如何“发现了人”,人道主义如何主张“灵肉一致”。

8、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又称《娜拉》)对五四青年的思想影响最大。他的“问题剧”也带动起了文学研究会一大批作家写起了“问题小说”。

9、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比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舍、湖畔诗社等;10、文学研究会

1)创立时间: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2)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复习资料

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1、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分期;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文学算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经历了30多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1917至1927年的五四时期文学;其二、1928年到1937年左联时期文学;其三、1937 年到1949年战争时期文学。以《文学论》、《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2、五四文学的成就;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彻、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以个性、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

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文学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型现代文学。3、五四文学的主要诉求:

1)思想的诉求,也即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打碎旧有的封建桎梏、反抗旧的伦理道德、人性。

2)形式的诉求——提倡、推广白话文运动。

4、《新青年》——一个标志中华民族思想文化面貌发生性转变的有力标志的刊物;

3)社刊:《语丝周报》;

4)文学特色——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15、浅草社

1)成立时间:1922年。办有《浅草》季刊。2)其骨干成员1929年又组成沉钟社;

3)创作方面: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4)文学特色——表现青年的苦闷生活和忧郁感情。16、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

1)成员主要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2)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17、对五四时期文学创作潮流和趋向概括:

一是新文学具有一种理性精神、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

3)会刊《小说月报》;

4)文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5)流派——现实主义流派。11、创造社

1)创立的时间: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2)成员:大多是人本留学生,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3)会刊《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月刊》《创造日》《洪水》等;

4)文学主张—— “文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应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视创作中的“直觉”和“灵感”,作品侧重于表现自己个性,抒发个人感情,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12、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进入高潮,传统旧文学已经完全崩溃,而酝酿多年的文学只经过了短短4年“火山式的爆发”,就迅速地进入了成熟和收获的季节。

2)在这一年里,随着“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许多重要文学社团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以文学为起点的新文学出现了一个流派蜂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2)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和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先后面世,标志着新文学完全战胜了旧文学,确立了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13、新月社

1)创立的时间:1923年;

2)主要成员:是一批旅美英的学生,他们是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阵地:《诗镌》;

3)文学追求——他们提倡格律诗,又称为格律诗派。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14、语丝社

1)成立时间:1924年11月。

2)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伯平等;

二是个性化的追求。18、鲁迅:

1)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新文化奠定了基石;是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显示了文学的触目的实绩。《狂人日记》其中运用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表现方法2)主要作品集: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3)鲁迅的杂文被称为投与匕首;

4)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揭示中国国民灵魂,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和暴露。

5)鲁迅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说中刻画了旧中国农民形象的作品有《阿Q正传》——阿Q;《故乡》——闰土、杨二嫂;《风波》——七斤一家;《祝福》——祥林嫂;《离婚》——爱姑。

6)《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小资产阶级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1)分析子君悲剧的时代意义;(2)分析涓生的性格特征;(3)阐述《伤逝》的主题。19、胡适:

1)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2)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著名的“八事”。阐明了新文学推行白话语体文的基本立场,并宣称要确立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位置;

3)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20、郭沫若:

1)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作。《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2)《天狗》是《女神》中的一首有代表性的诗篇。《天狗》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3)郭沫若诗歌创作对白话诗发展的贡献:1)导致诗体空前大 的第一人;

经过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人步履蹒跚的短暂尝试 ,郭沫若的《女神》以高度自由、狂放不羁的诗行,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在形式上文白参半的稚拙状态,使新诗体真正获得了自由的生命。

2)郭沫若形式方面追求诗的“旋律的言语”。21、徐志摩

1)徐志摩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2)徐志摩对新月诗社的贡献——(1)、组建新月社

(2)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正式推出了《诗镌》,《诗镌》的出现,标志着新格律诗派正式形成了。

(3)他不仅是新月派的活动家与组织者,这时期登上文坛的诗人如臧克家、方玮德、陈梦家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而成长起来。

3)徐志摩的创作以1927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共著有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是他前期的两本诗集。《猛虎集》《云游》是他后期的诗作。

著名的诗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沙场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翡冷翠的一夜》等。22、闻一多:

1)1921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2)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和新月诗派的领袖,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对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作出了贡献。

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左联时期的文学

1、30年代这一特殊时期文坛形成的三大文学派别是:左翼、京派、海派。

2、五四时期文学的主题是追求个性,左联时期文学主题是寻求社会。作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1)茅盾在他的以《子夜》为代表的作品中,构筑飘摇的资本家家族,构成他的“都市生活世界”;

2)老舍在他的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作品中,叙写破产中的市民社会,构成他的“北京小市民世界”;

3)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抒写古朴的田园生活,表达对“农村变动中的忧患”,构成他的“湘西边城世界”;

4)巴金以《家》为代表,构成“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3、长篇小说和多幕戏剧成为这一时期最受人瞩目的文学形式:

4、老舍、巴金、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5、老舍:

老舍(1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

1)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2)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3)《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反映北平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小说。4)《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整部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艺术地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热情选择了祥子原来具有的善良朴实,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愤怒地揭露和声讨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小说还有力地说明了在旧社会仅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反映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个体劳动者的悲惨命运《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

(1)祥子悲剧命运根源:祥子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他的“做一个的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终破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军阀的乱兵、反动的侦探、车行老板的强取豪夺,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产物,而生存权利的最终被剥夺,则是下层劳动者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

祥子的悲剧又是一个精神悲剧,小说立意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性格与精神弱点中去探索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首先,祥子的生活理想及其为实现这一理想的行为方式,带有深刻的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他对个人的力量、年龄及勤劳忍苦品质的自信,使他无法凭借个人的奋斗无法与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抗衡这一生活真理。只能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其次,祥子的悲剧性格,善良诚实与现实的压迫,使他无法摆脱与虎妞的婚姻锁链,他的软弱无力决定了他“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祥子的悲剧被深深地植于市民文化的土壤中,他的带着小生产者印痕的人生理想,他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在一切努力都失败后,他向命运屈服乃至苟且堕落。从深处看,恰恰源于他身上具有的文化根性。祥子虽然从农村走入都市,但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生准则及价值观念,依然同传统的农业文化根连枝接,最初表现在他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善良、勤劳、侠义、朴实等,以及狭隘、自私、愚昧等负面因素,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从最初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到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又向命运屈服,正是传统文化性格中负面因素不断扩大、恶化的结果。

祥子的悲剧还打上了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都市现代文明的烙印。这种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伴随祥子的人生历程,也在不断地腐蚀着祥子的灵魂。

老舍通过祥子悲剧的描写,完成着他的双重文化批判:既有现代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又从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立场出发,批判都市现代文化的弊端。这样,祥子的悲剧性的刻画便被纳入了老舍小说整体的文化批判视野。

(2)虎妞的双重性格特征:虎妞是一个美丑共存的矛盾的统一体

(一).狠毒与温柔:虎妞的狠毒表现在对待洋车夫及周围的穷人身上,她和刘四爷平时白脸黑脸换着唱,对付摆弄穷人。虎妞的狠毒还体现在对待小福子这件事上:二强子逼小福子为妓时,同样作为女人和朋友,虎妞没有体现一丝怜悯之心,她提供场所只是为了房租和满足心底的某种阴暗的愿望,这种变态心理显得异常的丑陋。因为小福子与祥子多说了几句话,就逼着小福还钱,因为失去了地方,她把小福子逼上了绝路。显得有点狠毒无比,但从对祥子的态度又可以看出一些虎妞的温柔。虎妞对于

7、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处女作: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代表作: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2)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3)《家》的主题;

3)《家》中高觉新双重人格的主要表现;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中学刚毕业,觉新就被召回家中结婚,但对象却并不是他喜欢的梅表妹,觉新虽然内心非常痛苦,却没有说一句不愿意的话。父亲死后,长房的责任又落到觉新的肩上,并很快就搅进了大家庭中各房之间的你倾我轧之中,一开始他还试图反抗,但他的反抗除了给他带来更大的麻烦之外一点用都没有,于是他又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敷衍,极力避免和长辈人冲突,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觉新的青春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祥子,也不能说是没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

的“疼爱”。

(二).叛逆与保守:她管理能力强,泼辣、干练,帮助父亲把车行的生意管理的井井有条,有男性的一种豪迈气魄,对于爱情执着,她深知父亲不会同意两人的婚事,便想对策去解决,虽然计划失败了,父亲坚决反对但仍然义无返顾的跟着祥子。这体现了她与生俱来的叛逆性。但是她有强烈的婚姻与家庭观念以及对传统婚姻形式严格遵循。与父亲“决裂”之后,独自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在这一过程中,她完全遵从传统的要求追求婚姻过程的吉祥与喜庆。

(三)苛求与呵护:性爱的苛求与情爱的呵护。为满足自己饥渴的需要,对祥子无止的性要求,“就像牛一样养肥了好往外挤奶”。但小家庭建立后她做饭,收拾屋子。祥子几次患病,虎妞的焦虑不可言喻,这些都体现出他对祥子情爱上的呵护。虎妞是一个美丑共存的矛盾的统一体。从虎妞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勇于追求自主人格的女性锐气这个角度看虎妞和祥子一样都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固执地奋斗的勇者。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觉新也阅读了一些新书报,吸取了一些新的养料,同情弟弟

一代和他们的奋斗,但自身的力量的薄弱又使其不能改变旧的一切,反倒常常以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出现在弟弟们面前,劝弟弟们屈服,他总是以牺牲自我的方式以换取家庭的和谐,结果却总是失败,处在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之间的夹缝中,不被双方所理解,他 \"读新书,过旧式生活\",和旧派人物在一起时,是一个暮气十足的高家大少爷,和新派人物在一起,又是一个新青年,在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思想和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觉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命运的拨弄,更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与他位居的家庭地位以及新旧交替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他的不可逃脱的牺牲者的命运,造就了负罪而苟且、追求与幻灭的二重人格,成了中国新文学中极有文化内涵和心理深度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巴金贡献给现代文学的一个不朽形象。4)《家》为什么要塑造高觉新“多余人的形象”

6、曹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8月出生于天津。

1)话剧《雷雨》:曹禺23岁,《雷雨》惊世而出。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2)主要剧作有:创作于三十年代的剧作《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作曹禺三部曲) ,也是他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

3)成就:曹禺青年时代,即渴望光明,追求真理,《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不朽剧作,以特有的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戏剧诗人,曹禺以其煌煌巨著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也为中国话剧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7、分析陈白露“高级交际花的形象”

8、茅盾——(1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文艺奠基人之一。

1)主要著作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