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也要与时俱进.doc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也要与时俱进.doc

来源:爱玩科技网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也要与时俱进

□军事科学院 曹煜阳

编者按 本刊自今年第1期起开辟\"民兵怎样适应高技术战争\"问题讨论专栏,受到了人武战线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欢迎。他们称赞这个专栏开得好,展开这一讨论很有必要。对读者的支持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同时热烈欢迎读者踊跃赐稿,研讨选题刊登在《中国民兵》杂志2003年第1期第43页。

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也不例外。作为我军长期战争实践的理论结晶和克敌制胜的法宝,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人们对其地位和意义产生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它已过时,不再适应新时期新环境;有人则认为一切照旧,不须改变。我们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有片面性。应该说,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只要与时俱进,就能继续指导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朝着胜利的航线前进。

一、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来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在承认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求得胜利的战略战术,包括积极防御战略;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密切配合与转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来不是静止的观念,而是在血与火的教训和洗礼中诞生的结晶,是随着战争实践不断发展和充实的动态理论。

1. 中国战争的伟大实践确立并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土地战争时期,弱小的红军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在游击战争的基础上提出\"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取得历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日本是强国但又是小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因而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又是弱国、抗日战争是正义战争因而得道多助的特点,我党我军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要求在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将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战争时期,根据虽然占据总体优势并有美国支持,但已失去民心不堪一击的现实情况,我党我军先后制定了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提出以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发展了战略进攻理论,从而发展和完善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 建国后历次军事斗争的实践充实并丰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军先是实行战略,然后转为战略防御,前期实行\"以运动战为主,以部分的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后期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打退了美军的进攻,实现停战。这是我军首次同世界强国进行的大规模战争,丰富和发展了我军战略战术。此后,在援越抗美、炮击金门和几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我军运用国家综合国力支援前线,反击侵略势力;特别是在几次海、空军抗击外敌入侵或远海岛屿的战斗中,我军充分发挥人民支前作用,通过海上民兵的配合取得胜利,这些都充实和丰富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革新

军事斗争的本质是敌我对抗。我们的战略战术是针对敌人的,其目的是克敌制胜。如果敌人的战略战术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还停留在原地,那么克敌制胜就成了一句空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军事活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国防建设也面临许多新情况,这些都要求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进行创新。

1.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反映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变化。20世纪80~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是整个军事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

知识化、智能化,进而形成全新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新军事变革对军事领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在武器装备上将由重视装甲机械化和火力毁伤趋向信息化、精确化、化、一体化;在编制上将由注重作战功能单一的重兵集团趋向作战规模小型化、编成合成化、作战多能化;在作战指挥上将由传统的纵向逐级多层指挥关系趋向横向越级扁平的指挥关系;在教育训练上将更加强调人员的高素质化和多能化,更加重视采用模拟、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在后勤保障上将更加强调一体化、实时化和自动化,等等。这些重大变化使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面临着能否适应新的军事需要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我

军在几乎没有机械化基础的条件下形成的,在当前智能化军事形态已见端倪的形势下,我们这支尚未完成机械化任务的必须探索适应新情况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反映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和军事实践深化的新面貌。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实行质量建军战略、走精兵之路,使我国的国防和建设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在1985年裁军百万的基础上再裁军50万,改革指挥、保障、编组等,使我军向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迈进;组建一批应急机动作战和战略预备队,提高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军作战供给和保障的新要求,实行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加强战略后方基地建设,提高应急机动保障能力;组建新的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实现武器装备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研制了\"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发射\"风云二号\"卫星,\"神舟\"号航天飞船试飞成功,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装备,使我军武器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进一步调整完善国防动员,组建预备役和民兵应急分队,使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军成功举行了一系列重大联合军事演习。我军现在的数量和质量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武器装备、编制、保障等等早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这就要求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从我军的实践出发,继续总结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 三、坚持思想、实事求是地创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原有的战略战术进行发展和扬弃,其中过时的东西要大胆抛弃,仍然适用的东西要保留,没有的东西要发展,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敌变我变,克敌胜敌\"。

1. 要树立创新意识,更新军事观念。军事领域是变化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思想往往最先在战争和军事实践中得到应用。面对这种情况,军事主体如果不能从思想认识上把握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从而根据客观需要发展既有的战略战术,那么在军事实践中就会遭到失败。二战前法国把作为一战转折点的凡尔登阵地防御战作为未来战争的样板,采取消极防御战略,构筑马其诺防线,最终使自己陷入被动挨打局面;二战结束40多年了,伊拉克还在修筑\"萨达姆防线\"采取静态防御战略,结果被美军的海、陆、空、电立体战打得抬不起头。反面教训不断告诫我们:军事领域的客观需要如果不能及时转变为主体的迫切要求,那么在随之而来的战争中就必然失败。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要发展,要创新,前提就是要树立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绝不能因循守旧,对新情况新要求采取视而不见甚至于掩耳盗铃的态度。

2. 要善于总结经验,深化理论研究。任何军事理论都是一定时期军事活动经验的总结和反映,一支不断地随着军事活动的发展变化总结新鲜经验、继承和创新军事理论的能力,在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对我军机械化程度极低时代的经验总结,而我们将面临的却是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我们面临的是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都很高的与战争,这就迫切提出如何总结经验、继承与发展既有理论的问题。与时俱进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原封不动,而是要保留基本的原则,但已不适应机械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的具体战略战术则必须抛弃。为此,要充分重视将演绎和归纳的方法相结合,既要

从已有的理论和原则出发发展新的战略战术,又要从现实经验出发提升出新的战略战术原则,具体说就是要求将继承、借鉴和原创相统一。继承是对原有的战略战术进行扬弃,借鉴是对外军经验的分析、选择和吸纳,原创则是对新情况进行总结的结晶。我们既要从平时的教育训练和大规模演习中总结经验,还要利用作战模拟实验室和虚拟作战实验室等先进手段积累经验,更要使外军的实战经验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不能从这些活生生的实践中吸取理论发展和创新的营养,则已有战略战术就会变得僵化。

3.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出发创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我国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仍然坚持积极防御战略,但同以往相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应更加注重将贯彻的重点放在\"积极\"上。

一是战争形态的全面变革要求以积极的战略外线反击作战达成战略防御的目的。要改变过去全面战争形态下将战争区分为防御、相持、三阶段和战争逐次展开、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战术。这就要求在作战时机上力求先机制敌,在作战地域上不局限于敌方选定的战场,在作战方式上因机制敌、因敌制变。从地面战争向立体战争的转变突出了联合战役的地位,因而更加强调作战行动的整体性、合成性。要树立陆、海、空一体的全方位、全纵深的战场空间概念,使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联合发挥最大效能;从有形战场向无形战场的转变突出了信息战的地位,因而更加强调作战行动的及时性、精确性。信息战是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它以对方指挥控制系统为主要攻击目标,是作战能力的\"倍增器\"。在保证己方指控系统安全的前提下,要集中优势智能力量攻击敌方指控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兵对抗,这是对集中优势兵力原则的发展。

二是战争对抗的升级更加重视保持战争指导和作战行动的自由。不论是何时何地何种敌人,都要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在战争初期力争出其不意,给敌造成难以承受的伤亡;在战争开始后积极寻找战机,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从全面战争向局部战争的转变更加重视立足于边境、空中、海上求胜的速决战。由于局部战争战略目的有限,可控性强,因此对战争准备的要求更高,要一击成功,防止久拖不决,也就是要发展地贯彻\"慎重初战\"的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从常规战争向高技术战争的转变更加重视战略空袭、精确打击、信息对抗、远距离投送等新战法的地位。这些新战法更加强调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求实现机动轻便的作战编组、隐蔽疏散的作战部署和高效联合的作战行动,从而集中作战效能,给敌以歼灭性打击。

三是战争范围的拓展更加要求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的作用。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仍然存在于民众之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使人民群众运用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道义的和直接参战的方式和手段支援战争。同时,\"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仍是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这要求我们将正规战与非正规战结合使用,将高技术\"撒手锏\"武器与低技术武器结合使用,通过多种战法达成作战目标。 (本栏责任编辑/毛文戎 吴维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