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务导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务导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爱玩科技网
实务导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杨明伟李万发

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4期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社会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工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并对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当时,贫穷、饥饿、失业、堕落等现象充斥着社会,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初期的社会工作以贫困救济和慈善事业为主,与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为代表。通过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及不断借用其他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社会工作逐渐成长为以助人的价值观为取向,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人、服务人的活动和职业。

从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实践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各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节奏是高度吻合的,无独有偶,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轨迹。近代以来,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及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服务方面,一些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开展了具有现代意叉的孤儿救助、贫民救济和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随着“政企分离”、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和职业的要求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一、对我国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中国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为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而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服务、社区矫正等领域急需一批具有实务能力的一线社工人才,针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从社工的角度,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工作实际是一种由系统实施的行政化、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知识、理念、方法等尚未普及,社会认可度比较低,因此在制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会考虑到其行政化的一面,采用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定位在社会工作的管理上,并没有顾及现实的社会需求,导致社会工作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发生结构性失衡,出现了巨大的人员缺口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渠道不畅并存这一矛盾现象。[1]

(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缺之科学理性 价值理念被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工作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工作者也被形容为是价值注满的个人。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所秉承的专业价值理念大部分是照搬西方的,存在很多与中国本土文化不符的地方,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前沿理论的涉及相对有限。 这种现象同样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上。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从欧美国家直接翻译过来的,从内容上看,过分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教育,忽视职业化教育的层面,造成课程体系严重失衡,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过大,

过分采用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对象职业能力的重视不足,不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实务能力操作环节流于表面

欧美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徒式”专业教育,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技术理性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盛行的交互反思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对于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技术理性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强调以课堂为中心,是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过程,培养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受此影响,培养对象真正有机会参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有限,甚至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室。

二、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项人的活动,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具体问题的解决,包括如何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城乡社区建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等,涉及的内容之广要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可以说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空间,社会工作专业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对“人”的关怀,社会工作者应该学会如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4

英国作为社会工作的发源地之一,经过100多年的摸索,逐渐彤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科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英国社会工作被看作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关注的焦点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使自身福利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日在课程设置上,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就要接受“为实训做准备的面谈学习”课程,此后更是需要承担专门的专业实训学习,用以检验课堂所学知识在实务工作领域的运用。

对于培养对象实务能力的重视,同样存在于美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美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为例,其全日制和在职学生都需要完成与课堂教育同时进行的实习项目,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特征;与任何层面的案主打交道,发现他们的困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基本的数据统计方法来描述实务过程;将所有社会工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务领域。[4]

日本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同样非常重视培养对象的实务工作经验。其社会工作专业资格中的护理支援专员资格要求有至少5年(实际工作日900天以上)的现场经验,再通过笔试才能获得;护理福祉士资格的取得需要1095天以上工作经历,540天以上的实际工作日,并参加笔试和实际技能考试。 从英、美、日筹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来看,教育内容都结合了实务课程和实习项目,整个实习过程遵循标准化步骤,严格地管理和人性化地指导,因此才能为当地机构、公共服务部门、非营利组织等领域提供大量的人才。在我国当前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转变理念和思路,加强实习环节,增强实务能力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为此我们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顺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帮助培养对象去审慎对待当前的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实务过程中不断强化理论素养,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三、实务导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培养目标方面

现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就在于目标定位不准确,在设计上过分强调课堂教育学习的过程,希望通过教育带动专业的发展,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流动加速、离婚率上升、青少午越轨犯罪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据此设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正常发挥。

通过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能够依托人才培养机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社会服务部门的沟通合作,培育更加注重社会工作实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平台,只有这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更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培养内容方面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需要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构建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体系。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适应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所选书籍大多借鉴国外经验,对中国本土做法的总结相对不足。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注重总结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实务经验,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次,需要增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务操作环境的比重。国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为培养对象提供足够多的专业实践环节,利用实验室、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模式,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训练其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培养平台方面

社会工作专业性服务的提供,需要建立在对服务对象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就应着重加强与服务对象的联系,尽快熟悉所服务社区和人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最终的流向是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非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尽早与上述组织机构建立联系,并保持合作。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离不开实践平台的建设。为此,人才培养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要实现无缝对接,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外延式课堂。

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各类机构的性质和诉求,其所有制性质、与的隶属关系、服务对象、运作机制和管理等方面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必须要紧紧围绕其组织目标设计合作方案,取长补短,共同增益。

四、结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按照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预期,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能力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效能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切实改变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以此为突破口,构建更加契合现实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