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旅游管理的论⽂1
1我国旅游管理⼈才培养现状 1.1专业⼈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严重错位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到有、从⼩到⼤的巨⼤转变。截⾄20xx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数也在逐年上升。⾼等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才培养的重视在⼀定程度上保证了对旅游业⼈才的供给。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xx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旅游⽬的国和第四⼤旅游客源输出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彰显了⾏业对⼈才的旺盛需求⼒。然⽽,我国旅游管理⼈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严重错位的现象依旧存在。⼀⽅⾯,⾼校对旅游管理教育的热情⽇益⾼涨,相关专业毕业⽣数量不断增加;另⼀⽅⾯,旅游⾏业专门⼈才越来越缺乏,⼈才流动率⾼、毕业⽣眼⾼⼿低等问题给旅游企业造成了不少困扰。 1.2⼈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
我国旅游管理⾼校⼈才培养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课堂为中⼼、以教师为中⼼、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的“三个中⼼”模式,以及以旅⾏社管理、旅游景区或景点管理、酒店餐饮管理为主要构成的“三⼤板块”。随着旅游业的进⼀步发展,市场进⼀步细分,新的旅游形式逐步显现,如商务旅游、会展节事旅游、户外休闲等;新技术也进⼀步在旅游业中得到运⽤,如全球定位系统、在线分销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的地信息系统等。⽽我国旅游管理⼈才培养就业⽬标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三⼤⾏业”层⾯上,旅游⼈才培养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各⽅重视,并且旅游管理专业已经由⼯商管理下的⼆级学科调整到服务业管理的⼀级学科,双重因素对⾼校⼈才培养提出了更⾼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参考国际优秀旅游院校的先进⼈才培养模式来构建适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新模式。 1.3⼈才流失率⾼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的整体就业形势⽐较乐观,但是真正从事旅游⾏业的毕业⽣只占到很少⼀部分。如中⼭⼤学20xx年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中只有22%的⼈进⼊了旅游⾏业,且以酒店集团为主。因此需要对⼈才培养模式加以思考,以使得供需均衡,促进⾏业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双循环⼯学交替模式” 2.1“⼯学交替”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具有较⼤学术影响⼒的中国知⽹中,以“⼯学交替”为主题词搜索到的⽂献达到了1346篇。陈乃宽于1994年在介绍本溪冶专的产学合作教育试点时,⾸次提到了“⼯学交替”。此后,虽然“⼯学交替”作为⼀种⼈才培养模式进⼊了学者们的视线,但在随后的⼗年中,每年的相关⽂献均不⾜10篇。20xx年,教育部将⼯学结合作为⾼等职业教育⼈才培养模式改⾰的重要切⼊点。在的引导下,众多⾼职⾼专院校⼀⽅⾯对⼀些应⽤型专业以⼯学交替模式进⾏了⼤胆的尝试和实践,另⼀⽅⾯围绕着“⼯学交替”的讨论也如⽕如荼地展开。⼯学交替作为⼀种新的⼈才培养模式,在⾼职⾼专院校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之形成鲜明对⽐的是,⽆论从这些⽂献的研究对象,还是从作者所属的机构来看,采⽤“⼯学交替”模式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却是凤⽑麟⾓。
2.2“双循环⼯学交替模式”基本理念
“⼯学交替”教育模式可作⼴义、狭义之分。⼴义的“⼯学交替”是指⽆论学⽣的⼯作时间与学习时间长短,只要⼆者交替进⾏就视为“⼯学交替”,即超过⼀个“⼯—学”交替循环周期;狭义的“⼯学交替”是指学校存在全⽇制学习学期与全⽇制⼯作学期,在学校和企业⼆者之间轮流进⾏教育教学的⼀种模式。所谓“双循环⼯学交替模式”是指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合作,实施“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双循环⼯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的培养模式。学⽣进⼊学校以后的第⼀阶段先进⾏通识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形成对⾏业的⼤致了解;在第⼆阶段进⼊企业进⾏实习,强化其对理论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实习结束后,学⽣对⾏业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岗位要求、从业技巧都有了⼀定的积累,再次回到学校强化专业理论学习,提⾼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对专业理论进⾏实践,从⽽形成⾼应⽤性的⼯作能⼒,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再从企业到学校的“双循环”。 2.3“双循环⼯学交替模式”在本科旅游专业的应⽤ 2.3.1本科旅游专业引⼊“双循环⼯学交替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国内⾼校开始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步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逐步建⽴了以理论知识为主、现场观摩和
岗位实习为辅的产学研⼈才培养模式。同样是与⽤⼈单位合作,“三明治”教育模式则遵循学⽣的认知规律,采⽤“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式教育⽅式。纵观“⼯学交替模式”在我国⾼等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采⽤这种模式进⾏⼈才培养的均是各类应⽤型专业,采⽤这种模式的⾼校则⼏乎清⼀⾊的是⾼职⾼专院校,⽽主要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学和学院则寥寥⽆⼏。 2.3.2“双循环⼯学交替模式”在本科旅游专业应⽤的可⾏性 2.3.2.1国内外成功范例提供了借鉴
“双循环⼯学交替模式”在国际旅游⼈才培养中已得到⼴泛的运⽤。瑞⼠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因其卓越的⼈才培养⽅式享誉世界,成为世界⾼级旅游⼈才培养的摇篮,其开创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洛桑模式”。“洛桑模式”的核⼼就是“⼯学交替”,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国休斯敦⼤学和康奈尔⼤学在旅游⼈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40多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的同时,更要掌握实践经验;研究⽣则必须在⼊学前参加为期两周的⾏业辅导,以避免在学习中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2.3.2.2现有培养模式具备转型的基础
现有旅游专业的培养⽅案和教学模式都强调实践性和应⽤性,只是由于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实际应⽤中并不尽如⼈意。因此,只要从观念和技术上作必要的调整和设计,“双循环⼯学交替”教学模式就能够得以实施。苏州⼤学旅游管理专业⾃20xx年起试⾏的应⽤型教学计划在⼀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即经过6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后,最后两个学期在实习基地(旅游企业)以带薪实习的形式进⾏集中实习。如果把最后两学期的集中实习分散为前后两个阶段,并穿插⼀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双循环⼯学交替”即可真正启动实施。因此,相关院校已有的经历为双循环⼯学交替模式在旅游专业中的推⼴提供了基础。 2.3.2.3业界欢迎培养模式的转型
旅游企业最欢迎那些既具有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相关旅游服务与操作实践能⼒的毕业⽣。“双循环⼯学交替模式”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实施“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使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是不断强化操作技能,丰富理论知识。该模式使学⽣知识丰富⽽完备,实践和应⽤能⼒增强,对⼯作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因⽽很容易在⾏业内⼤放异彩,受到⽤⼈单位青睐,⾼位就业得以实现,⼈才流失的⽐例将会⼤⼤减⼩。如苏州⼤学旅游系与苏州中茵皇冠假⽇酒店已在这⽅⾯进⾏了较为成功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双循环⼯学交替模式”的主体是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核⼼来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标和课程体系。将“双循环⼯学交替模式”移植到以应⽤型为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中,既有发展的必要性,⼜有实施的可⾏性。 3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循环⼯学交替模式”的构建要点 3.1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和调整
国内旅游专业本科4年分为8个学期,每半年1个学期。学⽣进⼊⼤⼆上学期,学习地点为旅游企业,是学⽣第⼀阶段的实习。在这⼀阶段,学⽣对旅游⾏业的认识逐步由抽象的理论过渡到具体的操作,对于⾃⾝将来的学习和就业⽅向也开始出现雏形。进⼊⼤⼆下学期,进⾏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对于学⽣来说能起到“趁热打铁”的作⽤,对于教师来说也减轻了授课难度。这⼀阶段是学⽣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形成专业素质的最佳时期。最后⼀阶段,学⽣已经具备了⼀定的理论知识,往往在企业中担任更⾼职务。现在酒店⾏业中的“管理培训⽣”,其培养对象即为这⼀阶段的学⽣,旨在培养毕业后就能⽴即进⼊管理层的学⽣,对于酒店来说省下了⼤量的培养时间和经费。 3.2做好与现有教学模式的对接和融合
为确保本科旅游专业“双循环⼯学交替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好与现有教学模式的对接、融合。⼀是利⽤每年各校教学计划调整之机对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进⾏同步调整,逐步朝应⽤型⽅向发展,不断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当实践环节达到⾜够的学时时,即可争取学校的⽀持,正式启动双循环⼯学交替模式;⼆是具体实施这⼀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遵守学校教学管理相关的各项,以保证教学质量、提⾼⼈才培养⽔平为宗旨,⾃觉接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价,从⽽保持相应的活⼒。 4结语
“⼯学交替模式”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正⽇益受到各界的关注。“⼯学交替模式”在国外⾼校旅游管理专业⼈才培养中得到了⼴泛运⽤并取得了成功,但⽬前在国内仅见运⽤于⾼职院校的教育中,⾼校旅游专业中对“⼯学交替模式”的运⽤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为真正在本科类旅游专业落实“双循环⼯学交替”这⼀教学模式并使之发挥相应的效能,除了需要⾼校⾃⾝的不断努⼒外,更需要旅游⾏业的⼤⼒⽀持。只有切实提⾼⾼校旅游⼈才的培养质量,才能使学⽣真正做到学以致⽤,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游管理的论⽂2
晋商在历史上曾辉煌数百年,得益于其博⼤精深的晋商⽂化。晋商在道德上的义利诚信,精神上的⾃强不息,思想上的和谐兼容,经营上的勇于创新,管理上的竞合相融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晋商⽂化精髓,提⾼现代旅游⾏政管理效能,促进⼭西旅游经济发展。
⼀、晋商⽂化的形成晋商,称雄于亚洲数百年,在世界经济学史上可与意⼤利商⼈相媲美。晋商最早出现于古代晋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商⼈,发迹于15 世纪末的明初,在 16 世纪 70 年代的明仁宗年间进⼊⿍盛时期,形成了⼀个地域性的商帮,到 19 世纪 70 年代清朝光绪年间达到辉煌,贸易做到了欧洲,他们是当时国内势⼒最⼤的商帮,在国际贸易中也是实⼒雄厚的商业集团。晋商的商品经营(如绸缎庄、茶庄、颜料庄、布庄等)和货币经营(如票号、账庄、钱庄、当铺等)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晋商的兴衰历经了五百多年,在这五百多年的时间⾥,晋商既是⼀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也形成了⾃⾝独特的⽂化内涵,对⼭西商⼈来说,是⼀笔不⼩的⽂化财富。
晋商⽂化是晋商在特定的发展过程及经营实践中凝结起来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它是⼭西商⼈在从事商业活动中将⼭西黄⼟⽂化与塞外⽂化相融合所创造的经营经验、商⾏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精神财富的综合。它具有⾃⼰的特性和个性,对外是⼀⾯旗帜,对内是⼀种向⼼⼒。
晋商之所以称雄于世,就在于他们在⼀定的历史条件下⾃觉或不⾃觉地将晋商⽂化贯穿到经营和组织管理之中,使晋商⽂化成为其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内在灵魂。晋商⽂化把传统的儒家⽂化精髓仁、义、礼、智、信渗透到整个晋商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灵魂,指导晋商经营管理活动。晋商⽂化可以主要概括为如下⼏个⽅⾯:
(⼀)在道德上,义利诚信。晋商挟信义⽽经商,不畏艰难,辗转千⾥,输万货以为⼈,赢百利⽽利⼰,逐渐形成义利并重、义利统⼀的商业价值观。他们崇尚信义,在其重商⽴业的创业思想指导下,在义和利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理解和⾏为规范,主张君⼦爱财,取之有道。古代中国,⼏乎每个城市都有孔庙、关庙,⽽很多关庙由⼭西商⼈所建。关庙作为祀奉关云长的地⽅,之所以被⼭西⼈百般信崇,均在于信义⼆字。晋商反对采取卑劣⼿段骗取钱财,宁可折本亏赔,也要保证企业信誉,使得各地百姓购买晋商商品,只认商标,不还价格。
(⼆)在管理上,竞合相融。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眼光敏锐,审时度势;积极主动,适机⽽上;协调关系,增强友谊;既能与⼈宽容共处,和平共事,⼜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博⼤宽厚是晋商⽂化的底蕴所在和晋商群体赖以兴旺发展的精神⽀柱。胸怀宽⼴,眼光远⼤,使晋商具有在商海中游刃⾃如、审时度势、洞察机遇的锐利眼光;敏于观察商情,捕捉战机,采取主动,适机⽽上,乘势获取战果的机智头脑;宽厚待⼈,以义取财,以利厚⼈,增强友谊,在化解业务纠纷和协调师徒关系⽅⾯展现出⼤家风度。
(三)在思想上,和谐兼容。晋商信奉和⽓⽣财,重视与社会各⽅的和谐,在内部,相互信赖与忠诚,体现了择⼈委任唯贤是举的导向性和激励⼈、凝聚⼈、⽤好⼈的思想,注重发挥经理、掌柜的潜能和智慧,使经理、掌柜在⼯作中⾃我塑造,发挥垂范效应,把⾃⼰的⾏动与票号经营⽬标有机联系起来;在外部,尤其在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相互⽀持和关照,既能与⼈宽容共处,和平共事,⼜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晋商精⼼选择各帮商⼈⾃⼰⽐较固定的商路和经营地域,各⾏其道,分区贸易,各帮绝不⼀哄⽽上。晋商还互相指定同⾏为相与,相与间都是经过了解,认为可以与之⾦钱往来的同⾏。同是相与,必须尽量互助,即使⽆利可图,也要善始善终,不中途绝交。
(四)在经营上,勇于创新。勇于创新是晋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晋商⾸创⼈⾝股分配制度,员⼯没有资本,可以凭⼈⼒资本⼊股享有⼈⾝股,与东家的资本股银股同等分红。⼈⾝股从⼆厘开始,顶⼆厘的员⼯只能管点杂事。顶三四厘者可在柜台上应酬买卖,但重⼤事宜尚难做主。顶到五厘以上者⾏情⼀听就明,⽣意能否成交⼀语定夺。顶到七⼋厘者便成了⾏家⾥⼿,或来往于总号、分号之间,盘点货物,核算亏盈;或奔波于天南海北,拍板⼤宗交易。
顶到九厘者,已是花甲⽩领,⽇常营业⼀概不管,专事重⼤决断。若决策有误,不仅给商号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到这些元⽼个⼈的声誉和利益。这⼀制度营造出外有压⼒、内有动⼒的良好氛围,营造出尊重⼈性、尊重个性的氛围,充分激发出员⼯的主⼈翁意识,培养了员⼯爱票号如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同时这种制度将个⼈的名利与企业机制结合起来,责权利相统⼀,使得票号内部各⽅⾯的⼈员都能够恪尽职守,尽⼼尽⼒。
(五)在精神上,⾃强不息。⼭西地处黄⼟⾼原,⾃然条件差。中国传统⽂化的长期熏陶及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造就了晋商艰苦奋⽃、⾃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他们也正是依靠艰苦创业积累的雄厚商业资本为⾦融票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晋商⽂化对现代旅游⾏政管理的作⽤晋商⽂化对现代旅游⾏政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旅游⾏政的⽂化管理的研究兴起于 20世纪 80 年代。晋商⽂化为旅游⾏政⽂化管理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化基础。进⼊ 2O 世纪 90 年代,⼭西省有关部门为了改变⼭西封闭落后现象,开始研究晋商⾛向全国乃⾄世界各地的历史⾜迹,以彰显晋商开拓创新的精神境界,并于20xx年 8⽉组建新晋商联合会,发表了《新晋商宣⾔》。⼭西作为旅游资源⼤省,正努⼒向旅游⼤省进军,有关⼈⼠提出要⽤传统⽂化凝聚⼈⼼,⽤社会主义⽂化重塑旅游⾏政管理新的形象,要以地域⽂化为纽带,组团发展,推动⽂化与旅游经济的互动,促进⼭西旅游⾏政管理,最终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当今,虽然我们⼭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仍未能发展成为旅游强省,这和我们⼭西旅游业的⾏政管理相对滞后有很⼤的关系,在晋地从事旅游⾏政管理的有关⼈员应当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弘扬和继承晋商的光荣传统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精神,为建设旅游强省⽽努⼒奋⽃。
关于旅游管理的论⽂3
摘要: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临的⼀个重要问题,本⽂从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关键词:旅游管理;⼈⽂资源;危机管理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资源开发利⽤⽅⾯的建议 1.1促进⼈⽂资源与⾃然资源的统⼀
⾃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的氛围就失去了颜⾊。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和悠久历史⽂化韵味的景区,这⾥孕育的⽂化⾮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蛇娘⼦传奇,⼜有⽂⼈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西⼦,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挥重要作⽤,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名⼈故居这⼀旅游资源。游客在游⼭玩⽔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化的传统民俗节⽬,巧妙的将⽂化资源和⾃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然景观的和谐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态、⽔质、卫⽣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1.2努⼒发掘⼈⽂历史旅游资源
我国拥有悠久的⽂化历史,众多的⽂化资源,像龙⾈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花会、⼋⽉观潮、中秋赏⽉、重阳登⾼、⼗⽉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这些民俗⽂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的收⼊,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 1.3提⾼⼈⽂素质,完善旅游设施
⽂化旅游具有⽂化传播和交融的作⽤,具有很强宣传作⽤,旅游就像⼀张名⽚,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的形象进⾏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些⼈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正⾯的影响,会提⾼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般⽐较放松,⼀些⼈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疑会增加亲近感。 1.4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
和其他产业⼀样,⼈⽂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旅游开发⽅⾯既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个⽅⾯努⼒:①通过加强在⼈⽂旅游产业⽅⾯的研究,使得⼈⽂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减⼩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也需要进⾏科学的研究;③⼈⽂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常值得研究,并⾮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旅游产业的收⼊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个相对脆弱的⾏业,由其⾃⾝所具有的“⾷、住、⾏、游、购、娱”六⼤要素决定了她的触⾓极⼤地延伸到其他各个⾏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2.1树⽴强烈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种凝聚剂。企业的⾼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牢固树⽴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的⽣命⾼于⼀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种增收途径。
树⽴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危机管理的核⼼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应⾸先树⽴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于萌芽状态。 2.2建⽴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
在建⽴旅游灾害预警机制⽅⾯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疫情、战争、社会问题、⾃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从⽽有利于旅⾏社和游⼈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2.3建⽴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
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起⼀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的损失。灾害、事故发⽣后,在第⼀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员伤亡;在疫情发⽣时,防⽌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保护受害⼈,处理善后事宜。因为⾃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2.4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
⾸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到最少。旅游⾏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政主管部门,应当努⼒构建⽐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业危机管理能⼒的提升。 参考⽂献:
[1]王如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及制度创新[D].同济⼤学,20xx,(08). [2]⽜江.⾃然保护区⽣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学,20xx,(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学,20xx,(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学,20xx.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xx,(01).
[6]陈景翊,姜春红.中国旅游业危机管理对策分析[J].北华⼤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