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语境下改善法制新闻报道的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改善法制新闻报道的策略

来源:爱玩科技网
NEWS WORLD I业务探索 新媒体语境下改善法制新闻报道的策略 。王晓红 【摘 要】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法制新闻传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新闻报道的选择性、强迫 陛、遮蔽性、替代性、平庸性和消解性等等。作为专业法制类媒体,应该主动应对新媒体挑战,有效做到四个“对接”,增强传播效果,从 而更好地普及法治理念,促进社会进步。 【关键词】新媒体 法制新闻 对接 法制类媒体尤其是法制报刊是伴随 着普法宣传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从“一 五”普法开始,全国几乎各省份都创办了 法制报,此后,随着电视节目的兴起,法制 机遇和创新需求。 一立为治国方略,法治事件、法律案件、法治 现象关注度越来越高,法制新闻出现了扩 大化现象。在宏观环境支持下,法制专业 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 、新媒体勃兴助推法制新闻发展 党的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 化司法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媒体正面报道依然承载着法治任务。 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 关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法治确 积聚了相当大的读者群和作者群。 类节目也陆续开播。但是,近年来,尤其是 新媒体出现以来,传统法制媒体出现了一 些新的变化,既面临着困境,也有着发展 众传播手段,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法制新 闻传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其中突出的问 报网融合实现资源整合 台的主角。像我们的“新闻热线”,就是鼓 励市民发现新闻线索,及时提供给我们, 然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不知不觉 中,读者就参与了我们的新闻报道。还有 专门为市民朋友设立的“全民皆拍”栏目, 让市民参与就更加直截了当。 创办《成长周刊》,提升报纸发行量和 社会影响力,为《淮北晨刊》的发展栽种了 希望。 目前淮北日报社已形成“三报一刊三 网站”的全媒体格局,为媒体间融合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在媒体融合操作层面,我 们国内和国际新闻版的编辑有效整合网 为提升《淮北晨刊》社会知名度,扩大 发行量,报社借鉴外地经验,从全市小学 上新闻信息,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角度 更新颖,新闻价值更大,更有看头。要求时 评版编辑挑选本刊刊登的热点新闻,在 QQ读者群中让大家讨论,听取他们对新 闻事件的看法,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 《淮北晨刊》把市民作为报纸报道的 对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讲述老百 姓自己的故事”,注重普通市民对生活的 态度和追求。《淮北晨刊》报道的人物就有 教师、学生、残疾人、下岗工人、流浪青年、 组织招募了大批小记者,并依托《淮北晨 刊》成功创办了小记者《成长周刊》。 形式各异的小记者活动,丰富了小记 者的业余生活,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报社 编辑记者不定期地给小记者讲授新闻写 观点进行刊登。在编排方式上,我们常常 保姆、军人、队员、农民等等,他们都 是我们普通市民的一份子。 打造品牌栏目 作模式已渐成熟,并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 作知识,座谈创作体会,举办专题讲座,开 展基础性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新闻摄 影等方面的培训,大大激发了小学生新闻 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 借鉴网络编排方式和栏目设置,创新我们 的报纸编排方式和版面内容设定,以适应 网络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比如开 设的“微新闻”栏目,就是对网络博客写作 手法的一种借鉴。口 (作者单位:淮北日报社) 责编:周蕾 截至目前,《淮北晨刊》的一些栏目操 写作的兴趣,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比如《新闻热线》《新闻救助》《全民皆 拍》《民生观察》和《新闻故事》等栏目,已 《小记者成长周刊》已带动《淮北晨刊》发 行2000余份。 26 2ols ̄2期 籍闻啦簪 题表现为:制作成本过高,盈利大幅下降。 信息价值缩水,人才流失。新闻业过度饱 和,从业门槛不断下调。媒介影响和社会 环境改变,导致传统读者流失,传播影响 力下降。皮优新闻研究部主任艾米米切尔 曾说:“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技 术人员在开发新闻业。”作为专业类的法 制媒体,面对技术专业人员的强攻,如何 人,对法治的精神不理解,对法治事业的 发展不了解,对法治的困境不关注,对法 治建设事业的探索不跟进,对法治发展缺 乏深入思考。 网络媒介审判,司法公开与网络监督冲突 已经成为当下的普遍现象。传播新格局呼 唤媒体提升法律专业素养与法治精神,越 是众声喧哗的事件,越需要法制类媒体保 件,越要求法制记者秉承法治精神,跳下 道德审判台,回到事件本身,回到对事实 与证据的调查与审视中。 三是“专业和市场”两个评价体系对 综上,由于法制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 持冷静与理性;越是社会情绪激烈的案 着的一些问题,导致大多数法制新闻同质 化、碎片化、迟滞化,影响着法制新闻的开 掘深度和传播力度。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 日益加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无实用性 的、粗浅的法律解读,色情血腥的、细节化 的案件描写,过时的、官样的法制新闻。法 开发新闻,成为了影响法制新闻发展的重 要因素。 二、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误区 接。传统媒体报道强调内容为王、深度报 道、独家和专业,这依然是法制类媒体保 持自足的根本。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一些 法制类媒体放弃了专业特征,过度以市场 为导向,或者过度信赖技术导向,结果导 致专业丧失,市场失灵。新的不一定是对 的。比如谣言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心 灵鸡汤新的不一定是建设性的。离开专业 性,法制新闻必然呈现出不确定性、不可 控性,工具论导向也会导致新闻的同质化 和失衡竞争,最终结果是法治理念的零产 出。 四是“新闻与宣传”两个话语方式对 由于社会法治进程的不均衡、公众思 想观念的芜杂、新闻行业自身的特点等因 制报刊和法制频道等专业媒体如果不解 决权威性缺失、贴近性差等不足,必然导 致读者群的流失。 素,法制新闻报道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 一些偏差,比如新闻报道的选择性、强迫 三、改善法制新闻报道的策略 “正义应当看得见。”而这种看得见 性、遮蔽性、替代性、平庸性和消解性等 等。 的方式之一,就是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媒体 监督作用的发挥。作为专业法制类媒体, 应该主动应对新媒体挑战,有效做到四个 “对接”,增强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普及 法治理念,促进社会进步。 一目前的涉案人群报道,报道议题已经 形成固有模式。“案发、破案、审判”三段论 更成为了依赖路径。大多数法制类新闻呈 现出追逐、刺探隐私现象。这种媒体常态 看似完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但是缺乏主题 和深度报道,只不过完成了规定动作,进 行了例行的社会新闻传播,却遮蔽了更大 范围的话题,剥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话语 权,也难以唤起公众更大的兴趣。 在当前的碎片化、同质化、娱乐化的 信息传播语境下,新闻报道对象面临着两 个遮蔽:一是媒体选择的故意遮蔽,一是 大众接受的故意遮蔽。浮于社会现象表面 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让大众对法治人物形 象刻板化和庸俗化。 媒体具有监督的功能,也充当着 信息传播的渠道。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 来,力量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在这 是“官方和大众”两个场对接。 近年来,法制类媒体由于社会覆盖面和专 业性特点的影响,在重大涉法事件的报道 中过于谨慎,在突发事件或第一时间往往 接。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的一段关于 “模范村”的顺口溜:“模范不模范,从西往 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新闻传 媒被誉为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扮演 着为“公众代言”的社会角色,其中典型宣 观望、失语,被其他非法制类媒体占去先 机。在社会转型期,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 治国方略的大形势下,法制传媒必须承担 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认识法制传媒的 传一直是传统新闻报道看中的拳头产品, 但是,在新的媒介语境下,新闻如何大众 公共属性,从行业系统的宣传工具转变为 法制建设中的“社会公器”;理性对待复杂 化传播,宣传如何新闻化,已经是所有传 统媒体的待解课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新闻媒介日益繁荣 的利益关系,传达各方面的声音,调动人 民群众关注和参与法制建设的积极性,增 强法制传媒的话语权威。 二是“传统和网络”两个信息场对接。 发展的时代,人们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对司 法活动的影响力。传媒与司法这两支社会 重要力量的冲突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样的语境下,法制新闻报道也更加能够引 “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算卦的改叫分析师 了,统计改叫大数据了,大忽悠改叫互联 网思维了。”尽管这是一则调侃,但是媒介 融合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当下法制新闻报道中,由网络强势出 公共事件中,话题、扩散、动员、回应,这 种模式已经成为常态,平衡关系已经被打 起公众的关注和回应,媒体也可以赢得公 信力和权威性。然而,一些媒体的报道理 念有偏差,乐于充当拯救者的角色,无形 放大扶弱救助功能,这是对媒体权利的误 用和滥用。 破,媒介审判与司法审判同时争夺大众舆 论话语权。在此背景下,法制类专业媒体 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报道方法,强 化传播力度,抢占话语权、满足群众 击所带来的监督出现了新的格局,司 新闻报道借助社交、媒体、名人效应, 娱乐倾向的过于突出,一些法制报道更多 地聚焦于明星绯闻、名人八卦,更多地炒 作争议话题、比拼数字、追逐贪官情 法公开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不可避免 进司法的公平公正,推进司法机关秉公执 法,恪守专业职责,但是网络监督往 往会因其非专业性而导致丧失理性,形成 司法期待,从而为依法治国方略作出应有 贡献。口 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的特点。但是,由于 地融入了网络世界。网络监督可以促 (作者单位:江苏法制报社) 责编:姚少宝 耪闻啦母 2ols年第2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