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3、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即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4、德育:
德育也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同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通过多元化训练,促进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等;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5、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6、课程:
课程最一般含义是指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 7、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完善教育工作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8、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程序。 9、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观察目的,通过感官或其他辅助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情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考察,从而得出一定知识经验的研究方法。
10、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教育的实际,通过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问卷、测试和个案研究等方式,收集有关教育资料,并得出科学调查结论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
11、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景,对所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以探求教育教学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2、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权利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义务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是公民受教育权的一个具体内容,是国家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为或不可以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证。 简答:
1、教育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形式。
答: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教育学经典著作。(估计只会考一个)
答:①、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从此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学科地位。
②、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论著《大教学论》,对创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西方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始。
③、177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中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学科方法”,他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始。④、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的科学。他是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
4、政治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政治发展制约着教育,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
的、受教育权、教育和部分教育内容。教育也有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通过宣传思想意识,制造社会以巩固政权,教育还能促进政治
民主化。
5、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也有经济功能,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技术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基础。 6.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答: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7、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形式。
答:①、双轨制。双轨制的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
欧洲国家。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两轨互不贯通,相对。 ②、单轨制。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升入大学,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③、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以二战前的中国、日本以及苏联为代表,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单轨制,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报考大学。
8、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构成。
答: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
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五个部分。 9、基础教育的性质。(18个字)
答:普遍性、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平性、均等性。 10、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结构。
答: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
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专业化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
11、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答:学生的权利有生存的权利,人身权。人身权包括受尊
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学生的义务包括四个方面:学生有履行遵守法律、法
规的义务;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规定的义务。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
③、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13、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答: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专家施瓦布。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巴西学者弗莱雷。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杜威和美国学者罗杰斯。 14、课程类型。
答: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显性课
程和隐性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5、教育评价的范围与类型。
答:教育评价的范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学校工作评价和学校人员评价。
教育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16、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 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教学过
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2、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答:①、课程结构的均衡性。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加
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③、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3、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答: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大教学观、大
课程观以及课程与教学一体观。
材料分析:(第六章,用概念分析答题) 1、 教学原则:
答: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 学方法: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
3、 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③、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④、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