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
来源:爱玩科技网
2018年第2期 政治学研究 张爱军,秦小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J].求实,2018,(2):36-46.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 张爱军 ,秦小琪2 (1.西北大学 政治-9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2.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要以社会主 要矛盾转化为基本线索,实现网络治理转型。在网络治理中,必须纳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 全、环境等基本元素和基本价值,完成从维稳强制治理向协商民主治理、从新权威主义治理向法 治治理、从随机治理向制度治理、从政治正义治理向司法正义治理、从传统安全治理向传统安全 与非传统安全并重治理、从维稳是硬道理的治理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的转型,实现网络治理的 良治与善治。实现网络治理转型,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 国家,让人民过上美好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公平正义;网络治理;协商民主;制度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中图分类号】I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8)O2—0036一ll 总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 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n’解决主要矛盾,不但要让人民过 上美好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还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的政治生活。美好的政 治生活是人人都具有平等政治尊严的生活。网络美好政治生活是现实美好政治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美好政治生活的好与坏,政治生活水平的高与低,对现实美好 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围绕网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 [收稿日期]2o18—01—1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目标体系与发展路 径研究”(14JZDW003)。 [作者简介]张爱军(1962一),男,辽宁朝阳人,西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网络政治研究中心首席教授,主要从事网络政治研究;秦小琪(1989一),女,辽宁锦州 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网络政治研究。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 析和研究,对于深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推进网络治理转型,创造网络美好生活 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民主治理转型 民主治理转型主要是从维稳强制治理向协商民主治理转型。网络政治参与的实 质是参与,参与的沟通与交往居于核心地位。只有沟通与交往并形成才 是网络的实质,沟通与交往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协商民主。 网络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网络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 组成部分。网络决定了协商民主的特性。网络具有平面性、虚拟性、平等交流性、便捷 性、聚散性、自由开放性、松散性和快速性,由此决定了网络协商民主形式的多样性,如 沟通式协商、交流式协商、公共权力与公民平等式协商、议题设置式协商、事件突发式 协商、松散式协商、问题聚焦式协商、维权式协商等。网络协商民主一方面是为了实现 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把党内监 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 力”[I](嘲’,通过网络协商民主治理,实现“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监督”三者的结 厶 口0 网络协商民主治理,既具有可能性,也具有现实性。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公共认 知是民主协商治理的基本条件。网民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利益诉求是多元的,如果没 有公共理性,就难以对公共话题进行讨论,非理性的话语只会导致公共憎恨;没有公共 道德,以个人情感和个人信念为依归,会导致道德撕裂和“道德愤怒”;没有公共认知, 以个人偏见取代公共认知,只会导致政治常识失效,公共认知失灵。可见,只有公共理 性、公共道德、公共认知共同发挥作用,网络民主协商才不会流于形式。 网络协商民主治理的现实性是指:一方面,网络为协商民主治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另一方面,现实协商民主制度为网络协商民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在《关于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更好保障人民 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切实提高协商质量 和效率。”协商民主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 求,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议题和内容、确定协商人员、开展协商活动、注重协商成果 运用反馈,确保协商活动有序务实高效”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 37 赁 2018年第2期 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 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 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协商、协商、政协协 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 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 利。”¨H聊 如果没有网络技术和制度保障,网络协商民主的可能性就不会变成现实 性。协商民主制度是网络协商民主的制度前提,没有现实协商民主制度,网络协商民 主及其治理即使存在,也会停滞不前,甚至会从有到无,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 网络技术和协商民主制度,才能使网络协商民主及其治理现实化,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制度协商民主的发展。 网络协商民主治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多元意识形态的协商民主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 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 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 紧团结在一起”,因此,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 朗的网络空间”,要“坚持正确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 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H]( ’网络的自由性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地侵占和侵害主流意识形态空间,如果任其极端化和原教 旨化,不但会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也会危害社会安全。按照伯林和韦伯的悲观主 义说法,意识形态具有不可治理性。伯林说:“人类的目标是多样的,它们并不都是可 以公度的,而且它们互相间往往处于永久的敌对状态。” ]( 一 韦伯说:“你将信奉 这个神,如果你决定赞成这一立场,你必得罪所有的神。”[4】( 从历史、现实和乐观主 义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则具有可治理性,并能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这种可治 理性,就是网络协商民主治理,即通过网络让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沟通、协调、斗争等,从 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控制性和宰制性,使非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基本的理性 和边界。将中国的实践理性、中庸之道、协商文化、包容特性纳入到网络协商民主治理 的轨道,无疑会使多元意识形态治理更具有实效性。 第二,对利益的协商民主治理。社会利益多元化,导致网络多元化利益诉求。每 一个公民的利益都是具体的,对自己的利益都有切身感受。每一个阶层、阶级的利益 也都是具体的,对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同样有切身的感受。对每一个人利益的侵害,都 38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 会相应地产生阶层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如果个体利益受到伤害,就会在网络上产生群 体性诉求,形成公共,且具有突发性。这是因为某一个个体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 其他的群体往往与个人的体验结合在一起,间接地感受到了生命、财产、教育、住房、保 障、尊严受到伤害。现实中存在着分配上的不公平,社会累积的矛盾越来越多,人们之 间缺少基本的信任,机会平等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社会向上流动空间狭小,不同阶层矛 盾、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这些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上都以利益诉求的 方式展现出来。如果不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加以解决,不通过线上互动、线上沟通,就 会引发社会撕裂。 第三,对公共的协商民主治理。为了稳定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公共权力会 对一些破坏稳定的言论进行治理,这不仅会引发公共,而且还会产生次生公共舆 论,无论是公共还是次生公共都会对公共权力形成挑战,使公共权力失去权 威,导致合法性资源流失,公信力降低。公共和次生公共往往与公共权力的 失偏、失察、滥用、有关。对公共进行网络协商民主治理,一方面要与公共权 力合作,让公共权力介入到治理当中;另一方面要阻止公共权力,对网络公共 进行简单、粗暴的删帖、屏蔽、销号式治理,公共权力应在第一时间公布事实与,化 解浪潮和泡沫。网民通过互相沟通形成理性的声音,防止公共对社会产 生消极影响。 二、网络法治治理转型 法治治理转型主要是从新权威主义治理向法治治理转型。网络法治治理是中国 党执政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陇’网络法治治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体现,是加强人 权法治保障的重要领域,是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场所,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 法的重要平台,是善治的重要标志。 第一,网络法治治理要对公权予以约束,对民权予以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加强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法治的核心分为两部 分,一部分是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私用。要树立的至上权威,使 公权力在和法律的轨道上运行,不能以超越和法律的方式干涉网络自由。另 一部分是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核心是通过保障网民的参政权、议政权和监督 权,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行使,让政治成为阳光政治,让政 39 霄 2018年第2期 府成为阳光,把公共权力关进网络政治里,让法治规范成为公共权力的基本规范。 阳光就是法治,通过阳光建设法治国家、法治和法治社会。对于公 共权力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公民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公共权力要与公共责 任相统一,公民权利要与公民义务相统一。要防止言论自由变成非理性的网络语言暴 力自由,防止极端化以及威胁社会稳定和的言论出现。 第二,网络法治治理是平等治理,同样奉行法治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的十九 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_1 J( ’法治保障所有网民平等形式上的言论自由权利。大V 或意见领袖与草根网民都具有平等的言论自由权利,影响力大小并非是不平等对待 “草根网民”的理由。对大V或意见领袖和草根应予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的言论 自由都必须受到的平等保障。需要指出的是,因网络对大V或意见领袖进行强势 治理,他们的影响力在降低,极端性的言论、威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言论在不断减 少,这并不是剥夺了他们平等的言论自由本身,而是防止他们言论的极端化和原教旨 化,更有利于建设平等的法治文化。 第三,网络法治治理是自治与法治的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良法促进发 展、保障善治。” 脚’网络良法一方面能发挥网络自治的优势,在保障网民的思想、利 益等正当理性诉求的同时,通过网民互动与理性交流自觉抵制非正当、非理性诉求,自 我净化网络言论和网络空间,阻止网络造谣与传谣;另一方面能加强法治思维,使法治 内化为人的信仰。耶林说:“对法理念的亵渎与侮辱,比对一个人身上的侵害更令人感 到痛心之至,虽然不是自己的利益,却能像自己的事一样为被压制的权利而竭心尽力 的人,正是这种理想的法感觉——正是这种理想主义,才的的确确是高风亮节者所拥 有的。”_5 J(瑚’ 三、网络公平治理转型 网络公平治理的转型就是从随机治理向制度治理转型。制度的公平与否,决定着 网络公平治理与否。制度公平,才会实现网络公平治理。罗尔斯认为,作为公平的正 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公平正义具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 每个人对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 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①在与正义 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在机会公平 40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 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6](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 主义公平正义与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不同的本质,也决定了公平治理次序上的不同。 第一,网络治理是之下的公平治理。网络言论与公平正义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一方面,公平地分配和保障所有网络言论的权利,公平地分配所有网络资 源,公平地分配网络言论的形式和价值;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网络言论都是平等的,都 受到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第二,网络治理是制度之下的公平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公平分配 上的内容。公平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经济和社会意义的公平不能搞平均主义。网络 公平治理,需要对社会最少收入者给予言论、价值诉求的同等对待和对利益诉求的差 别性认可,并给予社会最少收入者底线上的经济平等和社会保障,与其他阶层具有平 等的尊严。网络公平治理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组成部分,包括网络政 治、经济、社会的公平治理,这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社会最少收入者政治、经济、社会诉求 的基本尊重上,让网络最少收入者的政治诉求尤其是经济诉求、社会诉求得到平等的 表达。“精准扶贫”就是让社会最少收入者进行“精准表达”,不能因为这些群体表达 不清、诉求不准确、文化素质不高而对其进行话语歧视。. 第三,网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公平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体现在对网络的公平治理上。网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依宪依基本制度治 理的公平化公正化,对于那些违宪、违背基本制度、违背网络公正性的言论进行删帖、 屏蔽、销号;对于那些守宪和捍卫网络公正性的言论进行推荐、推送和宣传;对于网络 的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危害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言论进行打击和关闭,这种做 法并没有破坏公平化和公正化,而是回归公平化和公正化。公平化和公正化表现为网 民的理性,让网民回归理性。对极端网络言论的宽容,实质上就是破坏了宪政和基本 制度的公正,破坏了网络治理的公正,是对理性言论的不公正。 第四,网络公平治理是有边界的治理。网络言论自由必须有边界,这包括法治边 界、制度边界、理性边界、道德边界、责任边界。网络公平治理,就是要厘清边界的治 理。网络言论不能破坏法治、制度,分析问题要有理性,不能让非理性取代理性。言论 自由与言论责任要一致和统一。言论自由失去责任或者只有责任没有言论自由,都是 对网络公平治理边界的逾越和破坏。就公共权力与网络的关系而言,公共权力与网络 具有明显的边界,有边界才能共生共荣,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互不越界的治理即 41 爱 2018年第2期 为公平治理。公共权力执法不能超越公民言论的界限,不能侵犯和侵蚀网络言论的边 界,公共权力对网络的治理就是公平治理。公共权力要充分发挥波普所言的“权力的 剃刀”功效,双方互不越界又互相监督和制约。既有良性互动,又不互相取代。让权力 的归权力,让网络的归网络,才能分享网络带来的语言或话语红利,才能让网络健康的 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网络正义治理转型 网络正义转型治理就是从政治正义治理向司法正义治理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 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实现“公正司法”,就要“深化司法 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 平正义’’ ‘ 。 第一,网络法治治理以正义为依归。正义首先是程序的正义,其次是实质的正义。 没有程序的正义,仅追求实质的正义,或者把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顺序倒置,既破坏了 程序正义,也破坏了实质正义,最终走向正义的反面。符合和立法程序,才能体现 正义。网络治理必须在双重正义下运行。网络不能通过的审判来代替法律的审 判,不能通过破坏司法公正甚至代替司法公正。网络可以发挥社会的影响 力,对司法不公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质疑,使之回到司法公正的轨道上来。 第二,网络科学立法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科学的立法过程是正义逻辑精致化 的过程。正义体现在科学立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中,需要各个方面的法律专 家来完成。专家具有使立法精致化和抽象化的能力,他们具备对法律、规章、规则进行 精致化推敲、精致化推理、精致化论证、法律推论自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正是普通 民众所欠缺的,也是普通民众难以胜任的。必须指出的是,科学立法只有与民主立法 相结合,才能把科学立法的程序与内容化为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法律专家在网络 设置法治议题、流程、思想,网民们以个体情感、信念、价值、意识形态对法律专家提出 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质疑、批评、回应,使专家立法更具有精致性和大众性。 第三,网络民主立法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征集的过程是民主的过程,是集思 广议的过程,更是有效实现网络民主的过程。在文明社会,民主与正义密不可分。正 义既是现代民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民主立法的前提和基础。正义通过民主立法得以 实现,民主立法受到正义的约束。民主立法只有受到正义的制约和,才会变成良 法,变成现代法治文明的一部分。网络民众参与立法,既是一个学习和培养法律意识、 4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 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也是人民民主在网络空间上具体体现的过程。 第四,网络合宪性检查是司法公正的关键部分。网络是对法律、规章、规则合宪性 审查的重要平台,也是合宪性审查实质化的重要领域。通过网民广泛参与的合宪性审 查,更容易实现共识。合宪性的法律符合正义,非合宪性的法律具有非正义性。 必须树立权威,使法律、规章、规则服从和服务于。法律、规章、规则必须有宪 法可依,如果法律、规章、规则违宪,必须重新修订、更正。 五、网络安全治理转型 网络安全治理转型是从传统安全治理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转型。党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 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 同安全,完善制度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 展利益。”…‘ ’网络治理也需要适应总体的需要,提高网络治理体系的安全 性能。要以国家总体安全为纲,以网络治理体系为目,纲举目张。 第一,网络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总体观的核心价值是安 全,网络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是善。从理论上说,安全即为善,善即为安全。从实践 上说,安全不等于善,善也不等于安全。在总体的视野下,安全优先于善,安 全具有优先性。网络治理体系转型要以国家总体安全为依归,实现网络治理体系善治 与安全的内在融通和统一。 第二,网络治理体系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人民安全是全方位的、立体交互的。 人民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网络治理体系的建设就是 让人民具有政治安全,使人民对政治具有依赖感和主人翁自豪感。让人民具有经济安 全,在保障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使人民对食品卫生安全具有信赖感和放心感。党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 兴要以文化安全为前提,让人民在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同时充满精神满足感。让人 民具有社会安全,解决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使社会自由合理流 动,使人民对社会充满归属感。“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网络治理必须以安全为核心,让各个阶层的民主诉求、利益诉求、食品安全 诉求、文化诉求、社会诉求等充分表达出来,让人民在网络空间中充分体会到安全的重 43 2018年第2期 要性。 第三,网络治理体系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要完善战略和政 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健全体系,加强国家安 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政治安全是网络治理体系的主线, 没有政治安全,网络治理体系就失去了基本的政治方向。对于那些危害政治安全的言 论,要依法严格治理,进行技术上的删除、销号、屏蔽、删帖。对于那些有利于加强政治 安全的言论,要进行技术上的推送、传播、宣传,在网络上形成有利于政治安全的健康 的生态环境。对于那些对政治安全具有潜在威胁的言论进行预警,建立网络预警 机制,有效防止和根除不利于政治安全的言论。 第四,网络治理体系要以统筹全局为目标。建立以总体为核心、以公共 权力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多方位治理、系统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性治理、应急性 治理,并力争实现各种治理的协调一致。在实践中寻找总体观历史发展与网 络治理体系历史发展的内在关系,总体与网络治理体系的内在关系,总体国 家安全与网络治理体系的实践对应与非对应关系,总体观与网络体系机制的 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对接关系和一一对应关系,总体观与网络治理体系运行机 制的内在对接关系,使网络治理体系机制服从服务于总体和政治安全。 六、网络环境治理转型 网络环境治理转型是从维稳是硬道理的治理向社会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转型。 没有健康的网络社会环境,不但网络虚拟社会遭到破坏,也会影响现实的社会稳定与 和谐。网络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网络社会环境、网络社会道德环境、网络社会信息 环境等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式治理。社会是与社会本身有关的。 网络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是指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会的形成和传播的 过程当中,并对网络传播社会负有责任,使网络社会更具有积极意义而非消 极意义。由单一中心形成的网络社会,往往会造成社会恐慌心理,使社会向 谣言式社会发展,使社会群体失去互信的基础和能力。只有共建共治共享式治理 社会,才会形成健康的社会生态,防止社会泡沫出现,构建网络社会和 谐。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平等性、互动性、多元性。网络虚拟的社会容易形 成社会泡沫,而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制约了泡沫的形成,网络的多元性有 44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 效地防止了社会的高度聚焦。网络社会只有形成多中心、分权式、多元式的社会 ,才能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社会,并使不同的网络社会相互碰撞、相互激 荡,挤出社会的泡沫,形成真实的社会。 社会与社会事件、社会焦虑有关。社会事件是产生社会的必要条件,社 会事件有把潜在的社会变成现实的社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社会事件只有 与社会整体焦虑相结合、只有戳中了人们的普遍痛点,才能形成社会。防止网络 社会的升腾,必须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诸如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解决社 会分配不公,化解人们的现实焦虑,才不致于将现实社会问题传递到网络社会中来。 第二,网络道德共建共治共享式治理。网络社会道德治理是底线道德治理。道德 有底线道德和高线道德。高线道德是积极道德,如追求圣人的理想。底线道德是消极 道德,如不偷、不抢、不害人、不造谣、不传谣、不构陷、不诽谤、不谩骂、不宣泄仇恨等。 网络道德建设是底线道德的建设,而不是高线道德的建设。加强网络社会底线道德建 设,就是要不断开拓网络社会理性交流渠道。网络人际交往与人数成反比,人数越多, 交往的虚拟性就越强,人数越少,交往的现实模拟性就越强。比如,与微博相比,微信 人际交往更具理性,因为微信是“会客厅”,具有紧密的道德共同体特性,容易形成道德 共识。网络技术不但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会推动网络社会道德的进步。增强交 往理性,要通过网络技术的多元化来完成。通过技术对网络社会进行分流,分流越细 化,形成社会道德的可能性就越强。网络社会道德的稳定性,在于网络技术的多样化 和多元化。 加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是防止“道德”的有效路径。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 设,让网民共同参与到网络道德建设中来,不断提高网民的道德自律能力和他律诉求。 加强道德的共治,就要防止“道德”和“道德愤怒”,必须以不侮辱人格和社会底线 为基础。道德不但有责任,而且还有边界。没有责任的道德根本就不是道德。道 德的要求,不但是自律,而且还需要他律,只有网络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实现道德自律和 他律的结合。以网络人肉搜索为例,这种通过人肉搜索把不道德之人置于不利地位, 甚至将被人肉搜索者置于困顿不堪的状态,就严重地破坏了网络底线道德。对于网络 人肉搜索的道德制裁,就是网民通过合作共治的方式,对人肉搜索者进行道德评判、道 德批评、道德谴责,使网上人肉搜索者受到道德惩罚或者道德惩戒。 第三,网络社会信息共建共治共享式治理。网络社会信息治理一方面是对有害信 息的治理,另一方面是对谣言的治理。如果不对有害信息进行治理,就会形成恶性的 45 霄 2018年第2期 社会,破坏良好健康的社会生态。对有害信息的治理,就要实现信息开放和 信息对称,防止社会某一权域对信息的垄断。网络传播的社会信息具有海量化和碎片 化的特性,人们往往根据个人的情感、信念、兴趣进行重构和选择。但网络信息的自由 流动化,也扩大了网民的知识视野,提高了网民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分辨能力。通 过网络扩大公众的知识面,提高网民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达到净化网络社会生态和 网络空间的目的。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加强网民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有效地 防止有害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和扩散。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决定着网络治理转型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网络治理必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根本性转型。惟有如此,才有利于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有利于人民过上美好的政治生 活。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 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10. [3][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 [德]耶林.为权力而斗争[M].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6]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88. 责任编辑刘云华